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5高考政治有关热点材料题
相关热点题目设计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们怎样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发挥作用。(12分)•①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我国的立法机关,应加强立法工作,科学民主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同时,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③行政机关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这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④公民应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材料二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传统的封建“人治”思想的影响,我们党在治国方略的选择上经历过一些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文化大革命”中法制被严重破坏的惨痛教训,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法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战略方针。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7年,党的十五大最终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完成了我们党执政治国理念的一次深刻而重大的转变。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迈进,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和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使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中国老百姓从中受益,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将更加健康有序。(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党治国理政理念不断转变的认识。(11分)•①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也要不断发展。我党治国理政理念的不断转变正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2分)•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的一次次的飞跃与发展。(3分)•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未来的健康有序发展,使老百姓受益。(3分)•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颁布,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产业和投资等领域的工作将随之全面启动。2014年是中国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开局年。•材料一《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会成为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制定实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结合材料一,说明国家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学依据。(14分)•①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3分)•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的需求,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3分)•③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分)•④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3分)•⑤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3分)•材料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表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加强文化建设。(10分)•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旧城改造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有历史记忆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新城镇。(3分)•②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3分)•③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要立足实践,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又要结合时代特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入鲜明的时代特色。(3分)•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现在城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必须走出一条新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之一表现为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把提高人的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3)材料三体现了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哪些观点。(4分)•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国家全面推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分)•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党和政府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2分)•材料一:•2014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2014年峰会于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结构改革和加强风险防范成为这次峰会的三大目标。峰会通过了《布里斯班行动计划》,计划在未来5年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增加自由贸易,提高全球GDP达2万多亿美元。峰会就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贸易自由化、税收和金融监管,以及能源安全等一系列议题达成了共识。相比包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七国集团(G7)首脑会议,G20的成员国涵盖的范围更广,涉及到中国、印度、南非、韩国、墨西哥、印尼等新兴经济体。这个占据世界人口2/3的国家集团贡献全球GDP总量的85%,以及世界贸易总额的3/4。(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G20召开的意义。(12分)•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交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G20的成员国涵盖的范围更广,成员国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结构改革和加强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共同的利益。G20成功召开有利于各国在维护本国发展利益的同时力求互利共赢,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3分)•②国家间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G20的召开,为成员国对话磋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分)•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必然趋势。G20这个国家集团的经济贡献表明G20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G20的成功召开,将有利于诸多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自身利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3分)•④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社会中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其它国家的正当利益。G20的成功召开,有利于我国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平等磋商,共谋发展。(3分)•材料二:•面对全球经济危机,G20在政策协调、危机救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危机缓和,不同国家存在的问题出现分化,G20也面临更多挑战。2014年9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布报告指出,目前G20机制面临着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地缘政治三大挑战,应推动G20机制化。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表示,“中国的诚意以及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他相信G20会与时俱进,进一步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而中国则会在G20首脑峰会上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发言权,并继续为区域合作做出贡献。(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应该如何对待G20的发展?(8分)•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中国在对待G20的发展时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既看到G20在国际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又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应对。(2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2分)中国在对待G20的发展时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所以中国以“诚意”、“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将有利于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2分)•材料一:•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召开的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西部9个省区市和东部5个省。为了实施这一构想,国家将加大对上述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国家财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知识,分析建设“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12分)•材料二:•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相互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2)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类主观意愿建立的新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及其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简要评析此观点。(8分)•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借助“一带一路”,加强区域合作,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交往活动,这一活动中人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所以此观点有其合理性。(2分)•②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上述观点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2分)•③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一带一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是客观的。(2分)•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通过“一带一路
本文标题:2015高考政治有关热点材料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9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