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高效精炼(三)附加题之材料概况
专项突破八附加题高效精练(三)(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不止让人有频繁的心灵撞击,还能有看完后的沉静思索。所谓亲子,不只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更是大人与孩子两颗心灵的靠近。《爸爸去哪儿》,是在对亲子的心灵进行距离测试。这档节目的内容是,几个明星爸爸和孩子们一起“进村冒险”。孩子在展露天性,作为成年人的父亲在思维方式等方面将遭遇难题。在天性面前,在童真面前,就算是再过光鲜的明星,也只能回到一个最基本角色——父亲。面对各自独特的心肝宝贝,面对人小鬼大的古灵精怪,面对百般疼爱的恃宠而骄,那一刻,一个男人,成功与否不是因为他拥有多少光环或财富,而是他能不能做个好父亲,能不能让自己和孩子的心靠得无限近。《爸爸去哪儿》一炮而红,收视率在综艺节目中独领风骚。这本身就说明,没有什么比真实更有力量,没有什么比真情更能打动人心。在这个价值观溃散、无数人遭遇信仰危机的年代,孩子正在成为无数人内心最加呵护、最为敬畏的“宗教”;在这个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分工传统社会,又有无数爸爸们在淡出幼儿教育。于是,跟着爸爸去远方,让两颗心靠近,让孩子更加独立、更加坚实地走向更为长远的人生,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公共选择。随着80后甚至90后开始为人父母,这代年轻人既要继承传统亲情伦理,又要在亲子关系中增添更多符合这个时代的文化价值,会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如何让他们既为孩子提供安全呵护,又能传递价值文明,本身就需要一个公共文化平台,来进行交流、互动与传播。《爸爸去哪儿》无疑极好地完成了一次“议程设置”,让更多人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一个孩子要健康安全地成长为有独立精神与人格的现代公民,需要跟着爸爸的脚步前行。《爸爸去哪儿》可以留下一种时代的踪迹,引起群体共鸣。因为,爸爸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孩子去哪儿,我们的社会也就去哪儿。1.简要概括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特点。【答案】内容真实;情感真切(真情);动人(撞击心灵);令人沉思。2.作者为什么说“《爸爸去哪儿》,是在对亲子的心灵进行距离测试”?【答案】年龄有距离,孩子和成年人;思维方法有差别,孩子展露的是天性;角色有变化,从明星到父亲;长期缺席孩子的教育,和孩子之间有隔膜。(答出三点即可)3.既然“爸爸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孩子去哪儿,我们的社会也就去哪儿”,那么,未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答案】理性继承传统亲情伦理,吸收时代文化价值;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多从公共文化平台等获取相关教育知识;注意身份角色、思维方式的转换,让与孩子的交流畅通;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做有独立精神与人格的现代公民。(言之成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国文与国语(节选)梁实秋古文还是要读的。其中的章法、句法、辞藻都是很有价值的。不过要在白话文通了之后再读为宜。这是一个程序的问题。对于专门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古书古文读得越多越好,因为这是他专门的学问;对于一般的人,当适可而止,匀出工夫来做别的事情。白话文通了之后再读古文,可以增加许多行文的技巧,使白话文变得简洁些,使白话文更像文。试看许多白话文的作家,写出文章如行云流水,清楚明白,或委婉多姿,或干脆利落,其得力处不在白话,而在于文。依我看,小学及初中完全读白话文,高中完全读古文,应该是最妥当的办法。小学注意语言,初中注重文字,循序渐进。讲到国文教学,在教材教法方面,均应随时研究改良。最要紧的是,要认清国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其目的是在训练学生使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以求有效地表达思想。如果这个目的不错,那么在国语国文课程之内,应该采取纯粹与这目的有关的材料做教材。有人常把“国学”与“国文”联在一起。我不轻视“国学”,虽然我不大清楚“国学”是什么。如果“国学”即是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的话,那么“国学”一词实无存在之必要,应分列为“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国文当然也要有内容,本国文史的古典作品正不妨作为国文的资料,这话当然也有道理,不过如果我们不忘记国文的目的,则这些古典作品似应加以改写,使之简化,然后再编为国文资料。例如,在英美,荷马的故事、中古的传奇,每一高等学校的学生都耳熟能详,但并非是由于直接地读过那些古典原作,读的乃是经过重写改编的古典作品。我们的国文教学,也应该认清目标,慎选教材。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确实值得我们珍视,确实值得每一国民都有相当的认识,但是方法有的是,似不可令“国学”占去国文的一部分的地位。以高中及大一而言,与其选读深奥的古典作品,不如选读与现代生活有关的资料。有一个时期,国语与常识合编,我觉得那方向是对的,后来不知怎么又改变了。4.梁实秋先生在国文教学方面有哪些主张?请加以概括。【答案】①在教材教法方面,应随时研究改良。②小学及初中完全读白话文,高中完全读古文;小学注意语言,初中注重文字,循序渐进。③要认清国文教学的目的是在训练学生使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以求有效地表达思想。④采取纯粹与教学目的有关的材料做教材。⑤对古典作品应加以改写,使之简化,然后再编为国文资料。⑥选读与现代生活有关的资料。5.“似不可令‘国学’占去国文的一部分的地位”一句如何理解?【答案】“国学”属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学习,国文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使用本国的语言以求表达思想,不应该作为“国文”来学习。6.结合材料,你认为的国文(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答案】①白话文没有学好就过早地学习古文。②把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当国文材料学习。③对选读的古典作品没有加以改写,使之简化。④选读的古典作品过于深奥,没有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最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敦煌壁画中的极其生动而具有神魔性的动物画,我们从一些奇禽异兽的泼辣的表现里透进了世界生命的原始境界,意味幽深而沉厚。现代西洋新派画家厌倦了自然表面的刻画,企求自由天真原始的心灵去把握自然生命的核心层。德国画家马尔克震惊世俗的《蓝马》,可以同这里的马精神相通。而这里《释尊本生故事图录》的画风,尤以“游观农务”一幅简直是近代画家盎利卢骚的特异的孩稚心灵的画境。不过这里的一切是出自古人的原始感觉和内心的迸发,浑朴而天真。而西洋新派画家是在追寻着失去的天国,是有意识的回到原始意味。敦煌艺术在中国整个艺术史上的特点与价值,是在它的对象以人物为中心,在这方面与希腊相似。但希腊的人体的境界和这里有一个显著的分别。希腊的人像是着重在“体”,一个由皮肤轮廓所包的体积。所以表现得静穆稳重。而敦煌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连立像、坐像的躯体也是在扭曲的舞姿中);人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力的飞动旋律。所以身体上的主要衣饰不是贴体的衫褐,而是飘荡飞举的缠绕着的带纹。佛背的火焰似的圆光,足下的波浪似的莲座,联合着这许多带纹组成一幅广大繁富的旋律,象征着宇宙节奏,以容包这躯体的节奏于其中。这是敦煌人像所启示给我们的中西人物画的主要区别。敦煌的艺境是音乐意味的,全以音乐舞蹈为基本情调。《西方净土变》的天空中还飞跃着各式乐器呢。7.简要概括画线句子中“神魔性”的含义。【答案】透进了生命的原始境界,浑朴天真,画风泼辣。8.根据文中所述,请简要分析敦煌人像与西方人物画的主要区别。【答案】西方人物画着重刻画人体,静穆稳重;敦煌人像以音乐舞蹈为基调,着重画飞腾的舞姿,表现飞动的旋律。9.文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艺术观点?【答案】中西方艺术各有其境界和美;要充分认识到敦煌艺术的崇高价值。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2题。纸面上的乡愁,似乎还停留在余光中的诗里,定格在浅浅的一湾海峡就能将人长远分开、必须靠一枚小小邮票才能联络的年代。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居住于城市而不是乡村,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脱离它的传统风貌与精神,越来越便捷快速的交通与通讯方式允许我们“天涯共此时”,而我们心底的乡愁却渐行渐远!在向着现代化、国际化高速奔跑的同时,我们已快要将“乡愁”给弄丢了:美丽乡村的水污了、地荒了、人空了,新建的村舍成了城里楼房的简陋版,教人难生留恋;中心镇与县城仿白宫、造凯旋门,个个都配有一个不伦不类雕塑的中心广场和气派的政府高门楼,“千城一面”少有个性;一线大城更是仿英超美,只顾刷新高度,唯恐不够“先进”和奢华,而视传统街区为发展包袱,砍了百年大树也毫不心疼……有多少游子海外归来,感慨找不到那个牵动着自己情感记忆的城市或乡村了。即便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一样发现,周遭的世界已变得如此陌异。近日,在中共中央出台的“推进城镇化建设”正式规划文件里,要求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的,我们不可能阻挡住现代中国的急速发展中的面貌之变,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人为决策的层面上,减少一点好大喜功与人云亦云式的愚鲁盲动,多一点对民族文化传统与自然生态的自信和尊重,不将一代人的GDP成绩单建立在拆真建伪的无效重复建设上。10.概括说明“我们已快要将‘乡愁’给弄丢了”的原因。【答案】①越来越多的人居于城市。②越来越多的乡村脱离传统风貌。③便捷快速的交通与通讯缩短了距离。④城市、乡村无法牵动游子的情感记忆。⑤周遭世界,变得陌异。11.如何理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答案】①城市建设不能一味追求高度和奢华。②城市建设要有个性,不能千城一面。③对民族文化传统与自然生态多一点自信和尊重。12.结合材料,说说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答案】①治理乡村污染,建设美丽乡村。②精心规划设计,建设个性城镇。③重视传统街区发展,建设都市人文环境。④注重高层决策,减少愚鲁盲动。⑤尊重自然生态,弘扬民族文化传统。⑥杜绝拆真建伪,注重长远发展。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5题。建筑帮助人诗意地栖居①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贯彻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广东的骑楼、闽西的土楼、江南的园林、北京的四合院,无一不在印证着这一点。这些典型的建筑样式都是依当地的“风水”而生,让每个地方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同时,为当地人提供了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一点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中,已经被遗忘或者说是抛弃,独特的建筑带来的城市风貌已经荡然无存了。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大楼导致千城一面,北京、上海、广州,或是吉隆坡、曼谷,全是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让人不知身在何方。②“人,诗意地栖居”,中国从古至今的杰出建筑都在帮助人们实现诗意地栖居。然而,呆板的建筑现在正在占领着我们的空间,人们被封闭在一个个水泥的盒子里。春天闻不到花香、夏天感受不到阴凉、秋天听不到鸟啼、冬天赏不到冰雪,建筑把人与自然隔绝开来,人们丧失了诗意的生活方式。呆板的建筑从用材上来说,水泥把空间全部密闭,等于在人们的毛孔上捂了层盖子,人们无法与自然畅达地交流;从设计上来说,不考虑美与感受,只在意成本和效率。其实,美、用材与成本并不矛盾。③刚刚获得被称为“建筑学界诺贝尔奖”的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说过:“传统营造工艺历经千年依然具有生命力,这是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最需要珍惜、挖掘和发扬的地方。”我们有着悠久的建筑史、独特的营造方法,然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迷失了我们的根,西式建筑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传统的、会呼吸的建筑并非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传统如何与现代接轨,正是建筑师们要去解决的问题。13.第②段中“正在占领着我们的空间”的“呆板的建筑”有哪些缺陷?请简要概括。【答案】①千城一面,缺乏独特的城市风貌。②隔绝了人与自然,人们丧失了诗意(惬意)的生活方式。③忽略美与感受,只关注成本和效率。14.文中引用王澍的话有什么用?【答案】内容上,强调在当前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继承传统;论证上,使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或有力地佐证了作者的观点)。15.结合材料,你认为建筑如何才能“帮助人诗意地栖居”?【答案】①要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②要让人们能与自然畅达地交流。③要将传统与现代接轨而不能迷失自己的“根”。
本文标题: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高效精炼(三)附加题之材料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9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