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社会生物学及其与精神分析学之比较
社会生物学及其与精神分析学之比较来源:中国心理教育网作者:马向真(南京东南大学)社会生物学是近年来进化生物学领域中出现的重要进展之一。是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个新发展。这门学科的诞生的标志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EdwardOsborneWilson)于1975年发表的专题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Sociobiolgy:TheNewSynthesis)一书。这部著作的副标题有两层含义:既说明了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它是对习性学、群体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综合;又说明了进化生物学从经典达尔文主义到现代综合进化论、再到社会生物学这样—种连续的相继发展关系。从基本指导思想到具体研究方法,社会生物学与经典达尔文主义和现代综合进化论都是一脉相承的.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人威尔逊曾将它定义为“关于所有社会性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1)。其中,既包括动物的社会行为,也包括人类的社会行为。它研究他们的群体结构、社会等级、通讯交流以及一切社会适应背后的生物学内容,社会生物学家把人类行为当作主要研究领域。在学派形成的初期阶段,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遗传决定,人的身体和活动都是为了基因的利益,人只是为了繁衍基因而生存。这种基因决定论的观点无疑遭到了各界的批评,近几年来,社会生物学家认识到遗传进化和文化演进之间的关系,尤其注意到了文化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修定了基因决定论,提出了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观点。一、社会生物学的起源从生物学入手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前景。在激发心理学思想的诸多生物学研究中,有三次大的运动特别引人注目,即达尔文进化论、习性学和社会生物学。可以说社会生物学是进化论、习性学及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产物。(一)进化论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进化论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学者拉马克(T.B.Lamrck,1744-1829)。他提出两条著名的规律:一条是“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另一条是“获得性遗传”,是指生物在个体生长过程中,由于用进废退或其它环境条件影响所获得的新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拉马克的思想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具有直接的影响。除了拉马克之外,达尔文还研究了进化论的先驱布丰(G.L.L.Buffon,1707-1788)、圣提雷尔(G.Saint—Hilalre,1772—1844)等人的著作,吸收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某些观点。随贝格尔号轮环球考察五年的亲身实践,决定了他的整个事业。在长期艰苦的研究工作中,达尔文终于创立了以“自然选择”的理论为核心的进化学说。这些思想贯注在其写作长达17年的巨著《物种起源》(1859)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物普遍具有变异现象。达尔文认为,在生活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生物可以在结构上、功能上、习性上发生变异,且具有遗传的倾向。2.生存斗争。一个物种的许多个体为了生存、繁荣和再生必须斗争。3.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有时自然选择学说就是达尔文的整个进化理论的代名词。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的个体被保存,不利的个体则被淘汰。自然选择经常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改造生物体,使生物更加适应于环境,促进了生物沿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进化理论,不仅为生物科学开创了发展新时代,也为心理科学奠定了基础,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达尔文影响下,心理进化的概念才在英国发端。不久以后,这方面的兴趣全都移到了美国,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等得到蓬勃的发展。桑代、华生等人沿着摩尔根的方向前进。桑代克把小鸡引入实验室,开始建立有实验的动物心理学。华生遵循摩尔根的吝啬律将这条规律发展到极端,抹杀了人的一切主观意识,掀起丁轰轰烈烈的行为主义运动。美国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可以用实验方法研究的科学,主要是受来自德国,特别是冯特的影响,然而美国心理学却走向机能主义而不遵循德国的传统,这个很有意味的选择完全是由进化论决定的。达尔文主张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最适者生存的理论,与美国人的人生哲学相适应。因此“美国热烈地接受了进化论,结果才得以产生有关适应和生存价值的心理学”。(2)在决定美国心理学的性质以及使美国心理学摆脱德国心理学方面,进化论起了重大作用。冯特无疑地是心理学的创立者,但是达尔文把生物学的进化论引入心理学,便促使心理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使这门学科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有鉴于此,波林把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相提并论,把他们两人看作对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人物。(3)(二)习性学的贡献习性学(Ethology,有时译作动物行为学)主要研究有机体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这与比较心理学有所不同。后者强调在有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中研究动物行为,强调习得的行为,其主要被试是哺乳动物,尤其是白鼠。习性学由动物学家发展出来,他们侧重于通过细心观察,尤其是在自然栖息地的观察来研究动物的行为。他们强调本能行为,认为行为由遗传决定,是物种进化历史的产物,基因选择受自然发生的行为之结果的影响,其基本对象是鸟、鱼和昆虫。虽然这两类科学家研究的是类似现象,却彼此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中。1973年的医学及生理学诺贝尔奖金的共同获得者是冯.弗里施(VonFrisch)、洛伦茨(K.Lorenz)、廷伯根(N.Tinbergen)。尽管这三个人,洛伦茨成了最著名的人物,但可以公正地说,他们都是习性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创始人。这三位研究者,尤其是洛伦茨的历史功劳,在于他们恢复了对动物在自然环境里的行为的研究,这同行为主义和巴甫洛夫反射论把研究局限在实验室里的作法是相对立的。为习性学的诞生提供重要条件的是达尔文的研究。古典习性学家都是新达尔文主义者,可以说是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应用于行为中的先驱。在其它的行为研究停滞不前时,古典习性学家已从达尔文那儿接受了新的动力,开始注意行为的进化和适应等意义上的一些问题。他们效法达尔文把行为的研究看成是对本能的研究,把本能理解为物种典型的,刻板定型的行为模式,是—种遗传的、不经学习的行为。是表明内驱力的行为模式。(4)显然习性学家的本能定义具有种属特点。即特殊的行为模式只能在一个特殊种属的成员中出现。五十年代,廷伯根根据对刺鱼的研究提出了本能的等级理论。该理论认为,本能是控制为同一总体功能服务的诸活动的“分级组织起来的神经机制”。本能是按顺序形成的,它分为几个连续的阶段(如造窝、求偶、亲本抚育)。每一阶段都有一系列按固定不变的程序进行的基本动作。动物按照自己的动机对同一刺激作出不同反应。本能等级理论是对习性学的本能观点的综合,对习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其它行为研究学派的注意。习性学强调从种系发生的角度解释行为。洛伦茨把动物的行为比作一个器官:它具有一种系统发育(一部进化史),一种个体发育(一种发育)和一种功能(确保物种的永存)。此外,他还研究了动物的“印刻”现象。这些关于动物行为的观念使习性学在几年内获得了大量现场观察报告。但是到了60年代,一些研究证明,动物的行为并不遵循刻板的“先天模式”,习性学家一致同意放弃本能这个概念,习性学内部也向两边分化。一部分人主要在实验室研究个体生活过程中行为的成熟进程。另—部分人仍然从事田野研究,从他们之中就孕育出了社会生物学的萌芽。因而至今为此,还仍然有些社会生物学家认为自己就是习性学家。(三)综合进化论在本世纪初,遗传学发展起来。这门新的科学指出,生物遗传取决于共同的遗传要素,即基因。基因以成对的形式位于相同染色体的对等的位置上,称之为“等位基因”。每—代有性繁殖都使等位基因形成多种组合,称之为基因型。从统计学上讲,这些基因型在从这一代遗传到下一代时,数目不变,比率也不变。在群体中,它们繁殖出相同的具有明显变异性的形体,或称表现型。遗传学者认为,每一个体不会繁殖出与自己完全相象的个体。因为就每种类型的基因来说,个体是把它从父亲或母亲那里接受来的等位基因随机遗传给它的子代的;相反,群体以多种多样的形态延续下去,同时再现许多相似的基因型频率,呈现出多态性现象。综合进化论就是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和现代基因论的综合,从杜布赞斯基(T.DobzHansky)的著作《遗传学与物种起源》(1937)的出版为标志。综合进化论注重研究进化的机制。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群体,它把群体看作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社会生物学从概念上仿效综合论。它着重强调进化机制,而不是系统发育。因此,在行为方面,社会生物学强调的是物种间的同功性,而不是同源性。后者指把具有同一系统发育起源的生物学结构——不论它们现在的形态如何──都当作同源的。习性学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它坚持把行为说成是一种包括系统发育、个体发育和功能的结构。强调要观察行为的同源性。所谓同功性结构是那些出自不同起源而集于同一功能的器官,象鸟的翅膀和昆虫的翅膀。社会生物学着重研究行为适应的内涵,因此,首先强调的是同功性。基于同功性,社会生物学提出假设:哪里有相同的行为规律,哪里也就有相同的解决办法。出于这一考虑,社会生物学才有可能从对昆虫社会的考察,逐步发展到人类社会的探索。把从昆虫社会研究出的一般原理用到人类行为中。二、早期社会生物学家的思想在人类的认识发展史上,企图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来探究人类的思想家虽然不能说是灿若群星。但是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探索者还是很多的,在社会生物学的发展史上,早期较为著名的研究者汉密尔顿(W.P.Hamilton),特里弗斯(Rebert,Trivers),史密斯(J.MagnardSmith)与道金斯(RichardDawkins)。其中,史密斯和道金斯对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要稍后一些,他们的有关观点与思想和社会生物学的缔造者威尔逊的有关思想相互渗透,影响较多。但是,从整体来看,这四个人的研究都对社会生物学的思想产生了非同凡响的影响。母庸置疑,他们的思想对心理学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意味。(一)汉密尔顿的亲属选择理论尽管社会生物学的诞生通常以1975年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为标志,但是早在1964年,当汉密尔顿充满睿智的力作在《理论生物学杂志》(1964)发表时,社会生物学即已开始存在了。(1)汉密尔顿的亲属选择理论受群体遗传学家霍尔丹(T.B.S.Haldane)影响较大。霍尔丹开玩笑说,他会自愿跳进河里去抢救溺水的兄弟。但若是表兄弟,至少有九个溺水才值得一救。这种泾渭分明的亲疏态度即是基于这样—个事实:每个人同他的兄弟共有的基因数(1/2)和表兄弟共有的基因数(1/8)是不同的。人们很自然地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落水者。霍尔丹这—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形式逻辑形式证明了的思想在汉密尔顿这里系统化了。在《利他行为的遗传学理论》(上下两篇)中,汉密尔顿指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可以恰当解释个体为什么会相互战斗或竞争,但却不足以解释个体为什么能合作或为了其它个体而牺牲自己。汉密尔顿提出质疑:为什么合作?甚至利他行为会在物种中普遍存在呢?他另辟蹊径,以基因学说来说明利他行为。根据孟德尔遗传学的基本规律,每一生物个体都具有两套染色体:一套来自父亲,一套来自母亲,个体只把基因的一半遗传给他任何—个后代。所以根据两个个体共有的相同基因的比例来评价。亲属关系的绝对值,在每隔—代的身上都降低1/2。因此,每个个体与其直系亲属(父亲、母亲、子女)有1/2共同的基因;与隔代亲属(祖父母.孙子女)有1/4共同的基因,与三代之外亲属(曾祖父母、曾孙)有1/8共同的基因。其它亲属关系则以此类推(见图)。图解:在双倍体物体中,个体(图中实圈圆点)与有亲属关系的其他成员具有共同基因的比例情况。圆圈表示雌性,方框表示雄性,每一段表示l/2基因遗传的可能性。如果是兄弟姐妹,亲属关系就通过双亲的两条渠道反映出来。如果是旁系亲属,亲属关系就具有或然性。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亲属关系系数会随着每一代遗传降低1/2。于是人们计算出,与同胞兄弟共有1/2相同基因,与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兄弟姐妹,与叔姑姨等有1/4共同基因,与姨表兄弟有1/8共同基因。汉密尔顿认为,假设含有基因A的某个机体采取牺牲自己利益的利他行为,利他者会因此
本文标题:社会生物学及其与精神分析学之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