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4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三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课标要求考纲概览】(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4)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考点突破典例讲练】考点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世界的形成美国的“冷战”政[来源:学.科.网]策[来源:学科网ZXXK]背景[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来源:Z,xx,k.Com],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苏联实力及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表现主义年,以“”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标志着着美苏“冷战”的计划1948年,对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组织年,北约的建立是美国、的一个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背景二战后期东欧各国人民,把反法西斯战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苏军进入这些国家,为东欧各国人民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表现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东欧:南、阿、捷、波、保、罗、匈和东德等人民民主国家,亚洲:蒙古、朝鲜、越南、中国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年初,苏联等6国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起重要作用。组织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的最终形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政治国家分裂德国年西部在美国支持下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在苏联下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年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北部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事危机年7月,苏联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基地,被美国发现。经过美苏两国的对峙和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考点对应例题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②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③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④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加强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冷战”局面形成于1947年,②形成于1949年,③形成于美苏争霸的过程中,显然都晚于1947年,不可能成为“冷战”的原因,排除②③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答案:D例2柏林墙的修筑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美苏的大国强权主义达到高峰B.反法西斯国家对法西斯势力的正义制裁C.东西方“冷战的加剧D.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解析:1961年修筑的柏林墙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产物,本质上反映出东西方“冷战”的加剧。A中的大国强权主义不能完全反映出柏林墙修筑的实质,因为当时的东德也愿意修筑该墙。B叙述错误。D两种军事力量说法片面,应为两种政治军事力量。答案:C例3(2008江苏,19)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解析:B.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是由于战后美苏矛盾激化对抗,导致分裂。正确选项是B项。考点对应训练1.二战后美国之所以对苏联发动“冷战”,主要原因是()A.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同盟双方对立B.意识形态的对立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破裂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影响D.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影响了美国称霸2.“铁幕”演说与“杜鲁门主义”的内在一致性是()A.鼓吹美国要争夺世界霸权B.宣扬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C.组织成立西方军事同盟D.实施马歇尔计划3.下列属于“冷战政策实施内容的是()①“杜鲁门主义出台②实施“欧洲复兴计划”③建立北约组织④美国入侵朝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4.下列对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雅尔塔体制的显著特征之一B.意识形态对立的表现C.双方始终处于“冷战”状态D.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5.“冷战局面出现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B.美苏军备竞赛激烈C.不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D.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6.东西方“冷战”的影响不包括()A.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B导致了德国的长期分裂C.导致了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7.在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登陆的根本意图应该是()A.制止该地区的战争冲突B.维护朝鲜与韩国的并立关系C.遏制苏联保卫中国D.执行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计划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欧背景二战使欧洲丧失世界的优势地位,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中联系密,开始了进程。过程1950年计划,提出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联合。1951年决定建立欧洲1958年成立欧洲和欧洲年成立洲1973-1986年欧共体经历了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措施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和渔业政策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方向发展还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作用大大增强了同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变化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经济的恢复原因日本进行广泛,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落后因素的大力扶植,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的军需刺激,美国向日本大量定购军火和给养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年原因《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的提出日本政府加强投资和重视教育进行设备投资和更新,引进先进技术“贸易立国”、“出口第一”口号的提出结果20世纪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影响日本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目的为了摆脱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开始时间20世纪50年代提出主张1956年,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正式形成年第一次会议重要任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行动纲领建立中国的振兴1949年-1966年取得很大成绩“文革”十年受到很大损失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提高考点对应例题例1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渐趋明显,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①欧共体在国际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说话”②不结盟运动已正式诞生③中国已行使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利④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丧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明确“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指“多极化趋势”,然后再选择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表现。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只是发生动摇,并未丧失。答案:A例2促进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三个首倡国家都受到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威胁B.两极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D.民族经济的发展使三个国家已能够与美苏平等对话解析:三个首倡国家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A项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是北约和华约,它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对第三世界采取拉拢措施,所以A项叙述绝对化;C项也犯了绝对化错误,如印度在二战后与巴基斯坦进行多次战争,并在中印边界制造事端;D项“平等对话”言过其实。答案:B例3(2008年广东文基,35)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①对付苏联威胁②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③抵消美国优势④准备武装解放东欧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B考查基础知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对付苏联的威胁和抵消美国的优势。②④的说法明显错误。考点对应训练1.欧洲共同体成立的目的是()A.欧洲联合与美苏争霸B.加快经济发展C.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D.抵制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2.欧共体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3.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首要条件是()A.采用现代科技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革新和改造B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影响C.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思想,积极发展海外贸易D.战后进行社会改革,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4.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同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日本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D.日本急需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5.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是()A.亚非会议的召开B.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6.下列有关不结盟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新兴国家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B.1961年诞生C.不结盟的含义是消极的中立,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D.它的兴起改变了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7.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导致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因素不包括()A.欧共体的形成B.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中国一跃成为经济大国考点三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对外关系(1)同苏联、欧亚个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参加日内瓦会议①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②时间:1954年4月③内容: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④意义: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5)出席亚非万隆会议①时间:1955年4月②贡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③特点:第一个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发展与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内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外因: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2)过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影响: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美国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中国方面:苏联陈兵中国东北,威胁中国安全,改善同美国懂得关系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2)过程:1971年3月乒乓外交→打开两国交往的大门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定《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双方签定《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建交后不久,邓小平访问美国(3)意义:①结束了两国长期对峙的局面,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②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③有利于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④促进西方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个建交高峰3、中日建交(1)原因:①中美关系的缓和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本文标题:2014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三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1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