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016-3-25__幼儿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和预防.
幼儿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和预防幼儿常见传染病的种类一、病毒性急性出疹性传染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二、其他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腮腺炎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登革热,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诺如病毒胃肠炎三、细菌性传染病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小儿结核病、细菌性痢疾传染病常见症状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起,可分为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至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天到数周3)体温下降期-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在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时间-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传染病常见症状发疹分布-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科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形态-分4种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2.水、食物、苍蝇-以肠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菌痢、伤寒等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4.虫媒传播-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等5.血液/体液/血制品-见于乙肝、艾滋病等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一、病毒性急性出疹性传染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一)麻疹1、病因及传染途径麻疹主要传播途径是(A.空气传播)12年考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染。2、症状(1)病初的症状和患感冒差不多;(2)口腔黏膜会有改变;(3)开始出皮疹;(4)出疹一般持续3~4天,疹子出齐后开始消退,体温渐恢复正常。2、症状(1)病初的症状和患感冒差不多;(2)口腔黏膜会有改变;(3)开始出皮疹;(4)出疹一般持续3~4天,疹子出齐后开始消退,体温渐恢复正常。3、护理(1)病儿居室应保持至气新鲜;(2)注意眼部卫生;(3)注意鼻腔、口腔清洁;(4)饮食宜富于营养而容易消化;(5)出疹发高烧应采取降低体温的措施;(6)疹子“内陷”应注意有无并发症;(7)护理病儿的人,进入病儿所在居室要戴口罩。4、预防(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2)切断传播途径病房通风,易感者流行期尽量少外出,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3)增强人群免疫力A、主动免疫我国计划免疫定于8月龄初种,7岁时复种。应急接种时,最好在麻疹流行季节前1个月。接种12日后产生抗体。B、被动免疫年幼、体弱患病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接触病人后5日内注射可有保护作用。6日后注射后可减轻症状。有效期3~8周。常用的制剂是丙种球蛋白。(二)风疹1、病因及传染途径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染。传染性较小。多见于5个月-5岁的幼儿。2、症状(1)病初可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多为低烧。(2)发烧当日或次日出现皮疹;皮疹很快布满全身,但手心、脚心一般无皮疹。(3)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3、护理(1)风疹病情轻.很少有并发症。发烧时卧床休息.多喝开水。一般不需特殊治疗。(2)孕妇应避免接触风疹病人。以防被传染。特别是怀孕早期更应注意。4、预防(1)接种疫苗控制和预防风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风疹疫苗,其预防效果可达90%。(2)控制传染源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出疹后1周。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如菜末、肉末、米粥等。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抓破皮肤,继发细菌感染。(3)加强医学观察,及时就医学校及幼托机构应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出现皮疹与发热时应及时就医。疫情发生期间应加强晨检,停收新生。(4)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者。(三)幼儿急疹1、病因及传染途径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染。传染性不强。多见于6个月-1岁半的幼儿。2、症状(1)起病突然,高烧可达40度,食欲差,但精神还好;(2)高烧3~4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同时面部及身上出现红色疹子,经l~2日皮疹全部退尽。3、护理高烧期间多喝水,适当服退烧药并配合物理降温法,降低体温至38℃左右,以免因高烧而抽风。4、预防(1)避免接触患病的幼儿(最佳的预防措施);(2)提倡和鼓励孩子增加运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四)水痘1、病因及传染途径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染。2、症状(1)病初1-2天有低烧,以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2)皮疹开始为粉红色帽针头大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疱疹,多数疱疹数日后结痂,干痂脱落后,不留疤痕。部分皮疹从斑疹→丘疹→疱疹→开始结痂,仅6~8小时,皮疹发展快是该病待征之一。(3)有的痂疹愈合后,在正常皮肤上又有新的皮疹出现,故在病程中可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出诊期间,皮肤刺痒。痂皮脱落后皮肤完全恢复,一般不留瘢痕3、预防(1)严格管理传染源呼吸道隔离从出疹开始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一切用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均应消毒处理,防止易感儿及孕妇接触病人。(2)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儿童及孕妇可肌肉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IG),减毒活疫苗也有预防作用。预防药物(1)主动免疫水痘减毒活疫苗(VZVOka株)是第一种在许多国家被批准临床应用的人类疱疹病毒疫苗。1995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水痘减毒活疫苗用于未患过水痘的12月龄以上者,1次剂量为0.5m1皮下注射,12~15月龄初种,4~6岁复种;13岁以上儿童和成人注射2次,间隔4~8周。接种1剂疫苗后,血清抗体阳性率超过95%我国尚未将水痘疫苗接种纳人计划免疫中,但在部分省市的部分地区开展过水痘疫苗的试点接种,接种后的随访观察发现水痘疫苗对接种者具有较好的保护率,接种7年后的保护率为77%,国产和进口水痘疫苗的保护率及安全性相似。(2)被动免疫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IG)是用高效价水痘痊愈期血清制备的,在接触水痘患者4日内立即注射有预防效果,皮疹出现后再接种VZIG不会改变疾病的病程。可用于高危易感人群(无水痘病史的免疫抑制者、生前5日内或生后2日内母亲患水痘的新生儿)接触后预防。二、其他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腮腺炎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染性肝炎、带状疱疹、狂犬病、手足口病(一)流行性感冒(流感)1、病因及传染途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染。2、症状在流感流行季节,有超过40%的学龄前儿童及30%的学龄儿童罹患流感。一般健康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可能表现为轻型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及咽痛、头痛,少部分出现肌痛、呕吐、腹泻。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出现高热惊厥。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常有败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在小儿,流感病毒引起的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常见。3、预防季节性流感在人与人间传播能力很强,与有限的有效治疗措施相比积极防控更为重要。主要的预防措施如下。(1)个人卫生A.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B.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C.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D.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E.流感患者应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F.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G.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2)机构内防控当流感已在社区流行时,同一机构内如在72小时内有二人或二人以上出现流感样症状就应警惕,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测。一旦确诊应要求患者入院治疗或居家休养,搞好个人卫生,尽量避免、减少与他人接触。当确认为机构内暴发后,应按《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来执行。医院内感染暴发时,有关隔离防护等措施应参照相关技术指南的规定来执行。(3)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最有效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手段。疫苗需每年接种方能获有效保护,疫苗毒株的更换由WHO根据全球监测结果来决定。(二)腮腺炎1、病因及传染途径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染。2、症状(1)起病急,可有发烧、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表现;(2)1~2天后腮腺肿大;(3)经4~5天腮肿消退。3、护理(1)注意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2)腮腺肿痛可用湿毛巾做冷敷,也可外敷清热解毒的中药;(3)在腮肿期间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避免吃酸的食物;(4)应用中药治疗。4、预防(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2)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3)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4)各学校和幼托机构要加强晨检,并做好晨检记录及因病缺课记录,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发病动态。一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隔离患儿直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但至少要隔离14天。(5)在流行季节前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症状。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措施。当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出现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时,可应急接种疫苗,能有效终止流行性腮腺炎的继续传播,对处于潜伏期的被感染对象,也能减轻病情。(三)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多发生于儿童,流行于夏秋季1、病因及传染途径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经蚊虫传播。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2、症状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3、预防(1)灭蚊防蚊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因此,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合农业生产,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2)预防接种蚊虫控制措施难以全面落实的情况下,疫苗接种成为控制乙脑流行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四)、登革热登革热(dengue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主要症状和体征: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三痛:头、眼眶、肌肉关节三红:眼结膜、颜面部、胸背部出血倾向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皮疹皮疹皮下出血怎样预防登革热要注意盖好储水容器花盆及水生植物每星期至少换水一次,切勿让花盆底盆积水翻缸倒罐,消灭一切蚊子幼虫的孳生地。怎样预防登革热睡觉的时候要挂蚊帐、点蚊香出门郊游要穿长袖衣裤涂防蚊水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登革热类似症状要马上到医院就诊注意个人防护:(五)手足口病1、病因及传染途径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本文标题:2016-3-25__幼儿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和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2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