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14)word版含解析
单元评估训练十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1.(2013·河南六市一模,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9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6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主思想。第(1)问,孟德斯鸠论述了自由和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由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自由;托克维尔反对暴政,崇尚自由,不喜欢民主。第(2)问,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从反对专制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民主观,托克维尔则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从材料出处看,他受美国民主思想影响大。答案:(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2)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其观点主要是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提出;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发生,证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摘自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材料二……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摘自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1791年)材料三宪法修正案(第二条)的规定来源于美国的历史传统,在美国历史上,对于常备军一直持有戒心,担心常备军成为军国主义的起源,因此美国建国之初,发挥作用的是由平民组成的民兵,平时植农做工,战时持枪卫国。直到美国内战,这一情形才发生改变,联邦政府在内战中建立大规模常备军,但在宪法中的持枪权仍然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但是对于持枪权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反对持枪权和支持持枪权的人各有理据。支持管制枪支的人认为,枪支从社会中消失会让美国社会更安全,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在美国200年历史中,已经有9位总统遭遇枪袭,其中4位总统在袭击中身亡。而包括在校园等公共场所的枪击案也时有发生,这些枪击案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引发了美国公众的恐慌,希望禁枪。但是对于反对枪支管制的人而言,这一切是不可接受的。首先,让枪支在美国社会中消失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越严厉的枪支管制只会管制合法持有枪支的人,而暴力犯罪的人仍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枪支,禁枪只会在削弱公民自卫能力的同时帮助犯罪,反而得不偿失。同时,从价值观的角度入手,支持持枪权的人认为,持枪权可以建立威慑,如果犯罪分子认为对方可能持有枪支,无疑会更谨慎,这比犯罪分子清醒地意识到对方是手无寸铁的人要好。而公民持有枪支,可以反抗暴政,而这是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宣告的精义。因此持枪权对于维护公众的自由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在美国对于有无持枪权的争议已经消失,联邦宪法第二修正案对此有明确规定,在可预见的将来,人们不会支持通过修宪来取消持枪权。——胡岩《美国校园枪声中的法律思考》等(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在民主制度的设计上,美国的建国者们要保障人民怎样的一项基本权利?(6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美国人民不会支持通过修宪来取消持枪权的主要原因。(9分)解析:本题结合时政问题考查美国的枪支问题。第(1)问,材料一体现了人民主权学说,材料二的观点是: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第(2)问,分析依据: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宪法修正案(第二条)的规定来源于美国的历史传统,在美国历史上,对于常备军一直持有戒心,担心常备军成为军国主义的起源,因此美国建国之初,发挥作用的是由平民组成的民兵,平时植农做工,战时持枪卫国”、“持枪权可以建立威慑,如果犯罪分子认为对方可能持有枪支,无疑会更谨慎,这比犯罪分子清醒地意识到对方是手无寸铁的人要好。而公民持有枪支,可以反抗暴政,而这是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宣告的精义”。答案:(1)保障民众拥有武装反抗暴政的基本权利。(2)认为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是天赋人权;源于美国的历史传统,为美国建国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威慑犯罪;可以反抗暴政。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没有充分准备的人民自行动手从事全面改革,不可能不毁掉一切。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对我来说,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1)用史实说明法国革命如何“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4分)(2)依据材料,归纳作者观点并指出理由。(6分)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第(1)问,考查法国大革命在反封建专制方面的成果,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总结即可。答案:(1)颁布《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2)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理由:君主领导完成革命可以避免政局动荡和社会遭到破坏,使法兰西成为一个自由民族。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马克思)撰写《法兰西内战》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未来的革命者,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但是当巴黎公社正在进行的时候,他却保持了沉默。在19世纪60年代,他为长远的目标而工作,但对那些短期目标仍保持温和态度。……他未曾期盼这些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运动”。马克思若真有此想法,他就无异于乌托邦主义者,因为除了在德国和为数不多的移民中,马克思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追随者。他既不期望资本主义立即崩溃,也不期望资本主义面临马上被推翻的危险。他只希望迈出组织群众大军的第一步,若能赢得这第一步,他就能和地位牢固的敌人展开长期斗争。——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材料二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保持沉默的原因。(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国际时期工人运动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9分)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马克思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并不成熟,原因可结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无产阶级的状况回答;第(2)问,“新发展”可以从斗争形势、斗争方式等角度分析,“原因”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政党建立等角度分析。答案:(1)马克思认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不会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当时信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属于少数;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2)新发展:工人运动更具理论性,组织性加强,采用合法斗争形式,以政治斗争为主。(答出三点即可)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明显壮大;资本主义民主化程度进一步发展,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按照目前情况,中国是不适宜于有一个像美利坚共和国那样完全不同的、新形式的政府的。中国人民的气质和环境将需要至少30年的变异和同化,才能使他们适合于建立共和国……今之中国,已成所谓共和,然而隆古教化,所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贞,国人以信诸成训,岂遂可以违反,而有他道之从?——摘自《严复集》材料二临时政府成立以后举行的国会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的现象。这本是民主政治中极为正常的现象。然而在当时却遭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抨击,冯国璋等人更是通电声称:“只知有国,不知有党。只问乱不乱,不问党不党。”除了梁启超等深谙西方民主的极少数人外,绝大多数人纯粹将政党竞选视为“朋党之争”,完全无视其民主象征意义。在正式宪法起草以前和起草期间,不少人都反对任命总理和国务员须由国会认可,认为《临时约法》规定的任命总理同意权是同盟会对袁世凯的防范政策,并非共和政治所必需。(1)材料一中严复认为共和国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9分)(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推进之间的关系。(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所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贞,国人以信诸成训,岂遂可以违反,而有他道之从”可知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导致无法实现共和,其他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两者是互相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答案:(1)原因: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其他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2)关系: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推进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较高的国民素质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熏陶,可以促进国民素质低提高。(答出两者相互关系,言之成理即可)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今日,故号称专制君主国也,于此而欲易以共和立宪制,则必先以革命。然革命绝非能得共和。而反以得专制。……波氏曰:共和国者,于人民之上别无独立之国权者也,故调和各种利害之责任,不得不还求于人民自己手中。……惟彼盎格鲁萨(克)逊人种,富于自治性质,常肯裁抑党见以伸公益,以故能行之而绰绰有余。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又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其在此等之国,破此权衡也最易。——梁启超《开明专制论》(1906年)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在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苏皖等老区,继续“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在乡、区、县、边区四级政权建设中,除汉奸、恶霸地主、反革命分子及精神病患者外,不分阶级、党派、民族、职业、财产、性别、宗教信仰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实行平等、普遍、自由和直接选举原则,采用直接投票、投豆豆到碗、送票箱到家门等形式。选举时,选民穿上节日盛装,妇女头戴鲜花,有的骑毛驴翻过几座大山来选出自己拥护的人。——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1840~1949)》(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4分)(2)归纳材料二中解放区政权建设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11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其理由依据材料信息可以总结出,即他认为中国国民政治素质较低,共和制不适合中国;第(2)问,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民主,实际上从侧面证明了梁启超观点的错误。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反对共和。理由:中国国民政治素质较差,不具备实行共和的条件。(2)特点:民主实行范围广;民主方式多样;民众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高涨。认识:不赞同。虽然中国民众政治和文化素质不高,但并不影响其参与政治活动,尤其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地方选举活动。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创
本文标题: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14)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2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