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人民版)专题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南京调研)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2.★1921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法令》规定:(农民)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可以全部由农民支配,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其实质是()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规定农民必须交纳粮食税C.实施新经济政策D.肯定了十月革命后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3.(2012·杭州质检)下表反映了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时间人均粮食产量(公斤)人均肉类产量(公斤)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251933-1937440-45015-201938-1940420-43025A.苏联的粮食和肉食人均产量发展长期停滞,甚至下降B.当时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C.苏德战争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D.农业集体化政策对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作用不大4.(2012·杭州质检)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5.“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实行粮食税制度B.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6.(2012·宁波模拟)斯大林在苏联执政时期开创的经济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这一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7.(2012·杭州质检)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须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A.斯大林模式B.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C.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8.★2012年3月,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他曾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经济困难,物质生活水平低9.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得出此观点是基于()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当时苏联经济的较快发展C.“发达社会主义”的建成D.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10.(2013·西城区模拟)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不否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A.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改革B.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C.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D.20世纪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11.(2012·金华模拟)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A.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B.重点在农业方面C.实施了“加速发展战略”D.实行轻重工业均衡发展战略1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斯大林模式”这个词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2·嘉兴模拟)历史的经验告诉后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常常有危险。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里根1981年2月18日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有四根支柱,这就是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它兼采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被人们称之为“里根经济学”,有人称之为“里根革命”。——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二自1966年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后,苏联政府和有关部门只是在减少计划的指令性指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调整生产劳动积极性方面做做文章,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从1971年的苏共二十四大开始,勃列日涅夫在各种讲话中开始只讲“完善”和“发展”原有体制,否定和讳言“改革”,……使得新经济体制改革到70年代初就基本停止。直到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体制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框。——张建华《俄国史》材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出台的背景。其政策为什么被称为“里根革命”?(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经济体制在80年代初仍没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原因及后果。(7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5分)14.(2012·山东高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8分)答案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1.选A从“列宁参加义务劳动”等可判断出当时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选D题干中的农民纳税后剩余的一切可以自由支配,这是指新经济政策的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规定,但这属于表面现象,实质上是进一步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3.选C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C项错误,苏德战争爆发于1941年。4.选B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后的政策“社会主义的化合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联系各选项,①②④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③项“按劳分配”说法错误,实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5.选B本题考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学会做生意”是指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使城市恢复了生机,物价随之下降。6.选D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C两项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的政治体制;A项则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表现;只有D项揭示的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规律。7.选A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国家成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取代了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故A正确。8.选CA项属于经济体制,B项属于政治体制,D项属于社会问题,这三者都是苏联体制僵化的表现及带来的问题。故C项为正确答案。9.选B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对苏联社会的发展水平估计过高,勃列日涅夫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不断降调,所以C项错。勃列日涅夫不是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而是与其不同的改革,故D项错。10.选C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导致人民生活困苦。11.选A勃列日涅夫提出“新经济体制”改革方案,重心放在工业,主要采取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等措施,实际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拟。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C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D项不符合苏联经济发展特点。12.选B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提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实质上是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经济复兴计划”内容要求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第二小问从“经济复兴计划”改变传统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中获得认识。第(2)问从勃列日涅夫改革局限性获得认识。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1)面临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改变了战后长期奉行的经济政策,采用供应学派(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本身没有突破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70年代起又过分追求稳定,否定和讳言“改革”。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累,使苏联陷入困境。(3)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4.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与掌握。第(1)问侧重考查斯大林体制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主要从过渡的途径、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行模式等方面回答。第(2)问考查罗斯福新政对资产阶级利益的损害,从国家干预、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等方面回答。第(3)问考查对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属于开拓型思维题,要求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突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运行模式,不存在姓“社”姓“资”之分。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本文标题: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人民版)专题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2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