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仿高考全能专练(小考如高考,高考如小考,练出考试好心态)(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盐城一模)《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2.(2013·南京学情调研)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B.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3.康有为说:“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邹容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二者的共同依据是()A.民主共和说B.社会进化论C.君主立宪说D.经世致用说4.(2013·河北名校联考)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2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5.(2013·苏北四市一模)民国以来,生产钢铁的汉冶萍公司仅于民国五至八年(1916~1919年),获有盈余,其它时间都是亏损。汉冶萍公司在民国五至八年出现盈余的客观原因是()A.欧战爆发,钢铁的价格大涨B.新进外国机器,设备先进C.抵制日货,爱用国货的影响D.政府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6.(2013·肇庆一模)民初在华外国传教士费吴生曾提到说:“北伐战争不仅是像美国南北战争一样的内战,而且是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及文艺复兴于一身的大运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他主张国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统一全国B.他认为中国应召开议会,实现工业化C.他认为北伐战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D.他肯定北伐战争是国民党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改革7.1935年7月,苏联《真理报》发表《中国红军的英勇进军》一文:“中国红军主力部队从江西省向四川省进军,是真正革命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气概的卓越范例。世界上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过去和现在都不曾实施过如此艰苦卓绝的行军。”材料中的“英勇进军”是指()A.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B.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D.红军长征8.(2013·泰兴测试)《美国宪法评注》中说:“他们使它成为有限政府。他们界定了它的权威。他们将它限制在行使特定的权力,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这表明美国宪法确认了()A.中央集权原则B.民主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联邦制原则9.21世纪初的一份研究成果认为1920~1936年间中国民营工矿业“顽强地有突出的发展”,所以把这一时期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继“黄金时代”之后的“白银时代”。下列表述不能支撑这一研究成果的是()A.民间开始出现办厂热潮B.棉纺业、面粉业继续发展3C.新兴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D.部分国产产品出口日本10.(2013·山西高三诊断)“……(19世纪初)等于在世界大洋上开通了‘直达火车’,使欧洲人的活动从内海迈向远洋,开始了真正的全球时代。”材料评论的是哪一技术的应用()A.采矿技术B.蒸汽技术C.电力技术D.无线通讯技术11.(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材料反映巴黎公社()A.财政困难,倡导勤俭节约B.委员们具有“公仆”意识C.坚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12.16~18世纪,以英国与荷兰为代表的殖民国家的扩张活动,带来哪些后果()①殖民国家为争夺霸权而战争②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③殖民地国家民族经常获得发展④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13.(2013·河北名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材料二很简单,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可能会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的转型。在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已经在进行改革。比如,那时制订的法律,在今天看也是很超前的。——李泽厚《告别辛亥革命》(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4简述美国在解决该问题时所体现的政治智慧。(12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观点在认识上的局限性。根据上述材料,简要阐述你对制度转型的看法。(12分)14.(2013·德州一模)时代变革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同时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只有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极其特殊的原因,才能解释作家们的事业,以及这项事业的成功。伏尔泰精神久已问世;但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在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材料二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材料三要充分体现国家的软实力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则需要一流哲学家的智慧和一流思想家的引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在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的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士大夫群体“先觉”“先行”的表现和社会影响。(16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思想家是如何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的。(4分)5答案仿高考全能专练1.选B从材料信息看,珠江两岸居民不理解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不理解本国反侵略斗争,这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极为淡薄,故选B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不符合史实。2.选C从表中数据信息变化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逐渐增多,外国商品大量涌入,造成中国原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A项说法错误,B项无法得出,D项情况应发生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3.选B康有为认为只有变法才能强国,邹容认为世界各国都是通过革命才富强的。因此他们依据的是“适者生存”的理论。故选B。4.选C《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信息,A、B、D三项的观点无法直接从材料得出。5.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理解能力。从时间判断,1916~1919年正是一战期间,故选A。6.选D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分别侧重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故选D项。7.选D“英勇进军”指的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由江西辗转至贵州、四川并最终到达陕北的艰难过程,即红军长征。8.选D据关键信息“有限政府、界定权威、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可知,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联邦制原则既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但并没有过分地削弱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D项正确。9.选A在历史试题的表述中经常会有用到“开始”“已经”等表示状态的词,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词的区别,早在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后,就开始出现了第一次办厂热潮,因此A项明显错误。10.选B根据所学史实19世纪初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而海上交通工具汽船得益于蒸汽技术,故此题应该选择B项。11.选B从“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和“如坐针毡”看,公社委员廉洁奉公不愿意搞特殊化,脱离群众,具有“公仆”意识,故选B项。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信息与“国家机器”和“无产阶级专政”无关,排除C、D两项。12.选B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解答该类题型的最佳方法是排除法。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造成这些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故③可排除。13.解析:第(1)问,民国初年“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说明当时都存在党派之争、利益群体之争;解6决的方法和体现的政治智慧是制定宪法,从制度上协调好各种利益群体,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第(2)问,材料二否定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贡献;清政府已经进行的改革,如“新政”“预备立宪”都是为缓和国内局势采取的,其最终目的还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与立宪派有本质区别,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良和革命都可能推动社会转型,在此过程中要协调好各方利益。答案:(1)相同问题:都存在党派之争、利益群体之争;都急需制定宪法、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智慧:各种利益群体相互妥协和兼顾对方利益;通过分权制衡机制确立联邦制共和政体。(2)局限性:将革命与改良对立,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不能准确区分立宪派改良和封建朝廷改良之间的本质区别。看法:循序渐进、创新与借鉴(革命与改良)都是制度转型的有效方式;妥协与斗争都是制度转型的策略。14.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18世纪的法国为什么能接受伏尔泰的思想,主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几个角度入手。第(2)问,限定语是晚清士大夫,则从1840~1911年考虑,从废除科举制是在1905年,所以他们应该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内涵是“先觉”“先行”的表现,因而既有思想又有实践;社会影响则从思想、经济、政治等角度回答。第(3)问则是由材料逐一说明,并进行总结。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法国君主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近代科学的发展。(2)表现: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付诸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影响:西学东渐,促进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近代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中国近代化。(3)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具有超前意识;对传统思想继承发展的同时借鉴外来思想成果。
本文标题: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仿高考全能专练(13年模拟试题,详细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2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