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4-2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同步练习同步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3·淮北)美国学者伊佩霞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党和政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干预减轻,人民有了更多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自由。”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选项是()A.计划经济改革使社会生活发生改变B.斯大林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D.工作重心的转移使生产力得到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之下人民社会生活发生改变,A项正确。B项未在材料中体现;C项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20世纪80年代工作重心没有转移。故选A项。2.(2012·黄冈)日本内阁2011年2月14日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总值约为5.474万亿美元,低于中国同年的5.879万亿美元。中国已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最主要得益于()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答案】A【解析】1978年,中国开始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此走上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路,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故选A项。B项是外部条件,不起主要作用。C项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是A项的体现。3.(2012·潍坊)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是由于()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农业合作社运动向纵深发展A.①②B.①③2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改革开放后,农村改变过去农业合作社的体制形式,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制度下,土地公有,产品分配实施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自己的政策,进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材料正是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后的体现,所以选B项。4.(2012·西北师大附中)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答案】C【解析】建国后我国对农村土地政策不断调整,实质上是上层建筑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C项符合题意。其原因是农业、农民的重要性所致,目的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排除A、D两项;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属于“给农民土地”,排除B项,所以选C项。5.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全片分别以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为主题线索,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可能集中在()A.《千年巨变》B.《峥嵘岁月》C.《中国新生》D.《伟大转折》【答案】D【解析】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实现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转折。6.(2012·武汉)下表数据的变换表明()占工业总产值和比重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7.6%22.4%1980年0.02%0.48%1998年28.5%38.3%18.9%19.9%A.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基本形成B.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C.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3D.公有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等工业形式可判断反映了多元化经济所有制,而不是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产业结构,排除B、C两项;由前两项所占比例之和可知D项也不正确,所以选A项。7.(2013·邯郸文综)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解决主要靠()A.严格国家价格管控B.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C.加大反腐败的力度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答案】B【解析】价格双轨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采取的一项措施,曾经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价格双轨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8.(2013·银川)章柏青、贾磊磊等主编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将新中国电影划分为历史的时代、国家的时代、政治的时代、艺术的时代、市场的时代和产业的时代这六个历史时期。拍摄于1988年的电影《红高粱》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部电影应属于()A.历史的时代B.政治的时代C.艺术的时代D.产业的时代【答案】C【解析】“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据此信息可确定C项符合题意。9.在当今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主要是由于()A.长江三角洲的开放B.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C.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D.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答案】D【解析】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这促进了浦东地区的迅速发展,土地、房产等的价格迅速上涨,这结束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状况。10.(2012·莱州)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4了“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经济改变的硕果”等几个并列栏目。如果要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是()A.思想解放的历程B.重返联合国的风雨C.世贸组织的接纳D.上海世博会的召开【答案】A【解析】“开放格局的形成”属于经济政策;“经济改变的硕果”属于经济影响;“一国两制的成就”属于政治方面;栏目中缺少思想方面内容,故选A项。11.(2012·山东实验中学)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D.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答案】B【解析】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表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才初步确立,故A项不正确。C项是在2001年,D项是199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1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时期所送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20世纪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送嫁妆”是我国的婚俗,表格只是比较了嫁妆的内容,并没有有关西式婚礼的情况,故排除②。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下列各题。材料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年代主要内容5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1980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1982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198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5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92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材料二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奢华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成功的一个缩影。——《商务周刊》,2008年4月17日,《改革开放30年:得到的、失去的、梦想的》材料三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3)结合中国1978年以来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论证合理)【答案】(1)逐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一边实践一边摸索);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2)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政策支持;先行者的成功。(3)揭示一:答案1:认为现代化孕育着稳定,不会滋生动乱,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给一半分;6答案2:认为现代化过程只会滋生着动乱,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给一半分;答案3:肯定“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的观点,能分别论述,并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给满分。提示二:只有论点或只有史实不给分;做到了史论结合,但不符合其他要求,要适当扣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第(1)问从表格中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改革主要内容即可解答,需要比较强的概括能力。第(2)问,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据材料二”的要求,只要概括材料二的大意即可。第(3)问需从两个角度分别论述,做到史论结合即可。14.下面是1949年后,关于我国大陆人口流动方面三则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解放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很多农民、女工就进了城做了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北京成为首都以后,文化名人、服务业都到北京去了。——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1)从1949年到5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从1958年开始中国人口逐步就基本没有自由迁移了。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山西南部秦岭那里,四川、贵州、云南,现在汶川地震我们知道好多大的厂都是那个时候陆续迁过去的,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各地有小三线,小三线在皖南。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简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2)从1958年开始到文革期间,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迁移产生的影响。材料三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出国。——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3)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果以三十年为分界线,前三十年人口迁移和后三十年的人口迁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由此预测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是什么?【答案】(1)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边缘到中心。原因: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工业化
本文标题: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4-2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同步练习同步练习(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2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