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14届高考必备物理学史总结
12014届高考必备物理学史总结1.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形式逻辑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自然中一切现象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空间和位置是一切种类运动的普遍条件。他首先给出了时间的定义,并认为既然运动是永恒的,那么时间也同样是永恒的。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在落体运动的问题上,错误的认为“重物比轻物体落得快”。2.第谷(1546—1601),丹麦天文学家。是一位杰出的观测家,但他的宇宙观却是错误的。3.伽利略(1564-1642),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最早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即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发明了空气温度计;理论上验证了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的规律;还制成了第一架观察天体的望远镜;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打开了人们的新思路;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说的科学方法;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等。1638年,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他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程序如下:提出假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312222123sssttt和12vv得出12svt;再应用vat从上式中消去v,导出212sat即2st。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直接验证有困难,伽利略用铜球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上百次实验表明:312222123sssttt;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合理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为90°的情况,小球的运动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还需经过实验验证)4.开普勒(1571—1630),德国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5.笛卡儿(1596-1650),法国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6.玻意耳(1627—1691),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在他的著作《关于空气弹性及其物理力学的新实验》中,他明确地提出:“空气的弹性和它的体积成反比”。法国物理学家和植物生理学家马略特(1602—1684)在此后15年也根据实验独立地提出这一发现。所以后人把关于气体体积随压强而改变的这一规律称作玻意耳一马略特定律。这一定律用当今较精确的科学语言应表达为: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它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7.胡克(1635—1703),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他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2重大成就,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科学仪器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他本人被誉为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双眼和双手”。1676年,胡克发表了著名的弹性定律(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变化成正比)。8.牛顿(1643—1727),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动力学的奠基者。其研究领域包括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神学、自然哲学和炼金术。1683年,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创立了微积分、发明了二项式定理;研究光的本性并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了纪念他,人们把力的单位命名为牛顿。9.哈雷(1656—1742),英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具有处理和归算大量数据的才能,1705年,哈雷出版了《彗星天文学论说》,书中阐述了1337-1698年出现的24颗彗星的运行轨道,他指出,出现在1531、1607和1682年的三颗彗星可能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并预言它将于1758年重新出现,这个预言被证实了,这颗彗星也得到了名字-哈雷彗星。10.富兰克林(1706-1790),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1752年,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借用了数学上正负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11.卡文迪许(1731—1810),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798年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6.67×11-11N·m2/kg2(微小形变放大思想)。通过扭秤实验验证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确定了引力常数和地球平均密度。被誉为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他认为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可能呈现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后来被库仑通过实验证明,成为库仑定律。他和法拉第共同主张电容器的电容会随着极板间的介质不同而变化,提出了介电常数的概念,并推导出平板电容器的公式。他第一个将电势概念大量应用对电学现象的解释中。并通过大量实验,提出了电势与电流成正比的关系,这一关系1827年被欧姆重新发现,即欧姆定律。12.库仑(1736—1806),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1785年,借助自己发明的扭秤装置并类比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为了纪念他,人们把电量的单位命名为库仑。13.瓦特(1736—1819),英国著名的发明家、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在1782年研制成功了具有连杆、飞轮和离心调速器的双向蒸汽机,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为了纪念他,人们把常用的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14.查理(1746—1823),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发明家。大约在1787年,在研究气体的膨胀问题时,发现了查理定律,即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它的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15.布朗(1773—1858),英国著名植物学家。1827年,他在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花粉粒子时,发现粒子在无外力作用下,总不停地运动。进一步发现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作永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这是一种很有名的自然现象,间接显示物质分子处于永恒的热运动中。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微粒运动理论阐明了布朗运动,是由分子运动所引起的。16.安培(1775—1836),法国物理学家,在电磁作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对数学和化学也有贡献。最3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对电磁作用的研究。1820年,发现了安培定则,发现电流的相互作用规律;1821年,提出分子电流假说;1826年,总结了电流元之间的作用规律—安培定律。发明了电流计。为了纪念他,人们把电流强度的单位命名为安培。17.奥斯特(1777—1851),丹麦物理学家。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盖·吕萨克(1778—1850),法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802年,发现气体了盖吕萨克定律,即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压强不变时,它的体积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19.欧姆(1787—1854),德国物理学家。1827年,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为了纪念他,人们把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20.法拉第(1791—1867),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是他的一项最伟大的贡献。1837年他引入了电场和磁场的概念,指出电和磁的周围都有场的存在,这打破了牛顿力学“超距作用”的传统观念。1838年,他提出了电力线的新概念来解释电、磁现象,这是物理学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843年,法拉第用有名的“冰桶实验”,证明了电荷守恒定律。1852年,他又引进了磁力线的概念,从而为经典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用数学工具研究法拉第的力线理论,最后完成了经典电磁学理论。为了纪念他,人们把电容的单位命名为法拉。21.亨利(1797—1878),美国物理学家。1832年发现自感现象。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的单位命名为亨利。22.楞次(1804—1865),俄国物理学家。1834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的楞次定律,亥姆霍兹证明楞次定律是电磁现象的能量守恒定律.1843年楞次在不知道焦耳发现电流热作用定律(1841年)的情况下,独立地发现了电热效应的焦耳-楞次定律.1844年,楞次在研究任意个电动势和电阻的并联时,得出了分路电流的定律,比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发表更普遍的电路定律早了4年.23.韦伯(1804—1891),德国物理学家。1935年国际电工委员会通过以“韦伯”作为磁通量的实用制单位,1948年又得到国际计量大会的承认。24.焦耳(1818-1889),英国物理学家。由于他在热学、热力学和电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1840年12月,焦耳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了关于电流生热的论文,提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定律;不久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同样的定律,因而被称为焦耳-楞次定律,现称焦耳定律。为了纪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25.克劳修斯(1822-1888),德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热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最重要的论文于1850年发表,该论文是关于热的力学理论的,其中首次明确指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他还于1855年引进了熵的概念。26.开尔文(1824—1907),原名W.汤姆孙,英国物理学家。在1848年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开尔文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个主要奠基人之一(另一人是克劳修斯)。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1851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是公认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标准说法。开尔文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断言,能量耗散是普遍的趋势。为了纪念他在科学上的功绩,国际计量大会把热力学温标(即绝对温标)称为开尔文(开氏)温标,热力学温度以开尔文为单位。27.麦克斯韦(1831—1879),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1864年,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4磁波,并从理论上得出光速等于电磁波的速度,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没有电磁学就没有现代电工学,也就不可能有现代文明。28.伦琴(1845—1923),德国物理学家。1895年,发现比紫外线频率还要高的电磁波—X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本领,能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还能使照相底片感光。高速电子流射到任何固体上都能产生这种射线。1901年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伦琴就由于这一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29.贝克勒尔(1852—1908),法国物理学家。1896年,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即原子核也是可分的。之后居里夫人于1898年7月发现放射性元素钋(Po)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Ra)。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以表彰他发现了自发放射性;另一半授予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
本文标题:2014届高考必备物理学史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3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