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语文(四)
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四)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选择题共29分)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2.本卷共11题,共29分。一、(本大题共11个小题,1~4每题2分,5~11每题3分,共2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栖.息(qī)倾泻.(xiè)窥.视(kuì)官衔.(xián)B.震憾.(hàn)滑稽.(jī)轻蔑.(miè)琐屑.(xiè)C.阔绰.(chuò)胆怯.(qiè)贿赂.(lù)吝.啬(lìn)D.惋.惜(wǎn)忌讳.(huì)酝酿.(niàng)取缔.(tì)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A.这道只有2分的小题,我却用了10分钟才解答出来,真是小题大做。B.受一家小店招牌的启发,法国大作家左拉终于为自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找到了名字,真可谓妙手偶得。C.为了防治N1H1甲型流感,医疗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研制出了甲流疫苗。D.每天下班,看到妻子已经将饭菜盛好摆放在餐桌上,老张总会产生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能否保持地球气候环境的适宜,是我们在此星球上生存繁衍的前提。B.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难道我们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C.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D.沉浸在幸福中的人,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4.下面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A.他的话没有实质内容,空的像战鼓一样。B.知识如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C.虽然冬天的寒意还没有褪尽,会场里面却涌动着春天的热流。D.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5.阅读下面情景,选择语言最恰当,得体的话语B【情景】小明今晚要去少年宫参加艺术汇演,想让妈妈早点做饭,给妈妈打电话他应该说A.喂,妈妈,我今天晚上要去少年宫参加艺术汇演,赶紧给我做饭!B.喂,是妈妈吗?您好,我是小明,今天晚上我要去少年宫参加艺术汇演,请您早点做饭,可以吗?C.喂,是我小明,今儿晚上我去少年宫参加艺术汇演,早点做饭,千万记着!D.喂,今儿晚上我要去少年宫参加艺术汇演,赶紧做饭,要好吃点,千万别把时间耽误了!6.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阅读《中国石拱桥》选段,回答7~8题。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桥墩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子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7.选段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CA.列数字B.作比较C.打比方D.摹状貌8.对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介绍卢沟桥的建筑特点,赞美桥的设计非常美观。B.说明卢沟桥很早就成为了北京的胜景之一。C.说明卢沟桥与赵州桥一样都有悠久的历史。D.以卢沟桥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阅读《醉翁亭记》,完成9~11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9.下面一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张开翅膀B.名之者谁名:命名C.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或回)D.弈者胜弈:下棋(或下围棋)10.下面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B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一点就醉了。B.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背着东西的人歌唱在路途中,走路的人休息在树下。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间的.是太守醉了。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上文写了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游人之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B.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C.作者在文中写了众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D.贯穿《酵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醉”字,“乐”和“醉”是统一的,“乐”是表象,“醉”是实质。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四)语文试卷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1分)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14小题,91分。二、古诗文默写。(8分)12.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6分)(1)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3)闻说双溪春尚好,。(李清照《武陵春》)(4)山随平野尽,。(李白《渡荆门送别》)(5)山舞银蛇,。(毛泽东《沁园春·雪》)(6)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3.“月”是古代文人骚客笔下常见之物,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苏轼的“,把酒问青天”表达的是深深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杜牧的“,夜泊秦淮近酒家”创设的是淡雅的意境。(2分)三、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6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①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②居第一,殿试中乙科③。后以书见修④,修语梅圣俞⑤曰:“吾当避⑥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⑦,久乃信服。[注释]①比:等到。②对义:对答经义方面的问题。③殿试中乙科:天子亲自主持的考试中考中乙科。④修:欧阳修。⑤梅圣俞:北宋诗人。⑥避:让。⑦始哗不厌:开始时议论不休。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比冠.(加冠(年已二十))好.贾谊,陆贽书(喜欢)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16.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3分)A.本文批评了苏轼好出人头地。B.苏轼认为庄子的思想不能言传。C.因母“亲授以书”故苏轼能成才。D.欧阳修赞扬苏轼才学出众。四、课外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大国的随想》文章,完成17~20题。大国的随想从人类历史,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一般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17.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对大国进行“随想”的?(4分)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如何成为大国(不与大国直接对抗,采取跟随战略);未来大国有的姿态.18.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4分)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护,处在大陆边缘)文化因素(国家意识、国家认同)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19.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文中找出作者认为秦朝短命的原因。(4分).秦朝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秦朝初建,还没有在六国的遗民中形成凝聚力,形成统一的“国家意识”)20.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哪些内容?(4分)中国学者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中国与西方国家大国的标准
本文标题: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语文(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8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