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整体性原理和提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主要是赤道以南太平洋洋面东南信风减弱,造成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造成太平洋西岸水温变冷,东岸水温变暖,进而对沿岸气候造成影响,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及深层海水垂直运动的变化(大洋东岸由于离岸流的减弱导致上升流减弱),进一步造成鱼类和鸟类的减少。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由(1)___________、大气圈、(2)_________、土壤圈、(3)____________、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2.整体性的表现①各要素间是(4)___________和(5)__________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6)___________的改变。②某一区域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整体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的作用为例)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的作用结论成土母质①土壤形成的(7)②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气候①直接影响土壤的(8)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9)生物①是土壤(10)的来源②与(11)的产生密切相关物质基础水热状况形成和发育有机物质土壤肥力考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进行。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作用化学能分解呼吸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物质迁移、能量转化;②各种水体转化,水资源更新,维持水平衡;③影响气候、生态;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①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④形成火山地震等灾害例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C【解析】从题干来看,该地有植被退化、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从这几点来看,应当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流水、人类活动等作用的影响形成的石漠化现象。4.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外部圈层——生物圈(有机圈层)生物圈占有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及岩石圈的上部。生物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改造了三大圈层(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生物(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光、热、水)条件影响很大。5.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举例气候的变化、地貌的变化、岩石的形成和风化、土壤的形成和退化、水土流失等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例2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说明图中棉花种植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整体。在内陆干旱区,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会造成下游河、湖水量减少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枯死;生物栖息地破碎、消失;土地沙化、荒漠化扩大等。在大中型灌区,灌溉不当可能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等。(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咸海面积缩小,会使周围气候更加干旱,沙尘增加,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渔业生产环境恶化。【解析】(1)主要分析水资源利用不当对当地的植被、土壤、地下水、湖泊以及河流下游水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4)说明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地区土地、生物以及农业生产的影响即可。考点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红壤的基本特征是呈酸性,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原因是分布在湿润和高温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大量分解。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cm,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钙质)表聚明显。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3.生物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地势——气候和植被坡度坡向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阴坡5.人类活动与土壤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总结:土壤的形成过程:考点3土壤物质组成与分布1.土壤物质组成2.土壤分布模式(与自然带对应)永久冰雪苔原荒漠温带草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a)冷热(b)例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A.黑土、水稻土、红壤B.水稻土、黑土、红壤C.红壤、水稻土、黑土D.红壤、黑土、水稻土(2)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A.b土壤可通过掺入沙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B.a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C.c土壤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DC【解析】(1)a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极低,是我国南方贫瘠的红壤;b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极高,是我国北方的黑土地;c土壤的水分含量极大,是水稻土。(2)红壤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入砂子、石灰中和等措施;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水稻土的透气性最差。一、选择题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cm,但根系却在20m以上。据此回答1~2题。1.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植物生长的地区最有可能是()BA.①B.②C.③D.④【解析】该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而高度较低,则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故该种植物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的地区。①图为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过渡地带,植被也处于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②图为沙漠景观,气候干旱,会有该种植物的分布;③图为南方的梯田景观,属于湿润地区,植被以森林为主;④图为热带雨林景观,属于湿润地区。2.其生长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B.能源紧缺C.水土流失D.洪涝灾害A【解析】由上题可知,该种植物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面临严重的荒漠化问题;能源紧缺不属于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降水集中且坡度大的地区,该地降水少,不会发生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在我国不同的农业区域,制约土地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土壤肥力。在我国典型分布着肥力较高的黑土、水稻土、紫色土壤等。据此回答3~5题。3.促使各地形成不同典型土壤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生物C.光照D.气候B【解析】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的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4.下列土壤颜色与其形成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A.黄土—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B.红壤—岩石性质和特征C.紫色土—风蚀作用D.黑土—草类植物的大量生长D【解析】黄土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紫色土是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的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土壤,其颜色与岩石性质和特征有关;红壤与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关;在黑土分布地区,草类植物大量生长,腐殖质含量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5.近年来,我国东北的局部区域出现了黑土肥力下降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推广水稻种植业B.土壤冲刷变薄C.降水减少D.秸秆还田B【解析】黑土肥力下降是土壤有机质随水流失的结果;推广水稻种植利于增加土壤肥力;降水减少会减轻水土流失,降低土壤中有机质流失的程度;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的典型代表。读图完成6~7题。6.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A.区域性特征B.差异性特征C.开放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D【解析】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地貌等要素共同组成的,当其中一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要素也随之发生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先是洋流发生变化,随之影响了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水文、植被等,是整体性特征的表现。7.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B.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C.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D.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D【解析】东南信风是由副高压吹向赤道低压的风,与表层海水运动无关,A错;厄尔尼诺年份是南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增温,B错;拉尼娜年份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C错;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正确。选D。下图为我国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图中甲地理要素是()A.气候B.地形C.土壤D.水源D【解析】根据图中各要素对甲的影响,答案为D。降水量属于气候中的要素,排除A;用水量
本文标题:2016届新课标名师导学新高考第一轮地理总复习课件第4单元第二讲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8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