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6届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历史(第四模拟)(解析版)
页1第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历史(第四模拟)一、单选题:共12题1.《汉书·食货志》说,“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通镒)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通藏),不为币。”秦朝实行的货币政策A.利于集权和国家统一B.抑制了手工业的发展C.导致商业活动的萎缩D.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的统一和中国古代的经济。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秦朝统一后,以黄金和半两钱为法定货币,这一措施加强了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交换,同时巩固了集权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因此选A。统一货币是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不是重农抑商的表现,因此不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其余选项均错误。2.西汉时,凭财产资格为官的途径称“赀选”(“赀”通“资”)。有财产五百万钱者可任郎,得自备车马服装,到京师听候选用,时称“赀郎”。这一措施A.利于选拔有德才的人B.部分恢复了贵族政治C.提高了察举制的门槛D.主观目的是预防腐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凭财产资格为官”。统治者害怕官吏贪腐,认为有钱的人总要少贪些,于是限定有家资若干,乃得为吏,因此选D。财产资格和德才并没有直接联系,A错;贵族政治是门第世袭,B错;察举制考察的主要是品行,不是材料所述财产资格,C错。3.某绘画体系大体经历了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三个阶段,成为一个自足的绘画体系。这一绘画体系的作品A.体现了寄情山水的避世思想B.反映了文化世俗化的倾向C.拘泥于客观景物的逼真摹写D.具有特有的强烈主观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材料关键信息是“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三个阶段”,这描述的是文人画的主要特征,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创作者多为士大夫。文人画表达的是知识分子的感情,不是他们逃避现实的思想,A错;文人页2第画反映的是高雅文化倾向而不是世俗化,B错;文人画注重写意而不是逼真摹写客观自然景物,C错。D项正确。【备注】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抒发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4.清代的戴震指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这表明戴震反对A.道家的无为而治B.程朱理学理欲观C.先秦儒家的伦理D.佛教的禁欲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由材料可知,戴震表述的是理和欲的关系,反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因此选B。戴震反对的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也不是儒家伦理和佛教的禁欲主义,其余选项均错误。5.“女子仅为男子之牺牲,甚焉者男女同为家族主义之牺牲,故所组成之家庭,无生气无精神……结婚当始于男女之恋爱。”这一观念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女子仅为男子之牺牲”“男女同为家族主义之牺牲”“男女之恋爱”等。联系所学相关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青年男女的婚恋观亦发生转变。因此选D。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2年4月26日发表通电称,它将“领导工农红军和全国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实行瓜分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通电发表的背景是A.日本大举侵华东北沦为殖民地B.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制定D.抗日救亡运动扩展到全国规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材料关键信息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2年4月26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等。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在此背景下,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抗日通电,因此选A。页3第7.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B.全面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D.体现了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根据题干信息“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可知,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这正是中共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故D项符合题意。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着重发展重工业,题干与此无关,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故C项错误。8.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一方面承认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若干重要技术发明产生的相对迅速性,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这些发明实际效益的发挥,一般都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的成熟。布罗代尔意在强调工业革命A.在英国发生的条件不充分B.进程的突变与渐进相结合C.是个为时短暂的突发事件D.对英国社会经济影响巨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布罗代尔一方面承认发明的迅速产生,说明工业革命在进行过程中具有突变性,同时又指出发明实际效益的发挥需要社会经济条件的成熟,时间较长,因此又具有渐进性,故选B。布罗代尔指出发明的应用需要时间和条件,不是说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不充分,A错;工业革命中某些发明的出现可能时间很短,但整个工业革命的进程并不短暂,工业革命也不是突发事件,C错;布罗代尔描述的是工业革命的进程,不是影响,D错。9.“这场运动更加强调了信仰的内在化与世俗性,从而将对上帝神圣的信仰落实到世俗的生活世界,架起了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是指A.因信称义B.理性科学C.政教合一D.人性复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信仰的内在化与世俗性”“信仰落实到世俗的生活世界”等可以判断此运动是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等通过“因信称义”将信仰的自由赋予了个人,而且还将信仰的神圣性落实到政权、经济和法制中来,从而实现了宗教神圣化对世俗社会政治的全面建构。因此选A。科学和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旗帜,B错;宗教改革者主张加强世俗政权的权力,反对政教合一而主张政教分离,C错;人性复苏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作用,D错。页4第10.“美国政府制定了一套全球性的‘遏制’战略,美国及其盟国可借以‘遏制’来自苏联的新的侵略。”美国政府制定的“遏制”战略A.导致两大阵营长期对峙B.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C.直接推动欧洲联盟成立D.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美国政府制定”“全球性的‘遏制’战略”“来自苏联的新的侵略”等可以判断,此遏制战略是指美国发动的冷战,冷战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长期对峙,A正确;美国的遏制政策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B错;欧盟成立于1993年,当时冷战已经结束,C错;冷战不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D错。11.二战后,劳动工具的变化集中表现为由传统的“三机系统”(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发展为“四机系统”(增加了电脑控制机)。这些变化体现了A.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成效B.经济全球化促进产业升级C.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飞跃D.互联网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关键信息为“劳动工具的变化”“增加了电脑控制机”等,劳动工具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电脑控制机代表的是二战后迅猛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因此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A错;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B错;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12.苏共中央规定:1968至1975年,农村硬化公路年筑里程大于4万千米。公路的修养费,除国家拨款、汽车企业提成外,将向有个人轻便汽车的公民酌收少量款项。这可以说明A.工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反哺B.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私有制C.斯大林模式得到实质性突破D.政府计划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材料主旨是苏联计划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故选D。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私有制”一说错误。C项“实质性”一说错误。二、综合题:共6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代都将人口增长看做是国家强盛、社会繁荣的标志之一,明王朝也不例外。例如,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宋冕为开封府知府,行前特别叮咛,“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务,汝往治郡,务在安辑人民,劝课农桑”。通过发展生产,安抚百姓,明初那种“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的状况开始得到扭转,人口逐渐增多起来。明代有关婚姻方面的法令规定:“凡庶人娶妇,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页5第听婚娶。”明代的人口政策,在各地区的实施情况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地方对政策的推行力度较大,成效显著,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与之相应的家庭人口数量规模亦较大。反之,有些地方对政策推行不力,加之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人口增长速度缓慢,造成家庭人口数量规模趋小。——摘编自张民服《对明代人口问题的几点再认识》材料二1894年《上李鸿章书》一文比较完整地表述了孙中山的早期中国人口思想,他首先惊呼:“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壅塞,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馑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革命的思想转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之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国家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最为担心的是中国人口为外国列强优势人口所“消化”。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摘编自王永恒《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初期的人口政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不同时期的人口思想。(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不同时期人口观念的因素。【答案】(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原因:传统小农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封建国家兵役、徭役等需要;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明朝初年经济亟待恢复,人口大量减少。(2)初期认为中国人满为患,导致贫困、饥馑和农民起义;后期则主张只有增加人口数量,通过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才能避免亡国灭种,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等。(3)因素: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人们的立场。【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求概括明朝初期的人口政策,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务”“凡庶人娶妇,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等以及人口政策的执行情况可以得出基本结论:明朝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第二小问可以从小农经济的特点、封建统治的需要、传统的思想观念以及明朝初期社会经济状况等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人满之患”“闯贼……发匪……因人满之势……为毒天下”等可归纳孙中山早期的人口思想;后期的人口思想可根据关键信息“‘四百兆苍生之众’……是……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国家的有利条件”“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等归纳。第(3)问,结合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建立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的基础上这一基
本文标题:2016届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历史(第四模拟)(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8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