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浙江卷)历史试卷
绝密★启用前2016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浙江卷】文科综合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A.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B.人是万物的尺度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认识你自己13.《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春秋时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置县和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后来晋又在国内置郡。由国君任免地方官,至战国时代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所采用。材料主要说明了此时期的郡县制()A.是由秦国最早实行的重要制度B.通过地方分权以实现中央集权C.是在分封制制度基础上的创新D.与后来郡县制的行政区划一致14.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对“委员制”的理解准确的是()A.集体议事、互相牵制B.避免宰相和皇帝专制C.三权分立、互相制约D.集体最终决定国家大事15.2015年1月31日消息称: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海量宋瓷重见天日,再现了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南宋重视海外贸易的原因是()A.南宋是经济最发达的时代B.南宋官员的贪污很严重C.南宋政府的开支数量庞大D.宋金的长期战争消耗大16.《三国志•魏书•韩暨传》中写道:“(韩暨)徙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这主要表明()A.中国古代冶炼材料发生革新B.水排大大提高了冶炼的效率C.水排促使冶炼技术走向成熟D.冶铁业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17.1915年梁启超说“我国民前此之失望,政治上之失望也。”之所以会“政治上之失望”,是因为()A.君主立宪没能建立B.民主政治没有真正的实现C.清朝皇帝仍然存在D.半殖民地的地位没有改变18.日本关东军档案显示日军在中国各地遍设慰安所,甚至有某个时段官兵进入慰安所的人数统计等。中国各地现存有许多慰安所遗址,健在的慰安妇还有20人。综上所述,日军的这一罪行无法否认。得出这一结论的最有利的依据是()A.档案来自日军,数量多、记载细B.历史遗址客观公正,可信度高C.亲历者的诉说是“活的见证”D.档案、遗址与亲历者互相印证19.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是较早承认新中国的大国之一,从1972年中英关系升级为大使级关系算起,至今已建交40多年。推动中英建交的直接因素是()A.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改善B.香港问题的亟需解决C.中美关系实质性的改善D.英国国力的日益衰落20.罗马人最早的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的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即《万民法》。由此说明()A.罗马帝国境内所有人都被法律保护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得到了贯彻C.罗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D.罗马的法律只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21.下图为英国选民占成年公民的比重(%),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至20世纪30年代,英国已基本实现普选权B.1832年与1864年选民增长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C.英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渐进性的特点D.选民的逐步扩大有利于避免社会的激烈动荡22.阅读并分析下表,相关结论正确的是()1951—1960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苏联官方统计10.16.57.85.74.43.5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5.61.95.13.02.30.6麦迪森的估计5.24.84.82.91.81.7苏联学者的估计7.24.44.13.21.00.6A.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B.六十年代的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C.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D.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23.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全球化时代各国联系不断加强B.多极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之争淡化C.谈判协调己经代替了战争对抗D.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逐步趋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13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话:“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材料三陈独秀将人权理解为“自主之权”,提出“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失无存”。“中国要发展教育及工业,这是不待讨论的。但是有一件要讨论的事,就是还仍旧用资本主义发展教育及工业或用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乃是因为客观上经济组织的自然趋势得历史进步之进程,令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主义。”——摘编自袁伟时《告别中世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6分)(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1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人权观的主要特点。(6分)39、(26分)二战后,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材料二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材料三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8分)(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作出了哪些调整?(10分)(3)据材料三概括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2分)结合“冷战”后的相关史实举2例佐证福勒的观点。(6分)
本文标题: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浙江卷)历史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9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