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浙江省湖州中学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卷。试卷4页,答卷1页,共5页。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本卷的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选择题用答题卡的,把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3.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班级、序号、姓名、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4.出卷:张富军审核:周郁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丘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2.《宋史·选举志》记载,南宋时“凡廷试,唯蜀士到杭(临安)最迟,每展日以待。会有言:‘蜀士……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材料反映出该时期A.科举考试开始廷试B.经济重心南移C.士人重利观念潜滋暗长D.官商勾结现象普遍3.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4.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5.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6.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A.“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C.“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7.伯利克里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这表明雅典A.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B.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C.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D.宗教势力操控政治生活8.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理念做出的阐释:“要知道,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物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对此处“共和主义”的相关评述正确的是A.近代美国共和政体是其翻版B.强调国家权力机关的相互制衡C.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是其实践D.近代最早代议制与其颇多相似9.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是指A.君主制在英国被推翻B.议会开始要求制约王权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D.国王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10.以下两种方式决定现代英国政府可否继续执政,第一种,首相明确地要求平民院就它是否信任政府举行表决;第二种,领衔反对党的领袖明确地向平民院提出对政府的谴责案即不信任案。两种方式均需要平民院举行表决,以简单多数形成其态度。英国的这种政治体制A.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残余B.避免了国王的权力扩大C.确保了议会的集体统治D.保证了议案的有效通过11.代议制是间接民主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①英国首相申请国家元首有权解散议会②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由议会产生④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解散议会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2.1815年英国颁布的《谷物法》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该法案A.目的是为了打击荷兰的优势B.体现的是贸易保护主义C.保证了殖民争霸战争的胜利D.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13.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①锋芒所向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②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产生③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④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4.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A.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B.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革命运动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D.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15.1935年10月日本提出:“一、中国应彻底取缔排日,抛弃依赖欧美国家的政策,实施亲日政策;二、中国承认满洲国,加强华北与满洲国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融通与提携;三、在中国与外蒙接壤地带,依日方要求实施中日共同防共”,史称“广田三原则”。这三原则A.是日本大陆政策发展的产物B.使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C.主要目的是调和中日的关系D.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16.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A.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C.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17.1920年,奥格涅茨省一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痛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在这一背景下,苏俄果断实施的政策是A.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B.实行固定的粮食税C.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D.大规模开荒种植玉米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兴起,下列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把它们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中日邦交正常化②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③日本经济进人高速发展时期④日本迎来了泡沫经济的时代A.④①③②B.④③②①C.②①④③D.③②①④19.下表为“1980—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表”,对该表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年份项目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0.31.9-2.53.66.83.42.83.44.63.0A.美国“新经济”时代到来B.经济“滞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C.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初见成效D.美国政府将实现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20.罗斯福新政有两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主要是巩固和发展第一阶段已取得的成就。下列法律法规是在第二阶段颁布的有①《农业调整法》②《公平劳动标准法》③《联邦紧急救济法》④《社会保险法》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21.1961年6月,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召开,确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条件:奉行不结盟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等等。可见,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A.可化解两大阵营匈的矛盾B.必将形成新的国际军事集团C.有助于国际政治的民主化D.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瓦解22.尽管普罗泰格拉在雅典传播自己的雄辩术和哲学思想,使自己有了很高的声望;但他还是因说“神不可知”而被驱逐出雅典。“被驱逐”现象出现说明当时雅典A.尚缺乏言论自由的民主环境B.民主政治尚未摆脱宗教影响C.仍然以神为一切考察的中心D.公民对城邦具有强烈责任感23.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其意在说明宗教改革A.破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B.缓和了各国内部的矛盾C.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到来D.建立了平民自己的宗教24.他的名字紧紧与“第一次建立在人权和正义原则基础上的”法国大革命连接在一起;“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导师”;“他是真理和自由的倡导者,恶劣习俗的讨伐者,人道主义的保卫者和人民神圣权利的复兴者。”在近代西方思想家中能享有如此评价的是A.伏尔泰B.孟德斯鸠C.卢梭D.康德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计52分。)25.(26分)蔡元培先生称黄宗羲为“东方的卢梭”,其思想充满浓厚的民本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孟子、黄宗羲民本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或作用。(8分)材料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本质区别,并从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分析其思想没有“突破”的原因。(10分)材料三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3)材料三作者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黄宗羲思想?请用这一方法评价卢梭的民主思想。(8分)26.(26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中国人的世界观古今有所不同,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1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2分)结合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状况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材料二(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仅1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外称呼变化的趋势。(3分)材料三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在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
本文标题: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