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6届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387张)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必考]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例(2014年全国卷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答案讲评】C(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善属文”中的“属”是“连缀”的意思,“文”即“文字”,“属文”即“撰写文章”。正确。B.“践祚”也写作“践阼”,即“帝王即位”。正确。C.“励精”中“励”同“厉”,为“振奋”之义,“励精”为“振奋精神”之义。解释为“专心致志”错误。D.“荡覆”,结合原文提供的背景,意为“动荡倾覆”。正确。)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答案讲评】B(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本语段中的“以”和两个“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答案讲评】A(本题从颠倒是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A项“直言不讳”一词与原文不符。于休烈借赞圣主明君委婉地回答了肃宗。)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1)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罪己”“规过”的翻译。(2)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亲贤”“推毂”“曾”的翻译。]附:参考译文于休烈是河南人。于休烈性情坚贞忠厚,机敏聪明。自幼好学,善于撰写文章。考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正字。调动官职改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佐朝政,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外调任中部郡太守。正值安禄山叛乱,肃宗登上皇位,于休烈升任太常少卿,掌管礼仪事务,兼修撰国史。肃宗从凤翔返回京城,振奋精神听从善言,曾经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任何举动一定要记录下来,这才是好的史官。我有过失,您写了吗?”于休烈回答说:“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当时中原地区动荡倾覆,典章几乎散尽,没有史籍可以检索查寻。于休烈上奏折说:“《国史》《实录》,是圣朝大典,修撰了很长时间了,现在没有并行的版本。希望皇上下旨令御史台推究勘察史馆的渊源,命令府县招引查访。有人另外收得《国史》《实录》,如果送到官府,重金奖赏购买。”原先的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身陷叛军之中,进入东京,到此把他家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于休烈不久调任工部侍郎、修撰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帝非常赞许他。宰相李揆为人骄傲且嫉妒贤能,因为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齐列,嫉妒他,上奏折让于休烈任国子祭酒,权且留在史馆修撰(史书)以此来压制他。于休烈恬然处之,丝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后,考察官员的名位品次,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授右散骑常侍,依据先前兼修国史,多次晋封为东海郡公,另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多少积蓄。恭谨、简朴、温良、仁德,从没有将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喜好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到去世。大历七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这一年春天,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上特地下诏追赠韦氏国夫人的称号,下葬之日赐给卤簿鼓吹。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皇帝追悼了很长时间,褒奖追赠为尚书左仆射,赏赐绢百匹、布五十端。皇帝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到于休烈住处表示慰问。为官之人,所得的荣耀很难与他相比。考纲在线《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简要解读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文言文阅读难,不是难在虚词,而是难在实词。虚词的词汇意义相对虚化,语法意义更显突出,易于归纳,也多有规律可循。而不明白实词的意义,阅读做题则会随处有障碍。本考点值得考生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考“常见文言实词”,二是考“在文中的含义”。两者都是对高考命题考查范围的限制,表明既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知识,又要求考生具有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上,对于常见实词的掌握,多有两个误区:一是用猜代积,二是以今律古。所谓用猜代积,就是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不注重常见实词的积累,临考凭感觉去瞎碰乱猜,总以为常见实词浩如烟海,因而产生畏难情绪,放弃积累,这显然是十分有害的。所谓以今律古,就是在阅读文言文时,常常对古今异义词不作辨析,想当然照搬了现今的意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的特点,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较少,往往有其固定的意义。我们常常望文生义地对实词作了解释,表面上意思似乎贯通,实则歪曲了文章的本意。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非常”,意外的变故;今为程度副词,“十分”的意思。类似这样的古今异义的实词,常见于文言文中,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存一份小心,切忌想当然地做出判断。一、理解文言“一词多义”指要1.如何认识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1)吃。《寡人之于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2)吃的东西、食物。《项羽之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3)专指饭。诸葛亮《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4)读sì,喂。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通“蚀”,亏损。《易·丰》:“月盈则食。”再如:见:(1)看见。《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会见。《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3)接见、召见。《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4)xiàn(现),出现、显现。《荆轲刺秦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表示被动。《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的被动意义,使它变成了虚词。(6)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的“见”即是此用法。2.怎样确定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特定义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提高阅读能力。一词多义是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例如“见”(見),下面是“儿”,代表一个人,人头上一个“目”,表示人的眼睛能瞅事物,可见,“见”的本义是“看见”。从这个意义而得来的各种形式用眼睛来看人和事物的意义都是引申义。例如:会见、召见,又引申为“显现”“显露”。这几个意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见”用作被动当“被”讲时,它和本义并没有联系,主要是在用汉字反映事物时,本无其字,只好假借。词义的引申主要有两种方式:(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着距离远近的不同。如“寒”,本义为冷(“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申为寒冷季节(“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又引申为贫寒(“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进一步引申为恐惧、害怕(“大渡桥横铁索寒”)。(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没有距离远近的区别。如“节”,本义是竹节(“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辐射引申为木节(“盘根错节”)、关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季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节操(“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节拍(“钿头银篦击节碎”)。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系方法,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认识多义现象:①类似联想。采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形成一词多义。如:引(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②接近联想。应用接近的事物来代替。如: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③对比联想。由正面意义的词,联想到表示反面意义的词。如:去(本义“藏”,如“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离开—废除—舍弃。懂得一词多义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当然,凭以上三种方法来掌握一词多义还是很不够的。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十分重要。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在复习中,要扎实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逐课积累,并努力培养根据一定的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的能力,为阅读、理解课外文言文打好基础。二、高中语文教材常考文
本文标题:2016届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387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