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评估检测
-1-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评估检测(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1.(2015·北京西城区模拟)《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国都在蓟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为燕国所并。蓟国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A.定期朝见周天子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周天子承认蓟国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解析】选C。分封制下各封国内的官员任免由诸侯国完成,而不是周王任免,故C项不正确,A、B、D均符合史实。2.《左传·隐公三年》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于虢,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这一现象表明()A.宗法制度趋向瓦解B.礼乐制度得以强化C.血缘纽带已被打破D.分封制度遭到挑战【解析】选D。郑国是被周天子分封的国,应该对周天子履行一定的义务,“郑伯(即郑庄公)怨王”“周、郑交质”等说明了分封制度遭到挑战,故D正确。【拓展延伸】周代的封国是否是城邦由于分封与宗法是合一的,在封国制下,“天下”的关系既是诸侯与天子的封建关系,又是小宗对大宗的宗法关系。封国制具有双重性,其内部隐藏着统一和分立的矛盾。“把封国称作城邦,等同于希腊城邦”,“把周的政治体系称作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把封国说成与希腊城邦决然相反,毫无共通之处”,都是片面的。只有把握住了统一和分立的内在矛盾,才可以理解周代的封国制,也有助于理解希腊城邦制的特点。3.(2015·深圳模拟)“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A.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B.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度C.小农经济形成D.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解析】选B。“家天下”时代开启于夏朝,故A错误;随着夏、商、周时期宗法观念的不断深化,“中国人……非常关心亲族关系”,故B正确;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均晚于“非-2-常关心亲族关系”的宗法制的提出,故C、D错误。4.(2015·保定摸底)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周宣王很喜欢小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材料反映出()A.当时宗法制已很难得到实行B.姬括会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C.周宣王在诸侯王中的威信将会更高D.统治者个人好恶成为立嗣的主要标准【解析】选B。宗法制度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得知鲁武王立了小儿子姬戏为嗣君,说明宗法制仍在推行,故A错误;姬戏成为嗣君,在鲁国境内是大宗,其他兄弟则为小宗,故B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反映周宣王的威信将会更高,故C错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的事件只是个例,故D错误。5.(2015·孝感一模)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都实行上计制度,即每年诸侯国的地方长官都必须把当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送到国君那里。国君把“卷”剖分为二,由国君执右卷,臣下执左卷。年终,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根据官吏征收赋税等情况,对官吏进行考核。魏、秦实行上计制度的目的在于()A.增加国家的收入B.控制地方官吏C.显示国王的权威D.更好地考核官吏【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国君与地方官吏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通过此举来控制地方官吏,达到集权目的。6.据史书记载,官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A.御史大夫B.刑部尚书C.平章政事D.太尉【解析】选A。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相符合,故A正确。7.(2015·南充一模)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制B.增强地方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打破世袭特权-3-【解析】选C。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故A错误;秦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王子皇孙迁到咸阳,部分迁往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B错误,C正确;材料与世袭特权无关,故D错误。8.(2015·浙江名校联考)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A.察访推荐B.血缘关系C.皇权独尊D.相权调整【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秦汉大一统的实现”可知当时的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其核心为皇权独尊,故C正确。9.(2015·北京西城区模拟)秦朝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解析】选D。秦朝郡县制下,地方官吏任免由皇帝掌握,使中央到地方的权力均由皇帝掌握,实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10.(2015·北京西城区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解析】选C。材料描述了汉代通过实行“推恩令”后的状况,作者持肯定态度。11.(2015·盐城模拟)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A.隋朝的科举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元朝的行省制D.明朝的内阁制【解析】选B。三省六部制源于隋朝,与“也离不开别人的旧”相符,唐朝把三省六部制发展完善,“体现-4-自己的新”,故B正确。12.(2015·吉安模拟)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包拯给皇帝的建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正确;A与材料信息不符;C明显错误;D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13.(2015·长郡中学月考)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解析】选A。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地方上的积贫积弱,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故A正确。14.(2015·韶关十校联考)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如果被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制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君主有效地控制了臣属【解析】选C。宋代的这些规矩限制官员吃喝,是防止官员以权谋私,是对其权力约束的方式之一,C符合题意。A、B、D叙述过于绝对,在封建社会,都难以达到。15.(2015·海淀区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全面推广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5-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解析】选C。提取关键信息“中枢权力机构变迁”和“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分封制和郡县制不属于中枢机构,故A错误;从中书门下到内阁并未体现“放大、外迁”,故B错误;从中外朝到三省六部体现了题干的信息,故C正确;从南书房到军机处体现不出外迁,故D错误。16.《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对材料中转运使的设置,认识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设计B.贯彻了以文治国的用人方略C.突出了中央集权的理财思路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解析】选B。从材料“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可以得出转运使是负责管理地方财赋的官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并不能断定转运使是文官,故B错误,符合题意;由“朝廷遣官”可以得出C正确,不符合题意;地方赋税由转运使交给中央后,地方割据势力就缺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拓展延伸】转运使转运使,中国古代官职,始置于唐朝,可区分为中央与地方官职。宋太宗时各路皆设有都转运使和转运使,控管一路或数路之财政,俗称漕司。真宗以后,转运使的权力愈来愈重要,《宋史·职官志七》记载:“都转运使、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最后“一路之事,无所不总”,转运使逐渐成为“路”之最高行政长官。17.(2015·保定摸底)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A正确。-6-18.(2015·武汉调研)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A.秦汉B.隋唐C.魏晋南北朝D.明清【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说明官僚制度中出现依据门阀进行选举的现象,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故C正确;秦汉时期实行察举制,依据品德和才能选官,故A错误;隋唐实行科举制度,故B错误;明清仍然实行科举制,故D错误。19.(2015·临沂模拟)“(东汉末年)许武以二弟晏、普未显,欲令成名。乃共割财产以为三分,武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二弟所得并劣少。乡人皆称弟克让,而鄙武贪婪。晏等以此并得选举。”这段描述反映出()A.政府大力表彰气节B.东汉后期选举放松了标准C.家庭不断走向解体D.乱世仍有人遵循儒家规范【解析】选D。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故A项错误;汉代实行察举制,标准为品行,放松标准未体现,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在宗法制影响下家庭观念影响深远,解体明显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中“弟克让”能够看出他们遵循儒家规范,故D项正确。20.(2015·保定摸底)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B.曾经被士族门阀所控制C.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D.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九品中正制设立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并非专为世家大族设置,并非只重门第,而且对于人才的挑选标准,仍有不少是承袭察举制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评估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4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