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题演练【高考题组】高频点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统计3年20考中央集权的加强(7)君主专制的加强(6)选官用官制度的强化(7)考题汇总2014·安徽T372014·山东T142014·四川T42014·重庆T42014·北京T142013·天津T122013·山东T112014·江苏T212013·四川T132013·江苏T32012·海南T52012·北京T132012·山东T102014·福建T382014·海南T52014·海南T32013·福建T172012·江苏T212012·四川T122012·安徽T13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联系汉、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2.结合从汉至元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掌握各中央机构的职能、运行机制,理解其本质。3.利用史料辨析选官制度的类别,分析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特点、影响以及发展趋势。1.(2014·北京文综·T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解析】选A。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具体分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正确选项宋初为防止武将夺权,任用文官做知州,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干扰选项宋初设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财权,这属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C干扰选项宋初设枢密院,枢密使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这属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D选项本身错误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强兵措施-2-2.(2014·海南单科·T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解析】选B。由材料“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可判断是关于东晋时期择婿的标准。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错误选项材料主要论及择婿标准,不能说明女子地位低下B正确选项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家,遍观子弟,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C干扰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其独特的一面D干扰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3.(2014·海南单科·T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解析】选C。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错误;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对君主强化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错误;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D错误。4.(2014·福建文综·T38)(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3-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信息概括和归纳出科举制的主要特点。第(2)题,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科举制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中国古代政治、教育和思想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高频点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情统计3年8考明代废丞相设内阁(4)清代设军机处(4)考题汇总2014·全国ⅡT272014·广东T142013·重庆T52012·江苏T42014·海南T82013·江苏T52013·山东T122012·天津T2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通过史料准确理解内阁、军机处的特点。2.借助纵向和横向对比,理解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2014·广东文综·T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解析】选D。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这类官员不是古代政府法定机构的官员,因此A、B、C说法错误。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多为皇帝亲信,且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与题干中的“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相符。故选D。2.(2014·课标全国文综Ⅱ卷·T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4-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选B。明朝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虽然明朝中后期内阁地位提高,权压众臣,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六部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不可能出现内阁取代六部的现象,而题干中也没有相关信息,故C不正确。内阁首辅之所以能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实际上是在行使皇权,因为阁臣的升降,其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即权力来源于皇帝,这正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A、D不正确。3.(2014·海南单科·T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机构演变,“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故B错误;清朝贵族特权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故C错误;“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正确。4.(2014·天津文综·T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选C。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是通过控制皇帝而行使权力,并没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A不正确。从材料来看,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利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弊端,而不是破坏了中央集权体制,B可以排除。在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因此,控制了皇帝就能掌握国家大权。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均是利用皇帝行使专权,而不是制约、限制君主权力,因此C正确,D说法错误。【模拟题组】1.(2015·孝感模拟)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官系统,当时称为“加官”,有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等名称。除了天子的心腹、亲信和宾客,外朝大臣中为皇帝所信任者,也可以加戴“侍中”等名号在内朝预闻政事,成为内朝官。由此可见内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5-C.有类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政令D.协助皇帝决策,能够削弱相权【解析】选D。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等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与朝廷正式职官系统不同。虽然其能参与政事,但仅仅是参照皇帝的意见,协助决策,不是行使行政权。因此A、B、C排除。2.(2015·孝感一模)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解析】选C。由材料中“州、县”的改革,体现了隋朝对地方行政区划的管辖,实质上反映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3.(2015·惠州调研)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B.科举制度的成熟C.贵族制度的衰落D.专制皇权的强化【解析】选D。明朝严令禁止皇室与大臣联姻,目的是防止大臣与皇室勾结,威胁皇权,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A错误;明清八股取士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衰落,故B错误;明朝皇室贵族仍然是特权阶层,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故C错误;严禁通婚反映出皇帝对大臣控制的加强,实际上体现出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正确。4.(2015·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解析】选D。由材料中“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可以看出作者不认同行省制度,认为该制度不利于维持地方稳定。【拓展延伸】宣慰司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长官称“宣慰使”。宣-6-慰司这一机构最早建于金朝,元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到明清时则只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数量比前朝要少。宣慰司起着上行下达的作用,据元史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5.(2015·张家界模拟)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①正确;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实现了相权分权制衡,加强了皇权,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②错误;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③正确;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④错误,选择B符合题意。6.(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乾隆年间,军机处始终未设专官,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仅供“传述缮撰”。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A.乾隆个人能力突出B.军机大臣进取不足C.专制主义体制约束D.封建制度日渐衰退【解析】选C。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军机处职权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体制约束下的结果。7.(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题演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