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1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考题演练
-1-考题演练·跟踪检测区【高考题组】高频点1两次鸦片战争考情统计3年5考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3)考题汇总2014·江苏T52013·浙江T172014·重庆T62013·北京T172012·北京T15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借助材料迁移运用知识来考查近代中国丧失的主权。2.借助图文材料分析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点。3.运用多种史观认识列强侵华影响的双重性。1.(2014·江苏单科·T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解析】选B。材料涉及厦门、宁波、上海的开放通商,应该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A错误。对英国割占香港岛的行为清政府称为“赏借”,显然仍有天朝上国的思想,B正确。2.(2014·重庆文综·T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2-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解析】选D。《烟台条约》使英国得到了入侵中国西南的“条约权力”,但材料中体现出李鸿章谈判时艰难地拖延重庆对外通商,联系《马关条约》内容,可知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是《马关条约》内容,显然1876年的谈判没有开放重庆,A、C与材料明显不符,B的叙述正好和材料相反,故选D。3.(2013·北京文综·T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解析】选D。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故D符合题意。A权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应为英、法两国获取,B、C侵略权益则分别出自后来的《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故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4.(2013·浙江文综·T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3-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解析】选B。有识之士描述了一国在中国得到的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一国对中国提出的要求会得到列强齐心的帮助。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A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C在材料中并未反映。D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因此D错误。高频点2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考情统计3年3考中日甲午战争(1)八国联军侵华(2)考题汇总2014·山东T182014·海南T142012·重庆T16命题分析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1.理解《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华新特点。2.认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中国政局的变化(清政府的态度、国民的觉悟)。-4-1.(2014·山东文综·T18)“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解析】选D。解答本题时,首先必须全面获取“举国争言洋务”“兴利之治”“银行”“邮政”“商局”及“商务大臣”等有效信息,说明中国当时面临重大社会危机,更多的中国人关注中国命运,认识到学习西方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而这一民族觉悟的形成应该是一个过程,由此判断D正确。2.(2014·海南单科·T14)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选C。依据所学可知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错误;材料中“在-5-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正确。3.(2012·重庆文综·T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D。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各地”,与材料中备忘录内容一致,D项正确。《黄埔条约》是鸦片战争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未涉及军事占领问题,均排除。【模拟题组】1.(2015·湖南师大附中月考)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道光帝感到有失尊严,对英宣战。“英军强占香港岛”的直接目的是()A.开拓香港市场B.施压于清政府C.便于殖民香港D.扩大侵略效果【解析】选B。英国对中国领土的不断侵占,目的是施压清政府,迫使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扩大海外市场,故选B项。-6-【加固训练】(2014·嘉定模拟)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解析】选A。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2.(2015·北京朝阳区模拟)马克思在谈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中国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两个后果:原有的旧税捐更加难以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其中填充较为合理的是()A.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B.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通商权C.两亿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偿D.鸦片贸易引起的金银外流【解析】选D。注意题干信息“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内容,故A项错误;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通商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的内-7-容,故B项错误;两亿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偿是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鸦片贸易更加泛滥,白银大量外流,故D项正确。【拓展延伸】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2015·北京西城区模拟)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这说明()A.英法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B.《南京条约》并未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C.这场战争与鸦片战争并无联系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解析】选A。材料中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商品销售,故选A项。【加固训练】(2014·锦州模拟)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8-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解析】选B。据材料“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和“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中国被迫改变对大英国官民称谓,“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4.(2015·湖南师大附中模拟)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醒,渐有“中国是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下列史实中促使中国“大梦将醒”的典型事件是()A.鸦片战争B.新文化运动C.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解析】选C。鸦片战争的失败触动的是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人整体触动不大,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已经深入,并非“大梦将醒”,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人的震撼非常大,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民族意识觉醒,改革的呼声激荡全国,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斗争的矛头指向外国列强,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有关,但是其组织形式和斗争手段较为落后、盲目排外,故D项错误。【拓展延伸】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9-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③兴起的洋务运动只是用于镇压人民起义,却不是用于保家护国。(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5.(2015·九江模拟)费正清认为,19世纪,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永久性变化”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以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B.清政府实施“新政”C.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D.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解析】选C。题干材料的主旨是中国在西方文明冲击下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体现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C项对外来文明加以排斥,是背离现代化趋势的。6.(2014·海淀区模拟)“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办”“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无理要求出自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D。材料中“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说明列强要求清政府惩治参与抗击八国联军的官员与民众,符合《辛丑条约》的内容,故D项正确。(2015·沈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材料一“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清史稿》材料二中国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2014年12月2日从青岛某军港解缆起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十八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护航6年实践,不仅有效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全面检验锤炼和提升了部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而且充分展示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和中国海军过硬的军政素质。——中新社青岛12月2日电(1)依据材料一分析“甲午一役”对中国主权造成的严重破坏,并指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解析】第(1)题对中国主权的破坏,要从材料中去寻找和概括,根本原因应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方面作答;第(2)题根据材料从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海防对比角度思考。答案:(1)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2)清王朝的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1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考题演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07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