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6年1月19日(星期二)【阅读19之二(总1077)】----1邪恶之书的命运2用读书充实退休生活第1页共12页2020-1-13邪恶之书的命运(读书管见)闻白《人民日报》(2016年01月19日24版)根据德国版权法,今年1月1日起,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70年版权过期,将成为“公共领域”图书,第三方无需获得许可即可出版。过去的70年,《我的奋斗》的版权归属者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一直禁止该书的出版。1月8日,由众多历史学家增加了3500条权威注释的《我的奋斗》在德国上市。出版方声称不到两天该书便销售一空,陆续收到的订单已经过万。目前,这一出版事件引发的争议还在发酵中。毕竟这本书曾被认为是20世纪最邪恶的书籍,它带来的巨大灾难依然如阴影一样笼罩在许多人的心头——《我的奋斗》里的每一个字,使125人丧失了生命;每一页,使4700人丧失了生命;每一章,使120万人丧失了生命。书的再版会不会如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导致纳粹主义、反犹主义复燃?与深深的忧虑所对应的是,最新的一项德国民调显示,一半以上的德国人认为不应该禁止该书的出版,毕竟70年过去了,当时思想流行的土壤已经发生了变化,民众可以客观对待这本书的内容。也有专家认为,如果这本书的再版依然会导致灾难的发生,那需要检讨的是我们社会本身的进步与否,毕竟一个社会如果因为一本书的出版就导致邪恶的死灰复燃,那只能说明这个社会本身的机体存在可怕的疾病。话虽如此,其实各个国家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都禁止过一些思想极端、内容不健康或者与某种宗教冲突的书籍的出版,这个“黑名单”我们可以罗列得很长很长。这其中自然不乏一些当时被当局认为是该禁后来却成为经典而广为传播的书籍,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但如《我的奋斗》这样不折不扣的“恶之花”,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单纯禁止这本书的出版是否就会如我们所愿铲除产生这种思想的土壤?还是说一纸禁令反而会让这本书神秘化,诱使人去阅读。其实这70年,虽然德国禁止这本书的出版,但它早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被众多的学者研究。既然它曾经是客观存在,不如直接去面对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非常赞成让它以教材的形式进入课堂。据报道,德国的教师协会已经建议,将注释版的《我的奋斗》作为教材在学校课堂使用,以使广大学生正确看待书中的内容。也许只有用正确的方式打开它,面对它,剖析它,才能免于深深的恐惧与担心。书只是思想的载体,邪恶之书自有它的命运。它的命运折射的正是人们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相信德国人对于希特勒、对于他的思想都已经有清醒的认识。重温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辈的优良家风,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学习先辈家风汲取治党力量(深度关注·怎样培育良好家风①)本报记者赵兵《人民日报》(2016年01月19日18版)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家风,是全面从严治党,抓好作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2016年1月19日(星期二)【阅读19之二(总1077)】----1邪恶之书的命运2用读书充实退休生活第2页共12页2020-1-13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骨髓,“修身”之后必要“齐家”,“齐家”而后能“治国”。当下,家庭依然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与党风、政风、社风相互联动。优良家风,不仅是个人修为的体现,更是传承精神品质的纽带,亦是约束人心的规范。与制度、法律相比,家风既拥有强大的内在约束力,又有着丰富的亲情感染力,对个人的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论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赶考”的峥嵘岁月里,那些优良醇厚的家风一直为人称颂,成为塑造人们道德品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无形力量。从本期开始,本刊将推出专题,讲述历史上动人的家风故事,从中汲取管党治党的养分与力量,敬请关注。——编者在我们党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积淀了许多优良传统,对我们党的发展以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其中,老一辈革命家所树立的醇厚家风,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我们党的精神气质。他们的家风,于家而言,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于党而言,是党内优秀传统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日,让我们一起回首往昔,去感受共产党人前辈们所涵养的家风传统,以汲取管党治党的精神力量,推动以德治党发挥更大作用。以身作则树立典范“修齐治平”,修身为先。党员干部良好家风的养成,首先在于党员干部个人的品行。党的革命先辈秉持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理想信念,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锤炼自我,在和平建设时期坚守自我,锻造出高尚的人格,纯粹的品质,成为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典范。【家风故事】有了权力和地位,能够坚持不搞特殊化,坚持党员本色,是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一项优秀品质。陈云同志在这方面就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陈云一家原先住在北京市北长街上,房子受到地震影响出现了开裂,被定作危房。当时计划翻修一下,设计和预算都已到位,但在最后时刻,陈云告诉身边人:“这件事不能做,我不能给自己盖房子。”最终,工作人员用铁管子在陈云办公室搭起一个防地震的架子,上面铺着厚木板。陈云就在这个“铁框框”里坚持办公,直到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搬至中南海。同时,陈云也严格要求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他们“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自居,不搞特殊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担任中财委主任,夫人于若木也在中财委机关工作。于若木本来完全可以搭乘陈云的汽车上下班,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去机关,没搭过一次车。陈云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家风可见一斑。罗荣桓元帅经常告诫家人,一个革命者想的应该是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因2016年1月19日(星期二)【阅读19之二(总1077)】----1邪恶之书的命运2用读书充实退休生活第3页共12页2020-1-13为地位不同了、身份变了,要求额外的照顾和特殊的享受,搞特殊化。在生活中,罗荣桓常常通过一些身体力行的细节来教育子女。1947年7月,罗荣桓从莫斯科治病回到哈尔滨,全家被安排住在市区一处很宽敞的独立庭院里。他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将这处庭院挪作公用,自己另找一处房子住。一次,罗荣桓到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家去,见他家住的是一处二层小楼,就跟他说:“跟你们搭个邻居怎么样?你家住楼上,我们住楼下。欢迎吗?”谭政起初还以为是句玩笑话。但没过两天,罗荣桓一家却真的搬来住了。罗荣桓对家人说:“住的房子大小,看来是不起眼的事情,但我们是党的干部,要时时想到生活在基层的人民大众,不能官越做越大,住的楼越来越高。”罗荣桓还说:“生活不要特殊化,一味追求舒适的生活,讲究吃穿,贪图享受,就要变坏的。”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在弥留之际嘱咐爱人:“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楼的房子去,不要特殊。”他还交代子女说:“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罗荣桓没有什么遗产留给子女,但是给子女甚至全党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专家点评】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局长薛庆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实际上是贯彻群众路线,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组成部分。作为先锋队,党员干部在家风的道德标准上应该高于普通群众,领导干部应该高于普通党员干部。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家风与党风、政风是有紧密联系的,因为在群众看来,领导干部的家庭与干部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家风的好坏反映领导干部个人作风的好坏。老一辈革命家从战火中走来,深刻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知道必须时刻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就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起到带头和榜样的作用,这是树立个人的威信,也是树立党的威信。因此他们在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方面做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全党学习和发扬。立规立诫道德约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在传承个人品德以及民族精神中起到了重要载体作用。许多家训传承百年,升华为乡规民约,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孔子尚德明理,克己秉公的《孔氏祖训箴规》,王阳明“蒙以养正”的良知教育,纪晓岚“守正规直”的诗书传家……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亦在这方面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家风故事】为了亲属不搞特殊化,周恩来同志曾定下“十条家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便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规矩: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2016年1月19日(星期二)【阅读19之二(总1077)】----1邪恶之书的命运2用读书充实退休生活第4页共12页2020-1-13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在工作生活中,周恩来也是严格执行自己定下的家规。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女赴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当地群众推荐,应征参军。周恩来得知后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周恩来还专门给相关同志提出:“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这个侄女最终脱下军装,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临行时,周恩来说,我自己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这一条路。周恩来的家规既是对亲属的约束,也是对自身秉持公心、廉洁为民理念的践行,这为领导干部如何管好自己的亲属子女,把握好权力与亲情的关系树立了榜样。【专家点评】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从这些年反腐败的案件中可以发现,领导干部子女亲属以及身边人的腐败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即便有的领导干部个人没有腐败行为,也会被子女亲属拖下水。领导干部对于子女亲属的管理,有些时候是难以用硬制度约束的。这就要领导干部通过家风、家规、家训等,用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对子女亲属及身边人进行约束。党的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比较注重家风,注意让工作与家人“绝缘”,这就是自觉维护权力运行的规范。现在对于家风的强调,不仅会对未来产生积极影响,当下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领导干部是有亲情的,但是权力要“六亲不认”,不能将亲情与权力挂钩。所以,立家规、族训可以看作是对领导干部子女亲属的一种精神上的“硬约束”,落脚点其实也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手中权力的约束。践行家风传承精神优良的家风不仅传承于精神中,流传于话语间,更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发扬。很多党的革命先辈在教育子女时有着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求自己遵规守纪,不搞特殊化,更是让子女亲属在工作生活中与群众保持一致,不让其沾染自己手中权力的“便利”。【家风故事】“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对人民只有奉献的义务,没有索取的权利。”这是张闻天一贯奉行的原则。在他的一生中,无论身居何位,他从不为自己和家属谋私利,甚至为了避嫌而“苛待”自己最亲爱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领导职务的张闻天因公配有汽车上下班,但他从不允许子女“沾光”。有一次,儿子张虹生趁父亲上班前爬上车,赖着不下来,以为这样能让自己坐一次向往已久的小汽车。谁知父亲一点也不妥协,他干脆走着去上班,让汽车停在原地。小虹生只好乖乖地下车。2016年1月19日(星期二)【阅读19之二(总1077)】----1邪恶之书的命运2用读书充实退休生活第5页共12页2020-1-13上世纪50年代,知识青年开始上山下乡。张闻天动员刚从中学毕业的儿子响应党中央号召,到天津茶淀农场锻炼。两年后,张虹生获准回到北京考大学。因离校时间已久,张虹生对外语没有把握,希望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父亲给直接分管的外交学院打个招呼。张闻天一口回绝:“你有本事上就上,没本事就别上。”最后,张虹生凭自己的本事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1962年,张闻天再次送儿子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由于条件艰苦
本文标题:2016年1月19日(星期二)【阅读19之二(总1077)】----1邪恶之书的命运(读书管见)2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1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