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6年中考语文(第04期)微测试系列06(含解析)
12016年中考语文(第04期)微测试系列06(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一、语言基础与运用。1.(2015中考广东茂名卷)听读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秀颀讪笑浮想联翩B.晨曦繁衍温文尔雅C.斟酌琐屑耿耿于怀D.腼腆拘谨苦心孤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听力,要求学生在课下多读文章养成熟练地语感,这样才能做此类型的题时,感觉正确。还要注意,此题的每个选项中的词语均不相同,所以此题相对比较简单。【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2015中考广西百色卷)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静谧.(mì)亵.渎(zhì)万恶不赦.(shè)B.喑.哑(yīn)打鼾.(hān)期期艾艾.(ài)C.狡黠.(jié)冗.杂(rǒng)愚.公移山(yú)D.狼藉.(jí)倒坍.(dān)迥.乎不同(jǐong)【答案】B【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3.(2015年中考湖北咸宁卷)2014年4月18日,一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的原创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请你参加以“我爱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3分)①请你为此次主题活动设计一条标语(至少要用到一个成语)。(1分)②仿照下面划线句子,再写一句。(2分)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它像,。【答案】(7分)①示例一:品谈成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示例二:走进成语,就是走进了万紫千红的文化园地,②使用比喻修辞且句式一致,意思相关即可.【解析】2试题分析:①围绕成语的作用阐述即可。②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本题属于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应注意仿写句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2015年中考江苏镇江卷)下列材料都是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后引发的相关言论,阅读后回答司题。(6分)【材料一】小廖是一名刚踏入社会的“90后”大学生,在营销策划公司工作,拼文案、写策划成为她的家常便饭。“写文案的时候,想写得高大上一点,但是常常找不到理想的词,最后只好用通俗的语言代替.却削弱了我要的那种表达效果。”她说。据调查,此现象较为普遍。(2014年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二】“键盘打字取代了手写.拼音输入法让字形模糊化,不需记忆字形就能打字交流,导致手生。目前高校“失写症”现象很严重,在学生们用电子笔记、拷贝课件,手机拍照等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手写笔记,考试时的潦草字迹和连篇错宇,常令老师们叫苦不适。”(摘自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统尚讲话)【材料三】《中国又字听写大会》同期举办的网络活劝“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吸引了6亿人次参与。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个契机能够鼓励国人更多地阅读一些古代典范书籍。他建议从《古文观止》读起,阅读一些在汉语发展史上出过重大贡献的作家作品,以丰富语言知识储备和积累。(1)依据材料,说说当下民众在汉字运用与书写上的现状。(2分)(2)依据材料,说说出现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2分)(3)依据材料,请探究主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答案】(1)“词汇贫乏”或“词不达意”;“书写能力低”“或提笔忘字”。(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缺乏经典阅读”或“阅读积累不够”;“电子产品的冲击”或“动手写的少”。(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3)唤醒和激发民众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如答成“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对汉字传承的担忧”“对汉字关注的情感”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等亦可,如答“焐热冰封汉宇”或“鼓励国人多读典范书籍”得1分)3二、(2015年中考湖南长沙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苏武传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须发尽白。(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武使.匈奴明年/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唐睢不辱使命》)B.为武置.酒设乐/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C.请毕.今日之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D.与武决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两章)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陵见其.至诚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B.不能指其.一端(《口技》)4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6分)【答案】1.B2.A3.(1)臣(我)侍奉君主(您),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怨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2)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大恶极!5.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③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李陵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首先要把握例句中“其”的意思是代词“他”。A项中“其”是人称代词“他”;B是“其中”的意思;C项是语气副词;D也是疑问语气副词。【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就是运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将文言语句的意思表述出来,做到忠诚于原句,字字落实,文通句顺,优美自然,生动形象。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犹”“恨”的意思。【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人物评价能力。解答这类题,细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是第一步。第二步:找出与问题相关的文中词句:第一问需找出李陵劝苏武的原话。“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第二问需联系实际来回答。【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三、(2015中考黑龙江大庆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5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虞世南的《蝉》从题材上看是一首诗。诗人用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来表现自身的品格,这是典型的手法。(3分)(2)请你说说诗歌后两句揭示了什么道理。(2分)【答案】(1)咏物高洁清远托物言志(2)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四、(2015中考广西百色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描花的日子张炜①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②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③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③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⑤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⑥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6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⑦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⑧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⑨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⑩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⑪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⑫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摘自《青年文摘》2015年第5期,有改动。)1.用简洁语言填入下面①—③横线处,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描花前准备→①→②→“我”画猫→③2.揣摩第①段加点字“结了仇”在文中的意思。(3分)3.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画线的句子。(3分)4.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5.类似“描花”这种民间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如贴春联、制绣球、唱山歌等。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某种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50字左右)。(4分)【答案】1.①母亲和祖母描花②父亲画草③大家共同画
本文标题:2016年中考语文(第04期)微测试系列06(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38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