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三社会主义建设课时练习45
1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三社会主义建设课时练习45(2012.11.1)班级座号姓名()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2.“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3.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4.下表是我国1960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年份国民经济比例(%)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6021.826.152.1196233.430.336.3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C.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5.“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一评价针对的是A.农业生产合作社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D.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7.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这主要表明我国A.商品供求矛盾突出B.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C.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8.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2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9.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时期主题词“一五”(1953-1957)自力更生、工业增速“二五”(1958-1962)大跃进、赶英超美“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中国青年报》对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①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出现过“左”倾冒进错误②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包围到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变化③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0.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②实现工作重心转移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11.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同之处是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12.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做出这一决策时面临的状况是A.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国企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喧嚣C.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正在进行一轮姓“资”、姓“社”的争论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312345678910111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3)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412345678910111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1)实施:开展“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2)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外资企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51.C[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题干材料的意思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态——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为改变“这种状态”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制定和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简称为“一化三改”的“一五”计划。2.A[解析]本题较容易判断应是“大跃进”时期的特色。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材料是这一时期大刮浮夸风的反映。3.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建设时期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动“大跃进”运动,对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4.D[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中的时间“1960年至1962年”可排除A、C两项;从表格中1962年的国民经济比例33.4∶30.3∶36.3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不能说工业严重受阻。5.D[解析]回答本题需对教材相关内容有较好了解,本则材料出自教材“资料卡片”,是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评价针对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在管理体制上、所有制结构上和分配上三个方面。所以,管理体制改革即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7.D[解析]本题材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8.D[解析]本题属于最佳型选择题,D项符合题目中的时间,题目强调的是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因此应该切合企业创业这个点。9.B[解析]本题通过五年计划的发展演变考查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情况。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符合①;二战后由美国封锁到经济全球化,符合②;由“一五”计划到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符合③;由经济建设追求高速度的“左”倾错误到尊重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符合④。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项。10.C[解析]通过党的会议考查中国的探索之路,关键是把握“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调整是在60年代,不符合题意。11.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农村组织形式的变化。结合图片中的信息“一九五七年”“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承包合同书”“全国优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A项说法错误;B项应是从“土地承包合同书”开始,没有全面概括;而C项也与题意不符。D项正确。12.D[解析]本题考查浦东开发开放的背景。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党的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本文标题: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三社会主义建设课时练习4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4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