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内容]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学习要求]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第二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基本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发展要求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说明教学时可紧密联系生活体验、社会经验,抓住某个领域,从微观着手,实现见微知著;进行宏观分析,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基本要求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发展要求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说明本课简述了大众传媒的更新情况,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教学中可以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各种媒体联系起来,以加深对大众传媒变化的了解与体验。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说明教学时可以结合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来加深对历史的感悟。[会考标准]知识条目考试要求合格优秀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②近代以来中国饮食结构及住宅的变化③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aabb▲2、交通和和通信工具的进步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②中国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aabb▲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①中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aaba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教学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具体表现教学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2、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西服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期流行。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与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思想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政策推动;西服本身的魅力等。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作用。※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中山装的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女子:旗袍的改良。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概况:50年代-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原因: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思想因素:封闭保守。(当时人们以服装的同一性表示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服饰变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生活的烙印。)(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原因:政治上实行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开放;与世界服饰的交流促进等。※现代人穿的裤子类型多样,有中式裤、西式裤、喇叭裤、牛仔裤、紧身裤、背带裤(又称工装裤)、灯笼裤(又称武术裤或练功裤)、棉裤、鸭绒裤等等。而上装从建国以来则先后流行列宁装、两用衫、军便服、茄克衫、西装、大衣等等。此外还有针织衫、编织衫、内衣、泳衣、邋遢装、吊带衫等等。3、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二、并行与世的中西餐1、中国饮食文化十分发达,其中四大菜系影响最大四大菜系代表区域口味特点鲁菜山东(济南、胶州)清香、鲜嫩、味纯粤菜广州、潮州等地鲜、嫩、爽、滑川菜四川(成都、重庆)味浓、重辣淮扬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清淡、味甜2、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西餐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西餐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西餐种类繁多,不同的菜系、不同的规格有所差异,但其基本顺序大体相同。主要程序如下:一、饮料(果汁)、水果或冷盆,又称开胃菜,目的是增进食欲。二、汤类(也即头菜)。需用汤匙,此时一般上有黄油、面包。三、蔬菜、冷菜或鱼(也称副菜)。可使用垫盘两侧相应的刀叉。四、主菜(肉食或熟菜)。肉食一般配有熟蔬菜。五、餐后食物。一般为甜点心、水果、冰淇淋等。六、最后为咖啡。喝咖啡应使用咖啡匙、长柄匙。进餐时,除用刀、叉、匙取送食物外,有时还可用手取,如吃鸡、龙虾、饼干、薯片或小粒水果。面包则一律手取。※为何西餐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比较缓慢?一是饮食习惯不同;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是受西餐所选用的原料的制约。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2、中西合璧:鸦片战后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20世纪30年代前后)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表现见面:跪拜、作揖→鞠躬、握手(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葬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丧礼由繁到简;二是由土葬到火葬。其他:男子留辫→剪辫易服;女子裹足→迫令放足;迷信活动→破除迷信※归纳1、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特征: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2、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从封建传统天下走向近、现代化。3、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根本原因: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政治环境、社会形势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深刻变化。具体因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领袖人物的影响。※课外延伸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更加剧烈。对于外来文化,目前有不同的观点,现引入两种观点:观点1: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特别是我们过着西方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二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总结交通工具更新的线索,调查现代通信事业的发展,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来学习相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学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教学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西风东渐,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逐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发生了巨变。由于西方列强的压制和战乱的环境,在艰难曲折中发展。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交通工具概念——人们出行和物资运输的工具2、交通工具更新(1)表现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脚踏车)※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概况如何?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先进的交通工具: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轮船。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特点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多层次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有哪些办法?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3)原因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中国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烽火台、飞鸽传书驿站——旧时公文和文书的传递靠驿站,驿站靠驿马民信局——通过邮差步行或小船运送(2)中国邮政通信的发展历程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
本文标题: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5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