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5年1月上海市长宁区高三历史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第1页共13页②①③④2015年1月上海市长宁区高三历史一模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全部写在(或涂在)答题纸上。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等信息。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有学者认为:世界文明曙光的破晓在古代东方大河流域。下列古文明中不属于此范畴是A.古代埃及B.古代希腊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2.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缔结有效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说明罗马法A.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B.将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C.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D.把诚信作为立法的重要原则之一3.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的诞生地,位于右图的A.①B.②C.③D.④4.历史学家将商代的历史视为“信史”的依据是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青铜工艺日臻完善C.互证的文献与文物D.国家特征已经形成5.“治国之大体有四: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四本者具,则帝之功立矣。”《袁子正书•礼政》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A.尊儒抑法B.尊法抑儒C.儒法并用D.儒法对立6.“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第2页共13页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7.观察右列《古代佛教传播示意图》。其中,疏漏了最为重要的一个示意是A.从印度到西亚B.从中亚到北亚C.从中国到南洋D.从朝鲜到日本8.“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引自儒家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可用于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戊戌变法9.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所说的“外忧”主要来自A.突厥B.匈奴C.契丹D.女真10.从宋朝开始,妈祖从渔民的守护女神变成了水手、海商甚至漕运行业的守护神,信奉的善男信女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源于A.商品经济的活跃B.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C.政府权力的分散D.辽宋西夏的对峙11.有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汉朝的内外朝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明朝的内阁制D.清朝的军机处12.某一时期,欧洲各地开始出现一种团体,成员需学习古代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与人文学知识。后来,法学与医学逐渐成为重要学习科目。这些成员学成后多担任教师或进入政府及为教会服务,据此判断该团体是A.行会B.大学C.修道院D.皇家学会1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她统治时期鼓励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这一时期的统治也逐渐演变为A.等级君主制B.君主立宪制C.封建等级制D.君主专制14.史家评论某地的历史发展,指出:这个地方因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当地人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率先从中世纪转变到近代,创造出新的时尚。“某地”是指第3页共13页A.西班牙B.意大利C.英国D.法兰西15.从15世纪到18世纪,排巫运动席卷了欧洲大陆。排巫,就是镇压所谓巫婆巫汉的行动。1580年到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为狂热的时期,许多人被迫害至死,这说明A.需要提倡人文主义来破除神学控制B.宗教改革并没成功C.人的思想需要用理性来进一步解放D.社会习俗世世相传16.一位演说家称许:我们的政治体制最完美,政府由国王、贵族、平民三者组成,互相制衡,法律保障人人平等,以确保社会秩序,人民享有自由。这位演说家所说的体制最可能发生在A.十一世纪的英国B.十七世纪的法国C.十八世纪的俄国D.十八世纪的英国17.启蒙运动泰斗伏尔泰曾这样评论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根本用意是在于A.称赞中国道家无为思想,抨击欧洲封建教会B.推崇中国儒家仁政思想,抨击欧洲功利主义C.倡导中国墨家非攻思想,痛斥欧洲殖民扩张D.主张中国法家集权思想,反对欧洲君主专制18.“法治”取代“人治”是走进近代文明重要的一步,确立了近代社会法律规范蓝本的是A.《十二铜表法》B.《汉穆拉比法典》C.《论法的精神》D.《拿破仑法典》19.现代工厂制度最早出现在[来源:Zxxk.Com]A.毛纺织业B.棉纺织业C.交通运输业D.金属冶炼业20.美国内战前和俄国1861年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障碍是A.缺乏创新精神B.资金不足C.企业设备陈旧D.缺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21.某场战争结束后,战胜阵营主张:各邦人民不仅是邦的公民,也是联邦公民;邦政府未经法律程序,不得剥夺该邦人民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法律程序”须由联邦政府制订。这场战争是指A.英国光荣革命B.法国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D.美国南北战争22.“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该诗描述的历史现象是A.太平天国起义B.《南京条约》的签订C.鸦片战争的爆发D.清朝官员无能23.有西方学者在分析某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这里战争应该是指第4页共13页A.中英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24.五四运动的斗士罗家伦曾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5.张海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下面依据这一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A.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在工业化方面: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D.在均富化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2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里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陈独秀所要求的变主要是针对A.军事技术B.社会价值C.经济组织D.学校制度27.有一个时期,中国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氛,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文化、平民教育、新妇女等。这些期刊集中出现的时期应是A.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28.某地的居民原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然而从某一时期开始,他们对于时间观念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精确起来。这一变化源于A.工厂与学校普及B.引进度量衡制度C.机械力取代畜力D.钟表行普遍出现29.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新式学堂及学会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它们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其创办人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第5页共13页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30.观察下列旧画报上的一幅图片新闻。这类新闻的绝迹距今至少已有A.六十多年B.八十多年C.一百多年D.二百多年中举了,公差送来喜报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古代雅典的法律原则规定,“奴隶应当处罚肉体,而对自由人却处财产刑”,并且“妇女与没有公民资格的男子的证词仅适用于严重的刑事案件,奴隶仅在酷刑下的供词才能被采用。”这在实质上说明A.雅典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B.城邦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公民”资格C.民主仅仅为拥有公民权的少数奴隶主所享有D.不在雅典“公民”之列便无权享受民主权利32.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A.汉武帝设刺史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地方豪族势力膨胀C.中央加强地方管理并抑制豪强兼并土地D.地方豪强大户的存在已经威胁中央统治33.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意味着A.英国工业革命很快传播到法国地区,创造了新的工业方式B.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法国跟随其后建立民主政权C.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开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范例第6页共13页D.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都推翻了本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34.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接受奴化教育B.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向西方学习C.甲午战争的失败,知识分子受时势刺激D.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已经成为亚洲强国35.梁启超说:“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从不肯为历史而治历史,而必侈悬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经世’等。一切史迹则以供吾目的之刍狗(轻贱的工具),其结果必至强史以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坠地。”对这一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抨击讲求褒贬笔法的传统史学B.赞同道德作为历史判断的依据C.作史者应裁抑主观而忠于客观D.传统史学有严重的缺点应改革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元老院的演变罗马元老院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王政时代。在古代罗马历史上,这个由资深贵族和退任执政官组成的政治群体,曾经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发挥着它的特殊作用。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在不断被弱化和虚化过程中,它失去了原有的中心地位。而元老院地位的演变过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问题:(13分)(1)举例说明罗马元老院在历史上发挥的“特殊”作用。(3分)(2)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元老院的中心地位“不断被弱化和虚化”?(8分)(3)如何理解“元老院地位的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2分)37.皇帝制度资料一: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在《封建论》中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资料二:黄宗羲(1610年—1695年)在《明夷待访录》中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问题:(12分)第7页共13页(1)针对中央集权制度,柳宗元和黄宗羲二人的看法有何差异?(4分)(2)关于这个差异,你如何看待?(8分)38.宪法的制定1787年《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首部成文宪法。美国在宪法制定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政府与国民的关系;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国家最高权力的配置与运作。试析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在美国《合众国宪法》中是如何解决的?(11分)39.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注:数据来自于相关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评估一样,相关的计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准确,仅供参考。)材料一时间区域/国家[来源:学_科_网Z_X_X_K]GDP总量百万美元GDP比例世界百分之(%)1年[来源:Z.xx.k.Com]汉平帝元始元年2682026.2[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罗马帝国2200021.5西欧1111510.81000年宋真宗咸平
本文标题:2015年1月上海市长宁区高三历史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9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