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5年佛山市禅城区一模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12015年佛山市禅城区一模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的事情无论大小都由皇帝一人决断,以至于皇帝要用称来量奏章,而且白天晚上批阅奏章都有定额,不完成定额就不休息。该记载最能印证()。A.秦始皇非常勤奋B.秦始皇废除丞相C.秦始皇精力旺盛D.秦始皇权力至上2.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材料二:《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C.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D.两汉时代,纸是唯一的文书用品3.观察右图。该图所反映信息中不包括()。A.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B.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C.唐朝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D.鉴真从海路东渡日本4.恩格斯指出:“比较野蛮的征服者,……甚至还不得不采取被征服者得语言。”下列事件中,能够他这一论断的是()。A.商鞅变法B.隋唐时期创立科举C.文成公主入藏D.北魏孝文帝改革5.在《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人城。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纠纷)事”,每逢清明等节日,人流量增加,“斗竞日数百件”,以至负责官吏都无法休假。从本质上看,这一现象是北宋()。A.对城市强化管理的表现B.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C.商业贸易活动活跃的结果D.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体现6.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A.京师大学堂开设了哪些科目B.中日海军在黄海海战的进展C.北洋海军的组建及训练情况D.同盟会会员在日本的活动7.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2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8.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9.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该宣言发表于()。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期间10.人们通常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然兴起。下列最适合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A.红军战士长征日记B.解放初期的粮价波动情况C.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D.文革时期的民众生活状况11.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12.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13.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有()。①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②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③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④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在法律确定的期限内将被授予自由耕种者的一切权利”,此法令的颁布者是()。A.林肯B.明治天皇C.威廉一世D.亚历山大二世1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1918年的欧洲不同于1914年的欧洲”。下列属于这种“不同”的有()。①出现新的制度②出现新的帝国③出现新的现代化模式④出现新的国家A.①③B.②④C.①④D.①③④3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共20分)16.(10分)某历史教科书提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材料一:(甲)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二:(乙)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请回答:(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4分)(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4分)(3)你认为在运用史实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2分)17.(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4——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材料二: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l951年l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l2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材料三:l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四年内美国对欧拨款达131.5亿美元,88%为赠款。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材料四: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岳麓书社出版《历史·必修一》请回答:(1)上述四则材料中,有的观点可以互相印证,有些观点却互相矛盾。请你就这两方面的情况,从材料中举例说明。(4分)(2)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歇尔计划的目的。(6分)参考答案1-5DCBDB6-10CBACD11-15DAACD16.【答案】(1)辛亥干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意识等。(2分)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等。(2分)(2)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2分)答出“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是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同样给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一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一个开端。(2分)(3)注意:证据要全面,不要武断下结论;(2分)孤证不立。(2分)或只答出“收集证据要全面,运用分析史料要辩证”给2分。17.【答案】(1)相印证:四则材料都承认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若回答:材料5一、四都认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美国想通过经济援助来控制欧洲;或者,材料一、三都认为,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道路。均可给分)相矛盾:材料二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美国向所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材料四认为,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排斥在外,目的是遏制苏联。(2)帮助欧洲恢复经济,从而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2分)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2分);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2分);
本文标题:2015年佛山市禅城区一模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3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