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教育
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1、数学教育目标•数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2、年龄段目标•以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指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1、认知方面的目标•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地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和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幼儿自己独立选择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有热自我意识的建立。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协商。•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不仅是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幼儿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准备。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一)、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1、感知集合•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进行物体的分类•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以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相等和不等•初步感知集合间的交、差集关系和包含关系•2、10以内的数概念•10以内的基数(包括数的实际意义、认数、数的守恒、相邻数和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10以内的序数•10以内数的组成•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3、10以内的加减运算•4、认识几何形体•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5、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特征•量的正、逆排序•量的守恒•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自然测量•6、空间与时间概念•初步认识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称及顺序•认识时钟(长针、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二)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一)操作法•1、操作法的含义•指提供给幼儿何时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2、运用操作法的注意点•(1)明确操作目的•(2)创设操作条件•(3)交代操作规则•(4)评价操作结果•(5)体现年龄差异•(6)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二)游戏法•1、游戏法的含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2、种类•操作性数学游戏•情节性数学游戏•竞赛性数学游戏•运动性数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3、运用时的注意点•每种游戏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请参见书上的案例介绍。•(三)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从而获得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比较有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两种,参见书上的图例。•(四)讨论法•讨论法是教师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讨论,它能够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的作用,从而促进分析、归纳,有利于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及思维的发展。•(五)发现法•发现法是教师不把数学的初步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儿童讲解,而是引导幼儿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六)讲解演示法•讲解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和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具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七)寻找法•寻找法是让幼儿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其接触感知的基础上按数、形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寻找法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可以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还可以运用记忆表象来寻找。•运用寻找法要利用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情节及游戏的场景启发儿童寻找,教师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第二节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一、幼儿的分类教育•(一)物体分类教学的常见形式•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按物体的量的差异分类•按物体的用途分类•按物体的材料分类•按数量分类•按事物间关系分类•其他•5、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特征•量的正、逆排序•量的守恒•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自然测量(二)主要教学方法•1、演示法和操作法•教师要讲清楚分类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体、明确。•在小班和中班当有新的教学要求出现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演示。•按物体的特征分类必须由易到难,有时还要讲清楚特征。•分类后的物体要用圈表示一个集合,而且物体的摆放要界限分明。•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机会,让幼儿进行练习,并鼓励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分类练习。(三)分类教学的目标•小班:•能根据范例和口头指示从一堆物体中分出一组物体。•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中班:•能从一堆物体中把不属于这一集合的元素找出来。•按物体量的某一特征(高矮、粗细、厚薄等)进行分类。•按物体的数量分类。•大班:•按物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特征进行分类。•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小班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目的:学习从一堆物体中,找出相同名称的物体,并放在一起。•程序: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排除物体的大小、颜色等干扰;——按语言要求,独立地从一堆物体中拿出相同名称的物体。基本步骤:•教师介绍所有的物品——教师示范,拿出范例——幼儿操作分类——幼儿用语言描述分类的结果按物体的一个外部特征分类:•材料的提供:除了要分类的特征存在差异,其余特征都相同,每一类数量不超过5个。•基本步骤:整体出现材料,介绍特征——提出分类的要求,简单示范——幼儿操作,进行分类——教师指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中班分类教学的设计•与小班基本相同,示范可以减少二、幼儿的排序教育•(一)教育目标•1、小班:(1)使幼儿能对大小差别较明显的3-4个物体,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2)使幼儿能对长短差别较明显的3-4个物体,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2、中班:(1)使幼儿能对数量在6以内的物体按大小、长短、粗细等顺序进行排列。会从小排到大或从大排到小,从长排到短或从短排到长,从粗排到细或从细排到粗。••(2)使幼儿能对6个以内的物体按数量逐一增加或逐一减少的顺序排列。•(3)使幼儿能按数字所表示的多少顺序,从1排到6或从6排到1。•3、大班:(1)使幼儿能对10个同类物体按不同差异排序。•(2)使幼儿能对10个以内的物体按数量的递增或递减的顺序排列。•(3)使幼儿能对10以内的数字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4)初步教幼儿发现物体排列顺序的某些简单规律。(二)排序的教学方法•1、教小班幼儿按物体的大小、长短排序•(1)教幼儿给大小差别较明显的物体排序,可以和比较物体大小的教学结合起来。•(2)教幼儿给长短差别较明显的物体排序,可以和比较物体长短的教学结合起来。•2、教中班幼儿按物体的高矮、粗细、厚薄排序•(1)教幼儿按物体的高矮排序时,可让幼儿把一组物体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排列起来。•(2)教幼儿按物体的粗细、厚薄排序。3、教大班幼儿按物体的宽窄排序•(1)教大班幼儿按物体的宽窄排序时,可以和比较物体宽窄的教学结合着进行。•(2)教幼儿按物体的数量多少排序。•(3)指导幼儿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三、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教学目的:感知集合及其元素,为以后学习一个一个地数物体,学习10以内的数做准备。•教学方法:•操作法:指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游戏法: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儿童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儿童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教学步骤:•①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1和许多。•②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区别1和许多。•③通过寻找物体的活动加深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进行——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引导幼儿通过记忆进行寻找•④通过分与合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四、比较多少的教学•教学目的:帮助幼儿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培养幼儿初步的比较能力。教学方法:•重叠法:先把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把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地重叠到前一组物体上面,比较两组物体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并放法:•并放法是把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把另一组物体一个对一个地并排放在这组物体的旁边(上、下、左、右),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教学步骤:•1、先出示一组物体,用重叠、并放的方法,摆放第二组物体,教师用语言表述对应关系。•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两组物体的多少,说出“一样多”、“不一样多”、“多些”、“少些”。注意:•所比较的两组物体应有一定的相关性。•排列方式要多样化,并注意摆放时的对应关系。•要尽可能采用游戏的情节。第三节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特点•(一)学前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特点•计数的手段是数数,结果是以数的形式出现。•1、内容方面(1)口头数数(2)按物点数(3)说出总数(4)按群计数•2、动作方面(1)手的动作•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2)语言动作•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二、幼儿掌握数概念的标志:(一)说出数目名称(总数)(二)知道某数在自然数序中的位置(相邻数)(三)数的组成三、各年龄班基数教学的目标(一)小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教学的目标•1、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理解数的实际意义•2、能按数取物(二)中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教学的目标•1、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理解数的实际意义•2、能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10以内)•3、理解10以内相邻两数间的多1和少1的关系•4、初步认识10以内数的守恒•5、学习10以内数的顺数和倒数(三)大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的目标•1、认识零•2、学习单、双数和相邻数,了解10以内相邻数间的等差关系•3、学习目测数群及按群计数四、10以内基数教学活动的组织(一)帮助幼儿掌握点数的正确方法——按物点数•1、教师示范、讲解点数的正确方法•2、教师要变换多种点数方式•3、幼儿运用操作材料自己练习(二)说出总数•1、帮助幼儿理解点数的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2、点数到最后要用手划圈,表示总数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含义。•3、在点数完后要引导幼儿说出总数(三)提供机会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来进行数数(四)按数取物•1、按实物找点卡•2、听铃声数拿出相等数量的物体•3、给予数词,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4、按所给予的数字,拿出相应数量的物体(五)比较相邻两数的相等与不等•1、教具演示•2、使两组物体一样多(六)数的守恒•1、排除颜色、大小、形状的干扰•2、改变教具的排列形式•3、改变教具的距离•4、改变教具的排列位置(七)相邻数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1、什么是相邻数•相邻数是一个数与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即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数(除1、0)比前面一个数大1,比后面一个数小1。•相邻数教学的方法:观察比较3、相邻数教学的步骤•(1)将三组教具并列摆成直线式,引导幼儿比较观察•(2)引入观察,比较相邻数之间的关系•(3)通过多种游戏活动,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4、相邻数教学需注意•相邻数的教学是从2开始逐个进行的;学习5以内相邻数进度要慢些,多做练习,让幼儿逐步认识相邻数的规律;6-10的相邻数学习可以让幼儿寻找规律,运用类推法来掌握新的相邻数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不用直观教具来进行。第四节10以内序数教学活动的设计•一、学习10以内序数的活动目标•1、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5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