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2013年秋季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
12013年秋季期高一历史段考试题【范围:《必修一》(第一课至第十三课)】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2.《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日:“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鼎是王权的象征B.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驰C.西周诸侯国强盛D.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3.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A.甲同学为西周王族成员B.乙同学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C.丙同学回到了商朝,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D.丁同学做了平民,但才能、人品俱佳4.《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分封制D.郡县制5.官僚政治指机能专业化、讲资格、按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贵族政治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A.分封制的推行B.“皇帝”制度确立C.郡县制的确立D.科举制的完善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做官吏幕僚8.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10.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由郡县制发展到行省制。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地方权力日益扩大C.中央集权日趋强化D.中央机构逐渐民主化1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12.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l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至高无上权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的本质问题是A.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英法希望加强对华资本输出C.英法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D.英国决定用战争来扩大在华利益13.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的共同特点是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脱离了社会现实,是无法实现的空想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D.不同程度受到西方宗教或是文化的影响14.《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帝国主义时代经济侵略特征的是A.赔款白银二亿两B.增开四个通商口岸2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D.开辟内河航线15.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6.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17.“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的实质是A.发展资本主义B.实现国家独立C.建立民主政治D.反对民族压迫18.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19.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废除二十一条”B.“拒绝和约签字”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20.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斗争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是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必须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C.必须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D.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21.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22.“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A.战争的性质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C.民族主义立场D.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23.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A.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4.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多次会战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消灭了日军的大量有生力量B.粉碎了日军的速战速决的计划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权25.《八路军军歌》中唱道:“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其中“慷慨悲歌奔战场”指的是A.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沦陷区进行抗日B.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C.从长征途中奔赴抗战前线D.开辟抗日根据地,把敌后变成抗日前线26.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27.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改变了这种局面的是A.北伐战争的胜利B.抗日战争的胜利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2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其职权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C.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9.最能说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破坏的是A.九•一三事件B.四•五运动C.“批林批孔”运动D.刘少奇被开除出党30.下列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B.首先针对香港和澳门问题而提出C.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D.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3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31.(12分)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约束,就会被滥用,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尤其如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一统天下,置御史大夫。汉设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魏晋以后,监察制度的变化有二:一是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二是不再设置固定的地方监察机关,改由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而御史的职权,也不断加强。宋元时期,宋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在地方设立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元代尤重监察御史,御史台与出令的中书省互不统属;御史大夫有权直接选任台官,因而大大提高了监察官员的地位。材料二:古代监察机构及官员相对独立,有职有权,是廉政建设中制衡机制的体现。这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整个政治结构来看,是同体监督;但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来讲,其相对独立,又是异体监督的表现。监察官员权力过大,不加制约也不行。开元年间,唐玄宗就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庭弹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御史的权力。宋代又给尚书省以奏报御史失职之权,使政府与监察部门相互牵制。这种制约权力的方法,在廉政肃贪、保证监察制度的正确施行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的监察制度较秦汉有何变化?(2分)(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是如何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4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谈谈你对古代监察制度的看法?(6分)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和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似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李育民《中国废约史》材料二:订立《天津条约》之初,桂良奏报咸丰:“此时英、佛(法国)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材料三:同治五年三月,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奏请朝廷:“惟每遇中外交涉案件,该堆官或有意延阁,或含混了事,甚有任意妄断,因小事而激生他事。推原其故,皆因不明条约,且有未经目见者。……饬下各省将军、督抚、府尹,转饬两司暨该管道府,将各国条约,重新刊刻,颁发各府厅州县,咸使知悉,如遇接替时,亦必移交后任。”──《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请回答:(1)《南京条约》是在哪一次战争后签订的?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执行条约的态度?(4分)(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执行不平等条约抱着什么样的心理?(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执行中外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带来了什么后果?后来采取什么方法解决?(6分)33.(16分)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本文标题:2013年秋季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7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