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3年高三年级调考试题化学试题
2013年高三年级调考试题化学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PM2.5是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含量,空气中PM2.5值越高,表示其质量越差B.两位化学家因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奖,该物质是一种膜蛋白,其生物活性首先取决于它的一级结构C.紫外光谱法、分光光度法、质谱法均为可用来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的现代分析方法D.氢气因热值高、来源广、产物无污染,常被人们看做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8.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4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与M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等,M的简单离子是第3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小的,W单质既能在Z2气体中燃烧,又能在无色气体YZ2中燃烧,且均生成离子化合物W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W>Z>Y>XB.Z与X形成化合物的沸点一定高于Y与X形成化合物的沸点C.W单质在YZ2中燃烧,除生成离子化合物WZ之外,还生成共价化合物YZD.将过量YZ2通入到M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沉淀不溶解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金属析氢腐蚀”实验中,外面缠绕着铜丝的铁钉上产生气泡多,周围先出现蓝色沉淀(溶液中滴加几滴K3[Fe(CN)6]溶液)B.在“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实验中,可用实验室久置的硫酸亚铁溶液和硫氰化钾溶液进行鉴别,变红色的为亚硝酸钠溶液C.在“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MnO2的用量以及颗粒直径的大小均会影响H2O2分解的速率,但溶液的酸碱性对H2O2的稳定性没有影响D.当发现有同学吸入氨气中毒时,应立刻进行人工呼吸,并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11.电浮选凝聚法是工业上采用的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在污水中通电生成Fe(OH)3胶体,Fe(OH)3胶体可吸附污染物而沉积下来,具有凝聚净化的作用;电极产生的气泡把污水中悬浮物带到水面形成浮渣层,刮去浮渣层,即起到了浮选净化的作用。某研究小组用电浮选凝聚法处理污水,设计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装置A中铁片为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Fe-2e-=Fe2+B.装置B中通入空气的电极反应是O2+2CO2+4e-=2CO32-C.污水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D.标准状况下,若A装置中产生了44.8L气体,则理论上B装置中要消耗CH4为11.2L13.某溶液中含如下离子组中的若干种:K+、Mg2+、Fe3+、Fe2+、Cl-、CO32-、NO3-、SO42-、SiO32-、I-,某同学欲探究该溶液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Ⅰ.用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在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紫色火焰Ⅱ.另取原溶液加入足量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遇空气变成红棕色,此时溶液颜色加深,但无沉淀生成Ⅲ.取Ⅱ反应后的溶液分置于两支试管中,第一支试管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KSCN溶液,上层清液变红;第二支试管中加入CCl4,充分振荡静置后溶液分层,下层出现紫红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溶液中肯定不含Fe2+、Mg2+、SiO32-B.步骤Ⅱ中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C.原溶液中肯定含有K+、Fe2+、NO3-、SO42-、I-D.为确定是否含有Cl-,可取原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银和稀硝酸,观察是否产生沉淀第Ⅱ卷(非选择题)26.(15分)工业上常用强的氧化剂处理钢件,使其表面形成致密、光滑的四氧化三铁氧化膜,以增强钢铁的抗腐蚀能力,这种处理叫做“发蓝”或“发黑”。其过程主要有:去污、酸洗、氧化处理、皂化、热水煮沸、检查等步骤。钢件表面氧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Fe→Na2FeO2;②Na2FeO2→Na2Fe2O4;③Na2FeO2+Na2Fe2O4→Fe3O4。请回答以下问题:(1)酸洗时常用稀硫酸除去表面的铁锈,写出除锈时的离子方程式▲。(2)将钢件浸入130℃以上含有NaNO2和NaOH溶液中,逸出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片刻后铁片表面变黑。请写出该气体的电子式▲,氧化处理时第一阶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在发黑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有害的氧化铁红色胶状物Fe2O3·H2O,其原因可能是▲。钢件能否长时间耐腐蚀是衡量“发黑”效果的重要指标,请设计检验钢件表面处理效果的实验方案▲。(4)氧化处理中产生大量含NO2-和OH--的废水,某同学设计以下方案处理废水:操作1:调节溶液pH接近中性操作2: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溶液并加热至沸,产生大量气体,该气体为大气的主要成分①操作1和操作2的顺序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②为减轻处理后的产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下列适合处理含NO2-废水的物质是▲。A.O3B.KIC.K2Cr2O7D.NaClO③经处理后,水中NO2-浓度降为5.0×10-4mol·L-1,取该溶液1mL于试管中,滴加2滴(约0.1mL)2.0mol·L-1的AgNO3溶液,通过计算..判断能否产生沉淀▲。[已知KSP(AgNO2)=5.8×10-4,不考虑其他离子的反应]27.(14分)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多次陷入严重雾霾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燃煤为主,改变煤的利用方式可减少环境污染。以下是对煤进行处理的方法:(1)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碳即可产生水煤气,其反应为C(s)+H2O(g)CO(g)+H2(g)⊿H=+131.3kJ•mol-1,①该反应在▲下能自发进行(填“高温”或“低温”);②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H2S可用足量的Na2CO3溶液吸收,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已知:H2SKa1=9.1×10-8;Ka2=1.1×10-12H2CO3Ka1=4.30×10-7;Ka2=5.61×10-11)(2)利用水煤气作为合成气,在同一个容器中,选择双催化剂,经过如下三步反应,最终合成二甲醚,此工艺称之为“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反应过程化学方程式ΔH(kJ·mol-1)甲醇合成反应2H2(g)+CO(g)CH3OH(g)-90.8水煤气变换反应CO(g)+H2O(g)CO2(g)+H2(g)-41.3甲醇脱水反应2CH3OH(g)CH3OCH3(g)+H2O(g)-23.5①一步法合成二甲醚:3H2(g)+3CO(g)CH3OCH3(g)+CO2(g)⊿H=。②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为同时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和二甲醚的产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填字母代号)。a.降低温度b.缩小容器体积c.加入催化剂d.增加H2的浓度e.分离出二甲醚(3)控制反应条件,水煤气作为合成气也可以用来合成甲醇。在相同条件下合成二甲醚和合成甲醇的原料转化率随氢碳比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合成二甲醚的最佳H2/CO比为▲。对于气相反应,用某组分(B)的平衡压强(PB)代替物质的量浓度(cB)也可以表示平衡常数(记作KP),写出“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KP=▲,提高H2/CO比,则KP▲(填“变大”、“变小”或“不变”)②以水煤气作为原料气,在相同条件....下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转化率为什么明显高于合成甲醇的转化率▲。28.(14分)CuSO4·5H2O是铜的重要化合物,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实验室以抛光厂的废铜屑(含有少量铁粉、油污)为原料来制备、提纯CuSO4·5H2O及含量测定的流程:步骤1、铜的提纯将3克废铜屑放入蒸发皿,灼烧至表面变黑,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备用步骤2、硫酸铜晶体粗产品的制备废铜屑稀硫酸浓硝酸蒸发冷却结晶过滤粗产品反应步骤4、硫酸铜的纯度检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1中废铜屑进行灼烧的主要目的为:Ⅰ.使铜屑部分氧化成氧化铜;Ⅱ.▲(2)步骤3中要进行多次过滤,可采用右图的方法,其名称为,下列关于该过滤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方法适用于过滤胶状沉淀或颗粒较小的沉淀B.使用该方法过滤后,若沉淀物要洗涤,可注入水(或其他洗涤液),充分搅拌后使沉淀沉降,再进行过滤C.这种过滤方法可以避免沉淀过早堵塞滤纸小孔而影响过滤速度D.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本步骤中滤液要进行两次调节pH,其主要目的依次为:;。(请结合离子方程式和简要的语言来描述)(3)已知:CuSO4+2NaOH=Cu(OH)2↓+Na2SO4称取0.1000g提纯后的CuSO4·5H2O试样于锥形瓶中,加入0.1000mol·L-1氢氧化钠溶液25.00mL,待反应完全后,过量的氢氧化钠用0.1000mol·L-1盐酸滴定至终点,耗用盐酸17.32mL,则0.1000g该试样中含CuSO4·5H2Og。(4)上述实验中,用25.00mL移液管量取0.1000mol·L-1氢氧化钠溶液25.00mL之前,先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装液润洗。吸取液体时,左手拿洗耳球,右手将移液管插入溶液中吸取,当溶液吸至标线以上时,▲。然后将移液管垂直放入稍倾斜的锥形瓶中,使管尖与内壁接触……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Ⅱ的反应类型是▲,设计该步骤的目的是▲。(2)化合物F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3)写出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写出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化合物A可以和Na2CO3溶液反应,但不能与NaHCO3溶液反应B.化合物D能与NaOH反应,理论上1molX最多消耗2molNaOHC.若用乙酸去代替步骤Ⅰ中的丙酸,其余均按上述工艺进行,则E将变成甲酸D.D→F的反应,若将反应条件改变成在稀硫酸下、加热回流,也能进行(6)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B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a.属于酯类b.能发生银镜反应c.苯
本文标题:2013年高三年级调考试题化学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89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