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2013年高考历史冲刺题(中国近代史)
2013年高考历史冲刺题(中国近代史)一、选择题:1.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是中国主权丧失的开端,但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这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C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属于现象。故选A。2.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问最可能开始于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材料的信息“请照赴十八省游历”,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开放了11个通商口岸,选择时注意题干中的最早出现。3.近代竹枝词记载了历史的变迁。“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什么时期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抗日战争【答案】B【解析】考查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材料信息表明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属于义和团的行为和举动,故选C。4.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是否利用义和团进行反帝,清政府决定利用,而这两人反对。5.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辛丑条约》的签订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根据题干“1901年”“外国人……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分析,说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获得最大的许多特权,由此分析应是《辛丑条约》的内容。B项属于A项的内容,C项与题干现象无关,D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6.鸦片战争后,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右图7中属于19世纪90年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考查图片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点:《马关条约》。图中分别是上海、广州、苏州和重庆。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题意表明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后,社会并未出现繁荣有序的状态。但不能因此就推断革命比建设更重要,也不能否定辛亥革命的成就,故排除ACD。本题重在强调建设的艰巨性。故选B。8.下图基本呈现了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整体变化趋势,透过这一变化趋势不能窥见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A.洋务运动的足迹B.外商企业的创办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D.五四运动的影响【答案】D【解析】表格展示了工人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其呈上升趋势,这与洋务运动、外商企业的创办、民国初年实业发展有关,正是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工人人数的急剧上升。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不能带来工人人数的增加,故选D。9.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和相关所学,在马克思看来,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不过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他原认为是“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这种局面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马克思的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到后期,太平天国的所作所为,已经清楚显示跟清帝国是没有什么差别了。A项较容易排除,太平天国即反封又反侵略;BC项不符合根本原因说法,本题选D项。10.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答案】D12.图5是一枚名为“同盟胜利”的纪念章。对其所含信息解读错误的是A.“同盟”指的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中、美、英、苏四国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C.“胜利”时代表中国的是南京国民政府D.“34.9.2”指的是1934年9月2日【答案】D13.右图为19世纪中叶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有关中英战争的漫画。该漫画揭示了A.妥协投降的恶果B.农业文明的弱势C.势均力敌的较量D.东方帝国的崛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该战争是鸦片战争。从图片看,拥有洋枪洋炮的英国把使用大刀长矛的大清帝国打倒在地,这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强大优势,故选B。A项漫画信息无法体现,C、D与鸦片战争不符。1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答案】A【解析】B项说法与本题无关,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辛丑条约》中相关条款的结果;C项说法错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D项错误,是甲午战争后的列强侵略特点,据此三次战争共同之处应是A项。15.“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C.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说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的狂潮,引起了戊戌变法,使中国人从向西方学习器物层面到学习政治层面。C项中开启了东方学习的近代化不是在甲午战争后,而是在之前的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1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表3江苏浙江广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17515410877346312①沿海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②地理上的方便③近代沿海一带开放较早,人们的观念相对先进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救国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利用材料提供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17.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答案】B18.福建华侨邱忠坡早年赴南洋经商,1875年回厦门创办万兴轮船公司,后参与厦门太古码头的投资,兼营进出口贸易,成为太古洋行的买办。邱氏家族还涉足厦门的房地产、商铺等行业。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万兴轮船公司是洋务企业②邱氏创办企业得益于清朝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③邱氏企业具有买办性质④邱氏企业家族性产业特点突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D19.下表反映了1918—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和印度纱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日本纱印度纱1918.5—1919.470891392511919.5—1920.434177138906增减-36714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B.印度纱物美价廉C.群众性反帝斗争开展D.一战后日本经济萧条【答案】C20.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C21.造成表2银行分布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21925—1934年中国银行分布简表(单位:家)时间北京(北平)天津上海全国1925231433841934年2105993——摘编自: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A.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D.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答案】B22.下图是陕甘宁边区1941—1943年安置难民情况统计。这一时期难民大量迁往边区的原因是图5①日本侵华,加紧掠夺沦陷区资源②国比党的腐败统治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感召④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总后方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点拨】难民迁入主要与日本侵华、国统区的统治和边区的建设有关。23.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对其解读正确是时间1840-18951895-1911191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险额(万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占列强对华投资比重82.5%28.1%44.2%37.3%75.5%68.1%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在华势力的消长B.列强对华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C.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D.美国对华投资始终占重要地位【答案】A24.魏源著《海国图志》印刷近千册不久被列入禁书;《瀛环志略》一书在作者徐继畲被罢官后也被查禁。造成其相同归宿的原因是A.清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B.书中作者的观点触怒清帝C.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D.作者的罢官经历决定其归宿【答案】A25.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
本文标题:2013年高考历史冲刺题(中国近代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94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