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2013年高考最可能出现的20个生物选择题
2013年高考最可能出现的20个生物选择题(知识体现)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的说法正确的是A.培养硝化细菌时C02可作为碳源、氨可作为氮源B.加入琼脂的鸡汤灭菌后可直接用于培养禽流感病毒C.在谷氨酸发酵生产中,可以采用过滤、沉淀法分离谷氨酸D.连续培养过程中,发酵罐的冷却水装置是为了降低酶的活性2.下列有关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乳酸菌都是细菌,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遗传都遵循遗传的基本定律B.酵母菌、乳酸菌、硝化细菌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C.乳酸菌、硝化细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且都有细胞壁,体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分子D:乳酸菌、硝化细菌都是异养生物,在电镜下可观察到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3.如图所示的图解表示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及其作用,a、b、c、d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A、B、C代表不同的大分子物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在动物细胞内与A作用最相近的物质是糖原B.在生物体内物质b约有20种C.在人体细胞中物质c共有8种D.物质d的化学本质是固醇4.酵母菌是第一种“家养微生物”,常用于细胞呼吸的研究。若将酵母菌细胞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B.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C.甲、乙、丙试管中均有ATP的产生D.丙试管中无CO2产生5.右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C.若③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D.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③和⑤6.黄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某小组以黄瓜为对象做了如下实验:①将20朵雌花花蕾套袋,并分为甲乙两组;②开花后在甲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IAA,在乙组柱头上涂上相同浓度的NAA,再套袋。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缺少只套袋处理的雌花做对照B.不需要进行人工去雄处理C.实验中IAA和NAA的浓度为无关变量D.实验结果可以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7.下图是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A~C段B.CD段、GH段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1C.图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I~M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D.“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现象与AH、HI所代表的生理过程有关8.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在有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A.4种,9∶3∶3∶1B.2种,13∶3C.3种,12∶3∶1D.3种,10∶3∶39.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此育种方法可以获得具有新性状的植株B.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基因型为dTC.通过过程④处理后得到的植物是可育的,而且能稳定遗传D.如果F1自交,那么F2高秆抗锈病的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1610.下图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B.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①②③④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F1雄配子幼苗选出符合生产要求品种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D.③→⑥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11.下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鼠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B.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D.Z表示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种产生12.以下图示分别是对几种生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进行观察的结果(图示中的染色体只代表其状态,不表示具体数目)。其中,假设和推论与图示相符的是选项假设结论A甲图为二倍体西瓜的体细胞下一个时期的细胞中央将出现赤道板B乙图为某花粉发育成的植株中的体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或精细胞C丙图为蜂王体内的卵原细胞cd段出现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丁图为雄果蝇体内的精原细胞c组细胞中不可能出现联会和四分体13.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14.下表是人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成分(相对含量)Na+K+Cl-HCO3蛋白质-①142.005.00103.0027.0016.00②147.004.00114.0030.001.00③10.00143.0025.0011.0047.00A.①是血浆,其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组织水肿B.②与③的成分差异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C.③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可判断是细胞内液D.①②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HCO3-含量较多15.某种鹦鹉羽毛颜色有4种表现型: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分别用Aa、Bb表示),且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绿色鹦鹉和纯合黄色鹦鹉杂交,F1代有两种表现型,黄色鹦鹉占50%,红色鹦鹉占50%;选取F1中的红色鹦鹉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4种表现型,这4种表现型的比例为:6﹕3﹕2﹕1,则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A.aaBB×AAbbB.aaBb×AAbbC.AABb×aabbD.AaBb×AAbb16.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17.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选项实验目的主要实验步骤A酶催化具有高效性实验组:2mL3%H2O2+1mL过氧化氢酶保温5min对照组2mL3%H2O2+1mL蒸馏水保温5minB酶催化具有高专一性实验组:2mL3%可溶性淀粉+1mL新鲜唾液保温5mim碘液检验对照组:2mL3%蔗糖+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碘液检验C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5mL3%可溶性淀粉+2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分钟将溶液温度升高10°C,观察溶液蓝色变化DpH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向三支试管中依次各加入:2mL3%可溶性淀粉、1mL不同pH缓冲溶液和1mL新鲜唾液,在适宜温度下保持5min斐林试剂实验18.2011年4月,新快报记者与“多利羊之父”面对面,他认为克隆生物和供体会像双胞胎,相似但并不完全一样。即使一般人类的双胞胎也不会长得完全一样,体型、个头上总是存在区别。下列有关克隆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不属于克隆技术范畴B.克隆动物,如“多利羊”的诞生涉及多种细胞工程技术C.克隆生物和供体不完全相同是因为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D.克隆过程中发生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未发生细胞的衰老19.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B→C→G完成调节C.D途径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细胞呼吸完成的D.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20.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下图甲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从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1A2C3C4B5D6D7B8C9C10A11C12D13D14D15B16C17D18B19A20CBCAD载畜量生产者净生产量甲O生殖或死亡数量EFPO种群数量乙
本文标题:2013年高考最可能出现的20个生物选择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9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