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其它综合 > 2015年生理学期中测试卷
第1页(共4页)2015年5月生理学期中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化学性突触传递中引起递质释放的离子是【C】A.Na+B.K+C.Ca2+D.Cl-2.下列哪一神经通路受损可导致帕金森病【C】A.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B.纹状体内胆碱能通路C.黑质-多巴胺能通路D.结节-漏斗多巴胺能通路3.下列不属于儿茶酚胺类的神经递质有【A】A.乙酰胆碱B.多巴胺C.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4.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跨细胞膜转运的方式是【D】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转运D.继发性主动转运5.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B】A.胆碱乙酰转移酶B.胆碱酯酶C.腺苷酸环化酶D.单胺氧化酶6.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B】A.紧密连接B.缝隙连接C.桥粒D.半桥粒7.化学本质为离子通道的受体有【A】A.N型胆碱能受体B.肾上腺素受体C.M型胆碱能受体D.胰岛素受体8.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共同点是【C】A.都可以总和B.都有不应期C.都有Na+通道的激活D.都做电紧张性扩布9.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是【C】A.休闲的大脑,可动的躯体B.活跃的大脑,瘫痪的躯体C.活跃的大脑,可动的躯体D.休闲的大脑,瘫痪的躯体10.下列哪项不属于小脑的功能【A】A.调节内脏活动B.维持身体平衡C.维持姿势D.协调随意运动11.关于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衰减式扩布12.在情绪性学习和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的脑区是【C】A.海马B.纹状体C.杏仁核D.丘脑13.下列神经胶质细胞中,被称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巨噬细胞的是【C】A.星形胶质细胞B.少突胶质细胞C.小胶质细胞D.施万细胞14.细胞膜内、外Na+和K+不均匀分布的原因是【B】第2页(共4页)A.膜在安静时对Na+通透性大B.膜上Na+泵活动的结果C.Na+-Ca2+跨膜交换的结果D.Na+和K+跨膜易化扩散的结果15.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B】A.脊髓B.延髓C.下丘脑D.中脑16.与运动调节有关的黑质-纹状通路的递质是【B】A.乙酰胆碱B.多巴胺C.甘氨酸D.5-羟色胺17.牵张反射的中枢是【A】A.脊髓B.脑桥C.小脑D.大脑皮层18.下列关于胃容受性舒张,正确的是【D】A.伴有胃内压的升高B.可被阿托品所拮抗C.被食管下括约肌的舒张所触发D.切断迷走神经后消失19.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D】A.突触前膜超极化B.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C.通过轴突一树突突触的活动实现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20.Na+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属于【D】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入胞作用D.原发性主动转运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或不答的,不得分。21.本体感受器主要分布在下列哪些部位【ABC】A.肌肉B.肌腱C.关节D.皮肤E.血管22.下列属于动作电位的特征的有【AB】A.全或无现象B.不衰减式传导C.可发生时间总和D.不可叠加性E.可发生空间总和23.下列属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的是【ABD】A.全身肌张力下降B.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C.机体能耗升高D.脑电波节律慢E.多梦24.当连续刺激的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的时程时,可出现【BCD】A.一连串单刺激B.不完全强直收缩C.完全强直收缩D.肌张力增加E.肌张力不变25.下列有关味觉的说法,正确的是【ACD】A.舌尖对甜味最敏感B.舌尖对辣味最敏感C.舌后部对苦味最敏感D.舌两侧对酸味最敏感E.舌尖对咸味最敏感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7.长时程增强重复用高频电脉冲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突触后神经元出现突触后电位持续增强的现象称为长时程增强。它是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神经基础。28.反射弧第3页(共4页)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9.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30.神经递质突触前成分所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该物质可以跨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神经元或效应器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确定某种化学物质为神经递质,必须符合哪些条件?答:(1)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2)递质储存于突触囊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囊泡内的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3)递质释放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而发挥其生理作用,人为施加神经递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旁,应能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4)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如重摄取)(5)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或阻断相应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32.何为受体?试述受体按照其结构和信号转导通路的分类。答: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受体按照其结构和信号转导通路的分类可分为:(1)离子通道型受体。如N-型乙酰胆碱受体含钠离子通道等。(2)G蛋白偶联受体。如M-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等。(3)酶联型受体。如络氨酸激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等。33.试述动作电位在神经细胞上做无衰减式传导的机制。答:在动作电位发生部位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细胞膜外侧为负,内侧为正,而邻近的静息部位依旧是外正内负,由于这种电位差的存在,便在动作电位的发生的部位和邻近的静息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这个局部电流将依据膜的被动电学性质,在动作电位前方的静息部位首先形成电紧张电位,并在电紧张电位达到阈电位的细胞膜上引起动作电位。如此,动作电位便通过局部电流沿细胞膜传导,并带有一个电紧张电位的波前。实际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一个由电紧张电位引起的沿细胞膜不断产生新动作电位的扩布过程,犹如多米诺骨牌倾倒的过程,这就是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传导过程中不衰减的原因。34.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答:动作电位传递到节前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膜钙通道开放,胞外钙离子内流,导致轴浆内钙离子浓度瞬时升高,由此触发突触囊泡的出胞,引起末梢递质的量子式释放,递质与接头后膜受体结合,引起后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突触后电位。35.什么是静息电位?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有哪些?答: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有:(1)由于膜内、外K+浓度差决定平衡电位,因而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改变可显著影响静息电位;(2)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静息电位将增大,反之亦然;第4页(共4页)(3)钠泵活动的水平也可直接影响静息电位,活动增强将使膜发生一定程度的超极化。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10分,第37小题15分,共25分)36.什么是去大脑僵直?试述其产生的基本机制。答:在动物中脑上、下丘脑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僵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制有两种:α僵直和γ僵直。(1)α僵直是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2)γ僵直是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转而增强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37.试述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和机制。答: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在血压调节中的机制是:(1)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升高,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作用于延髓心血管活动中枢,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减弱,结果心脏活动减弱;交感缩血管紧张性降低,血管舒张。最终导致血压降低。(2)当动脉血压降低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性降低,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减少,作用于延髓心血管活动中枢,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结果心脏活动加强;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增强,血管收缩。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该反射在心排出量、外周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至发生过分的波动。
本文标题:2015年生理学期中测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12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