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5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12015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有4大题,共32小题,满分50分,考试用时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相符合;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它笔答题;4.考生答题均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夏商周的更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年代标尺图的读图、识图能力和夏朝建立的时间。根据该题所示年代标尺上的时间,①是夏朝建立时间;②是商朝建立时间;③是西周朝建立时间;④是东周的建立时间。故本题选择A。2.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A.秦隋宋B.秦隋元C.秦元明D.隋元明【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秦隋元三朝。【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王朝,其中反映中国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元朝结束了民族政权并立的分裂局面,故本题选择B。3.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决王国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力,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康熙帝设南书房,加强君主权力,平三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本题选择D。24.民族友好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吐蕃位于右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吐蕃政权。【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由此分析可知吐蕃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国的西部,观察地图可得出①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5.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南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如图可知,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所以答案选C。6.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从题干材料中“自强”可以判断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打着“自强”“求富”旗号,故B、C、D项错误;又从材料“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说明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故本题应选择A。7.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3【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解题关键在“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体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这正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所导致的,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都以开通商口岸、商品倾销为目的,故A、B两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的主要目标是控制清政府,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择C。8.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A.义和团运动B.五四爱国运动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政治运动”“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中,可以判读出这次运动时五四运动。故本题应选择B。9.右图是1936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示意图,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B.蒋介石命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C.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D.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的内容。报纸登载文章的题目是:张杨发布对时局的看法。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抗日,在西安发动兵变,即西安事变,此文是西安事变发生后,为促成全国抗日局面的出现,张学良、杨虎城发表的宣言。故本题应选择C。10.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了解放战争的过程。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人民解放军相继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和重点进攻,该题材料中“转战陕北”就是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则标志着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战略进攻阶段,人民解放军相继发动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直至推翻国民党政权,解放全中国。故本题应选择D。粉碎敌人进攻(转战陕北)粉碎敌人进攻(转战陕北)转入战略进攻(挺进中原)进行主力决战(三大战役)推翻反动统治(渡江战役)411.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见右下图板书设计,其标题应为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有企业改革【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解析】本题全面考查了三大改造的实质、内容、途径和意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改造成为公有制;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途径分别是走合作化道路和公私合营;随着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故本题选择B。12.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据题干材料情境,票证属于计划经济的产物,而“商品敞开供应”则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故新时代指市场经济时代,故选D项。A项指1953—1956年,B项发生于1958年,均同题干时间不符,A、B项错误;C项指的是旧时代,而非新时代,C项错误。1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公元1500年作为重要的历史分期点,你认为以1500年为分期点的主要依据是A.1500年是一个整数时间,容易记忆B.1500年前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C.1500年是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D.1500年前后开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15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由相对孤立走向了密切联系的整体,故B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排除;文艺复兴从14世纪就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4.右图所示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文艺复兴的推动B.英国的殖民扩张C.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D.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私有制公有制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赎买走合作化道路5【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英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低,而英国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造成这种结果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推动了英国走向了工业化。故本题应选择D。15.判断下列连线题不正确...的是【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资产阶级法律文献制定的时间、国家。该题A选项中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应是《权利法案》,故本题应选择A。16.以下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按次序对应分别是A.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B.理想到现实、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C.空想到科学、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想到现实【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俄国十月革命。该题为排序型试题,采用排除法。解答该题须知时间轴上的两个主要事实,即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故本题应选择C。17.下列关于右图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②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③电话、电报等新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④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A.1689年法国《拿破仑法典》B.1776年英国《人权宣言》C.1789年美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D.1862年美国《独立宣言》工业生产发展16001700180019002000年AB工业生产发展16001700180019002000年AB16001700176518701945年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新发明。从该题所给材料可以看出B段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石油作为主要使用的工业能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电话、电报等远距离通讯工具也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故本题应选择B。18.某初三班举行历史辩论会,右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此辩论会的主题应该是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B.新经济政策的利弊C.斯大林模式的利弊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一方面苏联举全国之力通过这种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同时这种体制也造成该国经济发展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这也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故本题应选择C。19.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
本文标题:2015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2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