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2013研究生辨证考试复习题
研究生考试复习题:1.请你结合自己的医学科学研究谈一谈在科研选题时应如何贯彻“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确定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预期可能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成果,据有独创性和实效性。否则,就没有创造性,就不能作为研究的课题。要创新就要提倡两种精神:一是敢于怀疑(质疑)二是敢于冒险•选题要体现“高”字:高层次、高品位•选题要体现“深”字:思想观点要深刻、厚重•选题要体现“广”字:视野广、涉及问题广、解决问题的知识面广、解决问题的方法广。•创新性是医学科研的灵魂,是整个工作的“亮点”。其重要的标志就是看有无新技术、新理论。创新性是医学研究的核心,是衡量研究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科研的生命线。缺乏创新性,就会失去科研立题的前提。若为理论课题,要求有新观点、新发现,得出新结论。若为应用课题,则要求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或是把原有技术应用于新领域。创新性是科研的灵魂。衡量课题的先进性,主要考核它的创新性如何。选题的创新性来源于:①所选的课题是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②以往虽有人对某一课题作过研究,但现在提出新问题、新试验依据及新的理论,促使该课题有新的发展、补充或修正;③国外已有人研究,但尚需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探索属于填补国内此领域的空白。由此可见,充分地复习有关专业文献,及时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这对保证选题的创新性是十分重要的。今日无事,想随便谈一些本人对于创新的看法。1、文本的可读性。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素质,但是很多人包括一些老板们这方面素质很差。科学创新必须诉诸文字方能被接受及认可,科学表述首先应该准确无误,较高层次来讲要言简意赅,最好是辞约意丰。一个本来极具特色的创意,如果撰写者用辞不达意、逻辑含混的文本来承载,这个创意很可能被抹杀。2、视域的广度。当今讲究学科交叉,知识储备范围越宽广,发现科学问题的机会越多,找到科学增长点的可能性也越大。“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科研也是如此,应该关注本领域以外的相关乃至不相关学科,尤其应注意其他学科的新近展。所谓的关注不是要求大家去钻研其他学科,那样到头来可能西瓜、芝麻都捡不到,关注是指要留意,在经意不经意中留意其他领域的进展。成功不一定都来自刻意,但很多时候却来自留意。3、理解的深度。读书要读出窍门,所谓窍门是指要明白文本的关键之处,或者说要读懂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有句话形容读书的状态叫做“神交古人”,达到这种境界,自然是获得了窍门。文史哲如此,科技亦如此。“神交”的前提是阅读者的视域必须与作者的视域实现融合,视域融合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移情”过程,通俗地讲,阅读者应当置身于作者所处的境地。实现了视域融合,体会作者意图自然不在话下。进一步来讲,作者思想体系中的闪光点及其隐蔽的瑕疵了然于心。4、超然的心态。前已述及,刻意而为并非上上之举,吾乡有俗语云“犬大自吠”,讲的是如果养一条狗,在它小的时候不必为它不能守家护院而烦恼,等狗长大了自然懂得它的职责。做学问如同养狗,急不得,好像西人所说的由量变而质变。5、经典中的盲点。再完美的东西都有缺憾,经典也是如此。不是说一定要找到经典中的谬误,这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性极小;而是说经典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经典的缺口出发去探索未知。经典不一定复杂、不一定高深,也可以是平平常常的问题。然而,平常的经典常常成为视觉的盲点,可能是畏惧,也可能是不屑。千军万马、千辛万苦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一无所获、一屁股坐回老家,一不小心低头发现金子就在脚下,此之谓灯火阑珊处。6、创新中的美学。创新之美在“新”,不要指望一个创新方案能解决一揽子问题,创新是个薪火相传的行当。创新之美在“简”,科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用复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过当下国人多以掌握或者应用复杂的方法为荣,似乎对科学问题的本质并不十分看重,回头看看每年数以万计动辄RNAi、蛋白质组学为支撑的申报课题就知道该问题有多严重。定庵先生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不知道这是否适合于科学中的创新审美标准。7、创新的追求。夫子说:“形而上者为之器,形而下者为之具”,对于科研领域而言,科学是形而上的,技术则是形而下。科学是第一位,当然,科学是需要通过技术来彰显的,但是不能够舍本逐末。科学家与高级工匠的区别实质上是器与具的具体阐释。8、创新的切入与终结。西人语:科学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问题史。进一步来讲,科学始于问题而终于问题。提出问题而后解决问题,但决不能指望你的方案永远正确。所以当你提出问题并解决以后,首要的工作不是去竭力维护你的结论,相反,首要的工作是寻找你工作中的问题。如果你能够继续发现问题,说明你已经找到了创新的且入点。科学工作者最优秀的品质应当是不断的发问,向他人发问,向自我发问。向他人发问包括两个阶段:第一,直接发问,这点不需赘述,多数人都具备的基本素质;第二,通过视域融合借助文本进行发问,如果你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该阶段,在学问上有所突破应当不难。当然,时下有人整日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也能拿到课题、发表论文,甚至充当评委、贻误后学,其人也被称之为有“创新”能力,此类人物不在本文之列。第三阶段便是自我发问,自我发问在一定意义上是个人品质的升华,所谓发问不是对外在世界的迷茫和困惑,而是对自我认识体系的信度的推敲和效度的检测。举例来讲,有人发现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或者解决某一现象,首先,可能想到的是:现有的理论真的不能解释吗?怎么办?向他人发问,反复发问发现现有的理论真的不能解释。下一步怎么办?找问题,为什么不能解释?继续发问,向他人发问,可能有结果,也可能没有结果。如果别人告诉你问题所在,如何解决?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方案对吗?继续发问,问到最后要问自己,我做的对吗?反复发问。三个阶段有机联系,但是无论如何,自我发问是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不一定非要对号入座,深究自己究竟到了那个阶段,品质的培养是逐渐积累的过程,由自发而自觉。“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待续)9、创新之动机。兴趣是创新的动机或者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估计这句话已经将国人的耳朵磨出老茧。这句话是一句梦话或者是痴言,对于多数人来讲只能再一次刺激那颗本已受伤的心。很多人从事的行当与其本来的兴趣不啻于风马牛,比如在下;然而,这对其创新能力并无多大妨碍。9、创新之动机。对未来世界美好的憧憬在人类而言是没有种族和时空差异的。海德格尔曾经说:人类应当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这句话被无数人重复过无数次,似乎每一次都充满诗意。然而,海翁在写下这个句子的当时,内心必定在痛苦的思索,或者说这个句子表达了他痛苦的内心世界。海翁的另一段话也许对此作出最好的解读:人一出生便被不情愿的抛进这个有待实现的世界。对于多数人来讲,科技创新并不是兴趣所在,这个过程也并非充满诗意的过程。一言以蔽之,科技创新的动机在很大意义上是摆脱痛苦现实、迈向诗意的一种冲动。创新动机的产生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内心必然在现实痛苦和虚拟诗意之间来回徘徊。对于科学工作者,诗意是缥缈的、短暂的,痛苦是实在的、永恒的。所以,如果有志于真正的科学研究,内心必然永远在痛苦的思索,思索这个有待实现的世界。10、创新之层次有过一定科研经历的同行可能有这样的感受:找到第一个突破口最难,也就是说很难发现实质性的科学问题,我在前文”创新的切入与终结“中有所论述,此处暂且不提。一旦打开缺口(发现第一个实质性问题),此后很少会感觉“发现问题很难,面临的困惑可能变成了一下子发现很多问题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精于此道的同行却知道关键问题所在。这是创新的层次问题,或者说是创新者的思维深度问题(思维的深度决定认识主体所处的高度)。清人王国维认为作学问有三种境界,此处似乎不太恰当,个人认为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过程来类比似也妥帖:“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对于初涉科学之门者来讲,只能感慨于科学经典的完整之美,看不到体系之中的缺憾或者问题,即便有所发现也只是管中窥豹、机械无序;“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有所成就者,对于科学经典,则能透过现象体察其本质,能够发现问题所在,更高明者,对此则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能够切中肯綮,发现科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对于科学巨匠而言,对待科学问题高屋建瓴、大处着眼,宏观的处理有所联系的科学系统。11、创新中的中庸之道所谓中庸,要义是指做人做事要不蕴不火,恰到好处,或者说是追求完美的人生态度,这种完美应当是质的完美、自我完善。中庸决不是平庸,不是要人追求不前不后稳居中游,中庸是力争上游,中庸是中流砥柱。中庸是和谐的,中庸是理性的。很多人喜欢争第一、当冠军,医学界有句口号叫“基础研究要争世界第一”,推广之科技界乃至全国人民都在研究“中国人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出发点可能是好的,然而,这种心态未必有助于实现目标。首先,第一的概念很难界定,即使你拿了冠军也未必是第一(第一可能没出场);其次,世界是变化的世界,没有永远的冠军。科研创新大概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发誓要争第一,可能永远也争不到第一;倒是有些人并不去刻意追求第一,而是和谐的融入周围世界,以超越自我、力争上游来要求自己,反而事业上做的很好。是为中庸之道?12、创新中的先机问题。先机的意义无需赘述。如果你本来可以得到先机,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失之交臂(比如Magi_meng所讲的那位可能便是这种情况),遗憾是难免的,但是不必因此而束缚手脚。首先,没有永远的先机,此时的先机到了彼时可能只是常识性的东西;其次,先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科学工作者职业敏锐性的体现,对于高明的科学家来讲,除了敏锐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还拥有深刻的洞察力,对于先机的内涵和外延了然于心、洞若观火。所以,如果具备了充分的科学创新能力,即便别人抢占了先机,他仍然能够就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三、创新原则的把握及其相关问题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它体现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一个课题如果没有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的科学研究,只能是“学习”或重复前人的工作。创新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的核心在于所在研究领域中基本概念上的建立或突破、新方法的建立或在新的领域内的拓展。基础研究的工作主要属于原始创新。如诺贝尔奖80%以上都属于原始创新。第二类是次级创新。次级创新主要表现在对现有概念、理论、方法等的补充和改良。应用基础研究和大部分应用研究多属于次级创新。***主席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科学研究就是要求新、求异、求真,要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创新是民族自立之本,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核心和标志。实际中如何把握创新是一个突出的难点。要真正做到创新,应解决好以下的几个认识上的问题:1处理好国家目标与创新的关系所谓“国家目标”就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技工作必须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科技问题进行布置和规划。概括地讲,国家目标就是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具体体现在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计划或项目招标指南中,如973规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招标指南等。选题要把注重在学科领域内创新和体现国家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选题的准确与否,体现了对科学发展趋势的了解与预测,体现了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体现了对国家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目标的理解程度。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说是选准了课题,瞄准了目标,同时又有创新。2处理好前沿与自身特色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前沿是指已知与未知的界面。分为热前沿和冷前沿。热前沿即当前有多数人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常常是在某一学科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或者出现了新的技术手段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时形成的。如从基因水平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探求新的防治方法及基本病理过程,是国际也是我国基础医学和临
本文标题:2013研究生辨证考试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3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