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2015新旧基层施工规范(细则)对比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新旧对比1:水泥强度等级为32.5或42.5,满足本细则的普硅水泥等均可用。初凝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6h且小于10h。【原】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此时间不应超过3-4h,并应短于水泥的终凝时间。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时,延迟时间不应超过2h。2:在水泥稳定材料中加缓凝剂(气温较高,水泥的初凝时间不足时)或早强剂时,应对混合料进行试验验证。外掺剂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水泥砼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规定。【原】没有要求。3:高速、一级公路石灰应不低于Ⅱ级,二级公路石灰应不低于Ⅲ级,二级以下公路宜不低于Ⅲ级。高速、一级公路的基层,宜采用磨细消石灰。二级以下公路使用等外石灰时,有效氧化钙含量应在20%以上,且混合料强度应满足要求。【原】不低于Ⅲ级。4:集料压碎值相对原规范有明显提高,特别是针对极重、特重交通等级荷载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高速、一级公路,增加了针片状、0.075mm以下含量和软石含量等指标。5:高速、一级公路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基层的4.75mm以上粗集料应采用单一粒径的规格料。【原】只对混合料合成级配有具体要求。6:高速、一级公路底基层和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基层、底基层被稳定材料的天然砾石材料宜满足表3.6.1的要求,并应级配稳定、塑性指数不大于9。7:用于破碎的原石粒径应为破碎后碎石公称最大粒径的3倍以上。高速公路基层用碎石,应采用反击破碎的加工工艺。【原】没有要求。8:用作基层时,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公称最大粒径应不大于26.5mm,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公称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1.5mm;用作底基层时,公称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7.5mm9:对0一3mm和0一5mm的细集料应分别严格控制大于2.36mm和4.75mm的颗粒含量。对3一5mm的细集料应严格控制小于2.36mm的颗粒含量。10:高速、一级公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15%;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20%11:材料分档,基层:高速、一级(极重、特重≥5档,重、中、轻≥4档,二级及以下公路≥3或4档【原】基层时碎石或砾石筛分成3-4个不同的粒级12:底基层:高速、一级(极重、特重≥4,重、中、轻≥3或4档13:混合料组成设计: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应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参数确定四部分。14:确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最大干密度指标时宜采用重型击实方法,也可采用振动击实方法。(振动压实试脸方法是指按现行《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脸规程》(JTGE51)中T0842规定的,遵循压实功等效原则的试脸方法。)15:高速、一级公路应验证所用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90d或180d龄期弯拉强度的关系。16:碾压贫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A: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不低于7MPa,且宜不高于1OMPa。B:水泥剂量宜不大于13%。C:需要提高材料强度时,应优化混合料级配,并验证混合料收缩性能、弯拉强度和模量等指标。17: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7d强度二级及以下:极重、特重交通:≥0.9MPa,重交通≥0.8MPa,中轻交通≥0.7MPa(原规范二级及以下0.6-0.8MPa),高速、一级:极重≥1.1MPa,重交通:≥1.0MPa,中轻交通:≥0.9MPa。(强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外加混合料质量1-2%的水泥。水泥稳定类材料强度要求较高时.宜采取控制原材料技术指标和优化级配设计等措施,不宜单纯通过增加水泥剂最来提高材料强度。)18:强度试件径高比为1:1。稳定细粒材料的直径应为100mm【原】50㎜.中、粗粒材料直径应为150mm。19:明确材料粒径规格:A:细粒材料:公称最大粒径小于16mm的材料。B:中粒材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16mm,且小于26.5mm的材料C:粗粒材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26.5mm的材料。20:强度数据处理时,宜按3倍标准差的标准剔除异常数值,且同一组试验样本异常值剔除应不多于2个。21:水泥稳定材料的级配更细化。22:增加了当采用水泥稳定时,被稳定材料为粒径较均匀的砂时,宜在砂中添加适量塑性指数小于10的黏性土、石灰土或粉煤灰,加人比例应通过击实试验确定。添加粉煤灰的比例宜为20%一40%。23:增加了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级配推荐,并针对高速、一级、二级及以下分类,用筛更多,混合料密实时也可采用C-B-3级配(宜用于极重、特重交通荷载基层,抗裂级配)高速一级通过0.075㎜含量高限由7%降到5%,下降2%,C-B-3级配降为3%-0。)。同一粒级筛孔通过率相比较有适当变大,即级配适当变细。高速一级公路级配波动范围比二级及以下公路要小,级配要求更严格。24:增加碾压贫混凝土的级配宜采用表4.5.4中推荐的C-B-1和C-B-2级配。25:增加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可采用表4.5.6中推荐的级配范围。26:对水泥稳定材料或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宜在2h之内完成碾压成型,应取混合料的初凝时间与容许延迟时间较短的时间作为施工控制时间;对石灰稳定材料或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层宜在当天碾压完成,最长不应超过4d。27: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的拌合生产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A: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混合料拌合设备的产量宜大于500t/h【原】400t/h。B:拌合设备的料仓数目应与规定的备料档数相匹配,宜较规定的备料档数增加一个。C:各个料仓之间的挡板高度不小于1m。D:高速公路的基层施工时,每个料斗与料仓下面应安装称量精度达到±0.5%的电子秤。28:高速公路基层的混合料拌合时,宜采用两次拌合的生产工艺,也可采用间歇式拌合生产工艺,拌合时间不少于15s。29: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从拌合厂取料,每隔2h测定一次含水率,每隔4h测定一次结合料的剂量,并做好记录。30: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水泥稳定材料从装车到运输至现场,时间宜不超过1h,超过2h时应作为废料处置。31:混合料摊铺应保证足够的厚度,碾压成型后每层的摊铺厚度宜不小于160㎜,最大厚度宜不大于200㎜。32:施工过程的压实度检测,应以每天现场取样的击实结果确定的最大干密度为标准,每天取样的击实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原】没有此项要求。)A:击实试验应不少于3次平行试验,且相互之间的最大干密度差值应不大于0.02g/cm3;否则,应重新试验,并取平均值作为当天压实度的检测标准。B:该数值与设计阶段确定的最大干密度差值大于0.02g/cm3时,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33: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养生期宜不少于7d,养生期宜延长至上层结构开始施工的前2d。34: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应在下列规定的龄期内取芯:A:用于基层的水泥稳定的中、粗粒材料,龄期7d。B:用于基层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的中、粗粒材料,龄期10-14d。C:用于底基层的水泥稳定材料、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10-14d。D:用于基层的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14-20d。E:用于底基层的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20-28d。35:设计强度大于3.0MPa的水泥稳定材料的完整芯样应切割成标准试件,检测强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原】没有此项要求。)A:标准试件的径高比应为1:1。B:记录实际养生龄期。C: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确定试件强度的评定标准。D:同一批次强度试验的变异系数应不大于15%。E:样本量宜不少于9个。36:新标准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应在养生7-10d内检测弯沉;不满足要求的,应返工处理。并提出7-10天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代表弯沉应不大于0.15mm。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于2015年5月19日发布,2015年8月1日正式实施,原《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同时废止。这本细则颠覆了以往我们对于半刚性基层的一贯看法,用震撼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下面,我从设计的角度,对这本细则进行深度解构,或许会让大家越来越糊涂。但是,作为技术一线的人员,我们都是规范派,规范怎么说,我们就怎么执行,就算错了也执行。1、从字面上来看,这本是推荐性的细则。2、编排体系作了调整,将原规范按照材料类型编写的体例,改为按照施工流程编写。3、重申了沥青路面的设计理念:“强基、薄面、稳土基”。4、本次细则依然没有列入固化剂的内容,因为固化剂品种繁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实际应用固化剂时,不但要检测7d强度,还要进行抗压模量、弯拉模量、环境耐久性等评价。5、提高了基层粗集料压碎值要求,并增加了软石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和粉尘含量。尤其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基层粗集料达到了面层的要求,为一体化备料扫清了技术障碍。此外,花岗岩的压碎值比较大,所以极重、特重交通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调整了花岗岩压碎值要求。6、强调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基层的4.75mm以上粗集料应采用单一粒径的规格料。这是为了提高材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所谓单一粒径,即在相邻筛孔间剩余的质量占总质量85%以上。7、本次细则推荐重型压实法,批评了振动成型压实法。这与很多省份在积极推进振动成型法很不一致。细则不推荐振动成型法,基于以下几个理由:1)对于半刚性基层,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这两个参数,对于强度和抗裂性有直接关系,而这两种方法如果压实功相同,得到这两个参数结果差不多,所以这两种方法无所谓优劣。2)细则认为,工程界产生振动压实方法比重型击实的强度高、水泥剂量低、抗裂性好的观点,关键原因为两个试验方法压实功不等效,常常是振动压实功大于重型击实功。此外,国内振动压实设备、型号很多,很难比较。3)国内一些工程采用非标准振动试验方法,工程中存在难碾压的问题。4)重型击实法是几十年来普遍应用的方法,很多科研和实验资料都是基于此,若改成振动成型方法不利于成果的延续和继承。5)工程中重型击实法之所以产生问题,是因为工程单位没有严格按照规程去操作。以上是细则的看法,那么问题来了,振动成型方法很多省份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甚至都出台了相应的技术规范。振动成型技术研究认为,重型击实法与现场材料实际碾压方式不匹配,进而使得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水泥剂量、强度等指标产生偏差,还会把粗集料压碎,振动成型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听谁的呢?8、更劲爆的来了,细则认为,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与收缩开裂没什么必然联系,所以不再限定最大剂量,并将水稳基层最大强度提高到7Mpa。细则基于以下理由:1)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这是保证安全必不可少的。若想强度3-4Mpa,回弹模量达到1400-1700Mpa,自然界中不存在。强度高,回弹模量才会高。为了适应重载交通,提高强度是必然的。2)对于横向裂缝是否一定是基层引起,也是值得商榷。对于450px厚的沥青面层,根据英国、澳大利亚的研究,这么厚的沥青面层几乎不产生反射裂缝。2007年-2010年,根据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所谓反射裂缝的比例仅占横向裂缝的20-30%,其余大部分为温度裂缝和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3)对于面层铺筑以前的裂缝,只要基层承载能力满足要求,沥青面层设计完善,不必过度关注;对于面层铺筑后的裂缝,只要有足够厚的沥青面层保护,无机结合料的温缩和干缩问题不再突出。所以,没有必要担心提高强度后,对沥青层产生反射裂缝。4)大量实践证明,基层强度低,不利于改善沥青面层与基层的结合,不利于基层整体性的形成,更容易导致路面非正常损坏。5)提高强度,要先从优化矿料级配入手,其次才是增加结合料剂量,并且要改善施工工艺,加强养生。然而,沈金安教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编制者)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分析与防治对策》里明确指出,半刚性基层水泥剂量大,设计强度高,出现严重开裂,问题比较普遍;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7d强度通常适宜3-4Mpa;施工阶段基层产生的裂缝,再铺筑沥青面层,无论如何防治,这种裂缝都会反射到路面上来;如果无机结合料基层强度达到5Mpa以上,应该明确它是贫砼,按照水泥砼的要求去做,比如分块、设缝或者将其下放,
本文标题:2015新旧基层施工规范(细则)对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5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