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海洋生态学复习海洋生态学名词解释1、(现代)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生态系统(ecologicalsystem,ecosystem):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机制的自然整体。3、食物链(foodchain):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4、食物网(food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之为食物网5、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cycle):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6、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7、环境(environment):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8、生境(habitat):小环境是范围小的区域性环境,是某些特定生物钟群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这类小环境也称为生境。9、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0、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s):在所有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Lawof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12、耐受限度(limitsoftolerance):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小量和最大量,它们之间的幅度称为耐受限度(limitsoftolerance)1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LawofTolerance):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是所谓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LawofTolerance)14、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耐受限度表示某种生物对于环境改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15、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dielverticalmigration)现象:光照条件是引起垂直分布的一项重要生态因子。总的规律:白天,每一个种集中靠近一特定水层,临近黄昏时,它们开始上升并持续整个黄昏时间,到达表面后,在完全黑暗的夜间,种群趋于分散。临近天亮时再集中于表层,然后迅速下降,直到原先白天栖息的水层。16、盐度(salinity):溶解于1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数)17、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或“Marcet”原则):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离子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此即所谓“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或称“Marcet”原则1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19、阿利氏规律(Allee’slaw):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20、动态生命表(dynamiclifetable)或称股群生命表(cohortlifetable)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或死亡)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又称为特定年龄生命表。21、静态生命表(staticlifetable)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的,所以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22、内禀增长率(intrinsicrateofincrease),即种群的最大增长率(maximumrateofincrease):当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食物、空间不受限制,理化环境处于最佳状态,没有天敌出现,等等)种群的瞬时增长率23、环境负载能力(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设想有一个环境资源可能容纳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负载能力,通常用K表示。24、逻辑斯谛方程描述这样一种机制,当种群密度上升时,种群能实现的有效增长率逐渐降低。在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机制,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的密度制约作用。逻辑斯谛方程微分形式:25、r-对策者(r-strategist),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因为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容纳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然尽可能利用资源,增加繁殖,充分发挥内禀增长率(r)。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K-对策者(K-strategist),其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容纳量K值上下。因为其生境是长期稳定的,环境容纳量也相当稳定,种群超过K值反而会由于资源的破坏而导致K值变小,从而对后代不利。在这种稳定的生境里,种间竞争很剧烈。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扩散能力较差,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26、生态灭绝(ecologicalextinct):一般认为,一个种群的数量减少到对群落其他种群的影响微不足道时,则这个种群就可能处在生态灭绝的状态。27、最小生存种群(minimumviablepopulation,MVP):种群为免遭灭绝所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量。28、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一定时间内就有相互作用的局域种群的集合,即由局域种群通之间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扩散而相互联系的区域种群。29、生物群落(bioticcommunity或biocoenosis):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30、边缘效应(edgeeffect):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称为边缘效应31、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competition):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种资源(如空间、食物、营养物质等)的争夺。32、高斯假说(Gause’shypothesis)或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ofcompetitiveexclusion):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或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33、生态位(niche)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即所谓空间生态位),而且也要说明它吃、被什么动物所吃(营养生态位)以及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他特征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34、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niche):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空间,即没有竞争种的生态位。35、实际生态位(realizedniche):实际占有的生态空间36、共生现象(symbiosis):不同种类间对双方无害,更多的是对双方或其中一方有利,这种两个不同生物种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的总称37、群落的生态演替(ecologicalsuccession):一定时间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38、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的过程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以H2O、CO2(包括氮、磷等营养盐类)为原料,把无机碳还原成植物体有机碳(以及合成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过程39、总初级生产力(grossprimaryproduction)是指光合作用中生产的有机碳总量。40、净初级生产力(netprimaryproduction)是指总初级生产力扣除生产者呼吸消耗后其余的产量。41、现存量(standingcrop)或生物量(biomass)是指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有机体的量(B),表示在某一段时间内形成的产量(P)扣除该段时间内全部死亡(E)后的数值。B2=B1+P—E=B1+ΔB42、周转率(turnoverrate)是指特定时间段内新增加的生物量与这段时间平均生物量的比率(P/B)。43、补偿深度(compensationdepth):由于海洋中光照强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可以预料,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h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没有净生产量(P=R),我们称此深度为补偿深度。44、临界深度(criticaldepth):设定在补偿深度下方的某一深度,其上方直至海面整个水体的总光合作用产量与浮游植物的呼吸消耗相等时的深度。45、海洋锋(oceanfront)是指受风系、不同流系的交汇、海面附近的热量和物质交换以及特定的海底地形等因素影响产生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锋面带最重要的特点是温度、盐度和密度等物理水文要素有明显的水平梯度,其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都比邻近海区高。46、过剩摄食(superfluousfeeding):当浮游植物密度高的时候,大量的植物细胞被迅速吞食,常常超过动物本身的需要,有一部分被吞食的植物细胞实际上并未很好被消化就从肠管中排出,此即所谓“过剩摄食”。47、再生生产力(regeneratedproduction):由再生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48、新生产力(newproduction):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49、“f比”(“f-ratio”):新生生产力Pn与总生产力PG的比率f=Pn/PG×100%50、微型生物食物环(微食物环,microbialloop):溶解有机物(DOM)通过细菌二次生产后形成的异养浮游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摄食关系51、简化食物网:将营养地位相同的不同物种(包括同一物种的某一相应的发育阶段)归并在一起,称为“营养层次”(trophiclevel)。“营养层次”来描绘食物网结构就是简化食物网52、上行控制(bottom-upcontrol)是指较低营养层次(如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如植食性浮游动物和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控制作用,即所谓资源控制。53、下行控制(top-downcontrol)是指较高营养层次(捕食者)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低营养层次(被捕食者)的控制作用,即所谓捕食者控制。54、粒径谱(particle-sizespectra):如果把海洋中的生物,从微生物和单细胞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直至鱼类和哺乳类,都视为“颗粒”,并以统一的相应球型直径(equivalentsphericaldiameter,ESD)表示其大小,那么某一特定生态系统各粒度级上的生物量分布将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顺营养层次向上总生物量略有下降。55、生物量谱(biomasssizespectra)代替粒径谱能更准确反映不同粒级成员能量的关系。横坐标为个体生物量,以含能量的对数级数表示;纵坐标为生物量密度,以单位面积下的含能量的对数级数表示,因此生物量谱实际上是生物量能谱。56、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指生态系统各种动植物排出粪团和死亡的残体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最后转变为无机物质,同时其潜能也以热形式逐渐耗散的过程。57、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在分解过程中原先被结合在有机物中的无机营养元素(N、P等)逐渐被释放出来,称为矿化作用58、有机聚集体(theorganicaggregates)或海雪(marinesnow):黏性微细有机颗粒以及微细的粪团通过随机碰撞相互吸引在一起而形成的外形如同雪花的絮状物。也是营养物质快速循环的“活性中心”。59、在碳循环中,将释放CO2的库称为源(source),吸收CO2的库称为汇(
本文标题:海洋生态学-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7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