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012年海南省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
第1页共12页绝密★启用前KS5U2012年海南省高考压轴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欧洲关于中国的最早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一首叙事长诗《阿里玛斯贝亚》中所提到的远东希伯波里安人。这些“希伯波里安人”可能生活在A.商朝B.西周C.东周D.秦朝2.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A.法律至上原则B.人文主义精神C.自由公正意识D.天赋人权思想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传播。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活字印刷术B.造纸术C.火药与火器D.指南针4.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A.重农抑商B.重商抑农C.农商互补D.农商皆本5.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此话的主要含义是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C.认为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顶峰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6.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东西方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都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A.社会思潮变化B.商品经济发展C.传统文化影响D.社会上层倡导7.王夫之是清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这一思想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A.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B.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第2页共12页C.抨击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D.提出了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8.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9.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确立以后,在世界的另一地区也发生了革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这样评价说:“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类型的新国家。”材料中“新的类型的新国家”指A.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实现共和的国家B.摆脱罗马天主教会控制的国家C.将启蒙思想家主张变为现实的国家D.将代议制政体变成现实的国家10.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钱乘旦教授认为:“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这段阐述中凸显了A.革命的风暴到此结束B.资产阶级共和派完全掌握了政权C.各政治派别认同了宪法的价值D.经济发展直接导致政权突变11.《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源于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统治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12.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A.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C.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时间重大历史事件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40年前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850年前后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第3页共12页13.190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国内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革命的客观历史任务还没有解决。”文中“革命的客观历史任务”是A.反帝反封建B.反对外来侵略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推翻沙皇专制统治14.“清军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查铺至第五棚时,惊见该棚正目(班长)金兆龙荷枪实弹,欲夺其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中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以上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广州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武汉战役15.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16.“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这种主张最早可能出现在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7.某论著的目录为:“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国家干预”、“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A.《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B.《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C.《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D.《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18.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某种治史方法是说,“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这种治史方法是A.唯物史观B.文明史观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19.“我是南宁邵佳,真正革命到达路。……走上马路连冲锋,反贼全部都失败。心在革命不在家,谁知龙岩带了花。……总要共产到成功,我辈青年把田分。”诗中描述情形应发生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工农武装割据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20.一位年轻旅行者叙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位年轻旅行者最可能来自A.东德B.英国C.俄罗斯D.朝鲜2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中国诗人写道:“彩霞里伊水似飞舞,白云中洛河似龙腾,看茫茫绿树大海,排排烟筒森林。”这反映了A.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追求工业化的发展目标D.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现实第4页共12页22.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3.美国经济对比表出口贸易(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亿美元)钢产量(亿吨)汽车产量(万辆)水泥(万吨)欧共体885270.31.0920936.411120.3美国426117.01.1931824.46405.6对表中信息分析错误的是A.欧洲各国实行经济联合,发挥整体优势B.美国忙于越南战争,经济发展缓慢C.欧洲各国放弃了依靠美国的外交政策D.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24.有种由技术驱动的唱片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相反,正是音乐的种种特殊品质——一种不受国家边界束缚的文化形式、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流动、社会身份与个体身份最为强烈的情感经验来源——是唱片工业起步时不必按照国家的边界进行组织和管理。(选自詹姆斯·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对这段文字的含义表述最合适的是A.音乐具有超越国界的特质B.唱片工业是音乐全球化的本质C.国家边界在文化交流中不再存在D.全球化中的音乐保持了民族特色25.“古代希腊的经济史研究在这100年的争论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史料的基础扩大了,碑铭、考古与文献等史料,新的理论与方法被综合运用于历史研究之中,不仅工商业的研究继续受到重视,而且农业、土地制度、信用、交通、奴隶制等都得到研究,一些老问题被从新的角度加以解释。”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经济史研究的地位取代政治史B.关于古希腊经济争论无休止C.学者史观逐渐发生明显的变化D.经济史研究方法和领域拓宽第5页共12页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第28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29题~第3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材料二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材料三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刘宗绪《世界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4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5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27.(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结果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就是说,一个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暂时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材料二“法国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是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的政体理论,是他们一刀两断的气魄,而不是修修补补的艺术。”——(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法国革命演讲录》第6页共12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宪政进程中存在哪些争执?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其理论原则是什么?(7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法两国宪政进程有何不同特点?两国民主政治的共同本质是什么?(4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本文标题:2012年海南省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9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