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3考研政治“六韬三略”之六大密押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芦欣老师韬略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热点一3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从那以后,这句话就成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今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的中心思想,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学习理解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同志开辟的这条正确道路走下去,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明确的理论认识,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摘自《历史的基本结论和新道路的最高范畴——对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一点认识》《光明日报》2012年10月09日考点直击一、经济建设(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1)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①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早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④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⑤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和综合运输体系。(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1.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而我国目前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四)统筹区域发展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用少量的资源消耗,获得大的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要求(1)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3)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4.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1)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2)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热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创造,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发展也非一帆风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针对“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邓小平郑重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到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衰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提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探索。摘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求是》,2011年第20期考点直击二、政治建设(一)国体与政体1.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第一,性质相同;第二,作用、职能相同;第三,历史使命相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比较广泛;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更加全面,突出了民主与专政的统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这种制度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领导——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2)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3)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社会阶层,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①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②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③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国家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入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理论热点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阐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文化改革发展“该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这既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也展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摘自《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华网2012年9月21日电考点直击三、文化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本文标题:2013考研政治“六韬三略”之六大密押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芦欣老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3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