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新课标版必修2课件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互动探究课前自主预习教材精巧点拨形成知识体系要点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图文解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于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显示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有机整体。图片《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首批解放牌汽车》展现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成果。[历史纵横]介绍了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思维点拨]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提示(1)分布特点:主要建设项目集中在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东北地区。(2)原因: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便于接受援助;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二、探索与失误背景1956年,基本建立探索中共八大内容主要矛盾(1)人民对于建立的要求,同的现实之间的矛盾(2)人民对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先进工业国落后的农业国经济文化经济文化内容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国变为先进的国探索中共八大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失误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工业社会主义道路多快好省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大办大跃进评价(1)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面貌的愿望(2)忽视了内容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分配失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评价(1)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和超越了(2)导致1959~1961年的工业农业经济落后客观经济规律统一核算客观规律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困难内容、、、调整内容八字方针结果(1)从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2)到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1965[图文解读]图片《全国各地竞相以虚假的纪录夸耀粮食产量》《夸张的宣传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浮夸风”盛行的状况。[学思之窗]描述的是在“以钢为纲”指导下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这些都反映了“大跃进”时期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迫切要求建成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但农业上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工业上大炼钢铁,虽然完成了炼钢指标,但质量不合要求成为废钢,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还影响了农业生产,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历史纵横]介绍了本时期工业建设取得成就的一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的特点。其中大庆油田取“十年大庆”之意。[思维点拨]2.“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什么重要原则?据此你认为我们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提示(1)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2)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尤其要依据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三、国民经济的劫难原因1966年,“”爆发,并由领域、领域扩展到领域表现(1)许多有效的政策、制度被废除(2)两年里工农业总产值损失超过元周恩来到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调整邓小平提出思想,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文化大革命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一千亿1973全面整顿[图文解读]图示《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直观反映了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对工业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分别比“文革”发生时的1966年减少500多亿元和近200亿元。[思维点拨]3.“文革”的实质是什么?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又是什么?提示(1)“文革”的实质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是中共历史上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左”倾错误。(2)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本课小结课堂互动探究探究重点难点知能优化提升疑难探究一、一五计划中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以及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1)工业化是一五计划的主体,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两者共同构成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称为“一体两翼”。(2)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3)三大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2)因为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起点非常低,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典例剖析]例1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史实与当时时代特征不符的是()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B.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进行C.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D.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剖析]A“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新建的重工业项目,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厂等均集中在东北√B“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一化三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变革√C1952年底,我国农村已完成土地改革,成为“一五”计划实施的前提×D“一五”计划期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答案]C[题组冲关]1.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含义是()A.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B.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解析1953年对资本主义实行公私合营的方式,即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答案B2.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看到这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各抒己见。下列推论最正确的是()A.甲:不对,“一五”计划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确立B.乙:对的,三大改造后人民实现当家作主C.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D.丁: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解析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故A、C两项错误,D项正确。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答案D二、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存在哪些失误?原因是什么?有何教训?1.1956~1976年间党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二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大跃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超越了生产力实际,无端变更生产关系;到“文革”期间更是以阶级斗争冲击经济建设。2.原因(1)客观原因:人们对错综复杂的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2)主观原因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出现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②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监督机制。③毛泽东的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④没有正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人们在心理上认为越“左”越革命,从而造成了“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人的失误都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3.教训(1)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5)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6)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之,就会造成失误甚至遭受挫折。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典例剖析]例2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美好愿望②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③既尊重客观实际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④“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里的反映A.①③B.①②③C.①④D.①③④[剖析]①材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材料没有体现调整生产关系(即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③口号的内容只是一种天真的设想,并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④材料说明了广大群众一种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想√[答案]C[题组冲关]3.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这是中国民间一首典型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文革”时期B.这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的丰硕成果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浮夸风的真实写照解析关键信息是:“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由此可知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故选D项。答案D4.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错误的探索,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D项正确。答案D真题赏析1.(2014·海南单科)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赏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1950年以后,我国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越来越多,从1953年开始,计划经济在全国实行,主要是因为1953年我国开始了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的“一五”计划,需要调动大量的物资以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选择D项。新中国是无产阶级政权,其经济基础是公有制经济,排除A项;B项不正确,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是在1954年,排除C项。答案D2.(2014·课标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赏析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实行该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计划供应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此时国家并未出现“灾害”,排除C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排除D项。答案
本文标题: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新课标版必修2课件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4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