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4-2015年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
1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1.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A.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B.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C.战国铁农具D.汉代耕作石画像2.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右图文物反映了当时A.农业初兴B.聚族而居C.采集狩猎D.贫富分化3.2014年4月5日举行的轩辕黄帝公祭典礼,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始祖黄帝的崇敬与感恩之情。下列人物中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A.尧B.舜C.禹D.炎帝4.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A.舜传位于禹B.禹传子,家天下C.秦始皇统一六国D.汉武帝大一统5.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A.黄帝B.禹C.纣D.汤6.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A.夏朝B.西周C.商朝D.春秋7.聊城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A.齐、楚、秦、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C.晋、楚、齐、韩、赵、燕、魏D.吴、魏、燕、赵、楚、秦、韩28.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9.某同学在听课笔记中有如右图记录,这段文字反映的史实是A.秦孝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号B.秦孝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C.商鞅宣布承认土地私有D.商鞅最早提出使用牛耕10.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秦孝公重用商鞅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11.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书面语”是指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楷书1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青铜立人像D.大盂鼎13.思想活跃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化的表现之一,在诸子百家中,其思想体系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是A.墨家B.儒家C.道家D.兵家14.通过右图信息判断,此人物是A.老子B.孟子C.孔子D.孙武15.《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统一车辆形制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6.“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17.右图中“马”字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规范文字,它的字体是A.大篆B.小篆C.隶书D.行书18.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A.加强监察制度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派张骞出使西域D.统一文字19.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的时间和标志是3A.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B.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C.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D.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20.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2014年的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应处于此“经济带”的是()A.陕西西安B.河西走廊C.新疆地区D.黑龙江省21.德国人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A.交通非常发达B.各种文明相互交流C.商品贸易极其繁荣D.名胜古迹众多22.图1中的“纪念园”位于湖南省耒阳市蔡子池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该纪念园的主题是A.纪念蔡伦改进造纸术B.纪念蔡伦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C.纪念造纸术发明过程D.纪念蔡伦被东汉政府封为“蔡侯”23.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诸侯同列,批评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过失。这反映了A.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B.《史记》的艺术性相当高C.《史记》的体裁多样D.司马迁史德高尚24.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A.张旭B.王羲之C.柳公权D.颜真卿25.右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它的作者是A.郦道元B.顾恺之C.李时珍D.祖冲之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6.公元前1046年,商周战争中武王伐纣的决战战役是________;公元前260年,秦国大败赵国著名的战役是_________。27.公元前__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__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28.秦朝在中央设立,负责监察百官;西汉在中央设立,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29.________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世尊称为“医圣”;________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被人们誉为“神医”。30.石窟艺术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当时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4________、河南洛阳的________等。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下图)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材料二(见下图)上图为在新疆发现的东汉墓中出土的丝袜。据考证该墓主人是当地人,丝袜是经“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运来的。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2分)(2)你认为材料二可以印证哪些历史现象?(2分)(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传说和文物。指出其中哪一种提供的历史信息最为可靠?(2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图一:西周形势图图二:秦朝疆域图图三:西汉前期形势图请回答:(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西周、秦朝为管理广大疆域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2分)5(2)图三中的地方行政制度造成了什么问题?(1分)统治者采用了什么方式解决的?(1分)这种方式巧妙在哪里?(2分)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结束了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毛泽东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请回答:(1)材料一是对哪个历史人物的评价?(1分)他是通过哪个战役基本上统一北方的?(1分)他能够取得该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是对哪个历史人物的评价?(1分)他促成了孙权和刘备的联合,通过取得哪个战役的胜利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1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34..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我国氏族聚落时期农耕文化的两个代表是什么?(2分)(2)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农具和耕作技术上出现的主要进步各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这些进步有何作用?(1分)(3)水利是历史农业发展的命脉,战国时期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什么?(1分)(4)适应生产的发展,东汉时期出现了关于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计算的书籍,它是《________》;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________》。(2分)(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而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3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6(1)秦朝为抵御匈奴修建了什么工程?(1分)(2)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1分)张骞出使西域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3)穿越时空隧道,你来到了北魏时期,亲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后情况,请简要说出他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积极意义。(7分)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A2.A3.D4.B5.C6.B7.A8.C9.C10.B11.A12.A13.B14.C15.D16.B17.B18.B19.C20.D21.B22.A23.D24.B25.A7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6.牧野之战长平之战27.47522128.御史大夫司隶校尉29.张仲景华佗30.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1.(1)建造房屋,发明舟车、衣裳、养蚕缫丝、兵器、发明文字、历法。(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2分)(2)西域各国与汉朝交往密切,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意思答对即可得2分)(3)文物。(2分)32.(1)分封制;(1分)郡县制(1分)(2)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的统治;(1分)颁布“推恩令”;(1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以把王国封地分给子弟,这样,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答对意思即可得2分)33.(1)曹操;(1分)官渡之战;(1分)“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答出两条即可得2分)(2)诸葛亮;(1分)赤壁之战(1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34.(1)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2分)(2)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分)(3)都江堰(1分);(4)九章算术;齐民要术(2分)(5)南方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经验;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3分)35.(1)万里长城(1分)(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1分)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丝绸之路。(2分)(3)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分)内容:迁都洛阳。(1分)汉化政策:他要求鲜卑人穿汉服,学汉语,用汉姓,与汉人通婚等;(答出两条即可得2分)积极意义: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或者是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答卷题号非选择题总分8二三四得分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6.____________________27.____________________28.____________________29.____________________30.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1.(1)(2分)(2)(2分)(3)(2分)32.(1)(2分)(2)(4分)33.(1)(4分)(2)(2分)(3)(2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34.(1)(2分)(2)(3分)9(3)(1分)(4)(2分)(5)(3分)35.(1)(1分)(2)(3分)(3)(7分)
本文标题:2014-2015年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4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