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14-2015教育热点事件
2014年中国教育热点新闻1.“凑合”的代价,山东蓬莱幼儿园校车事故事件回顾:2014年11月19日,山东蓬莱市潮水镇四村机场连接线附近,一辆涉嫌超载的运沙货车与一辆接送幼儿园孩子的面包车相撞。事故造成包括11名幼儿在内的12人死亡,3名幼儿受伤。面包车为当地潮水四村幼儿园所雇用,不具备校车资格,核载8人,事发时载有15人,非法从事接送幼儿活动已近3年。事后,烟台蓬莱市公安机关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对肇事货车驾驶人、货车司机所在的建材公司法人代表、幼儿园园长、面包车车主4人刑事拘留。12条鲜活生命的瞬间陨落,让人们在痛惜之余,深省的不只是校车安全问题本身。2012年出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虽然早已为校车行驶画出了一条清晰可辨的“安全线”,但是,本应载着孩子们开开心心上学与放学的校车却屡屡酿成惨剧。在2014年11月19日至12月4日间的半个月里,山东省就接连发生了四起“校车”事故,导致16人死亡,其中学生14名,受伤25人。校车惨剧屡屡发生的最重要原因,是相关责任主体习以为常的“凑合”思维——私立学校和办学经费短缺的落后地区学校,为了缩减办学成本,对于“带病”上路或“超期服役”的故障校车视而不见,抑或是让本已“病痛缠身”的校车“凑合”使用。2.烫出来的“痛”,大四女生缺课被批后开水泼教授事件回顾:2014年11月11日上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蒋集跃给该校大四学生上课,一共有四节课。第一节课后,蒋集跃开始点名,王姓女生缺席,直到第二节课才进教室。据多方信息源证实,王姓女生向蒋集跃解释其迟到是“在教学楼复习考研,忘了有这节课”,蒋集跃以开玩笑的口气说“像她这样是考不上研究生的”。第二节课后,该女生主动拿了蒋集跃的杯子去接热水。蒋集跃以为这个女孩气量大,还说了句谢谢。但出乎意料的是,该女生将热水泼向蒋集跃。蒋集跃试图闪躲,但仍有半边脸被烫伤。过去,对于校园悲剧,社会关注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暴力冲突,不论是马加爵,还是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此次学生开水泼教师事件,不仅惊醒了从教20余年的蒋集跃教授,更让社会尤其是教育界从这位学生出手不凡的一“烫”中悟出了一种“痛”: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否真正重视了学生的正常人格的养成教育。学生开水泼教师,既不能一泼了事,也不能简单地把当事学生“扫地出门”或者“红牌罚下”。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反思的是,那些过去被我们很多人认为老生常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否真的虚无缥缈、与己无关。3.逾越红线的“社交”,川美教授餐厅强吻女生事件回顾:因2014年10月10晚在餐厅亲吻两名年轻女大学生,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小箭被网友戏称为“叫兽”。在舆论的喧哗声中,王小箭最初回应称,两位女生是与他“非常熟的学生”,自己“和学生也一直像哥儿们一样”,“这是正常的社交”,这只是一个“泛师德问题”。当事人的此番回应,不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引发网友更大规模的围观。事发两日后,四川美术学院回应,经调查发现网友举报内容属实,学校决定禁止王小箭参加该校任何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降低其退休待遇,支持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日,王小箭发了致歉信,向当事人及学校道歉,承认自己酒后行为失当。青葱女大学生之所以成了一些风流“叫兽”的“后花园”,根源或是高校导师在权力、学术、地位上与学生存有天然的不平等。不论是这起“强吻事件”,还是前不久爆出的厦门大学某博导被举报“诱奸”女生事件,当事人似乎都给出了同样一条因果逻辑链:事因学生“自愿”、师生“正常社交”。这反映出当事人、社会对于师生关系认识的混乱。在网友翻出的王小箭原创微博上,这样写着:“有两个绝对不能缺德的行业,一个是医,别人把命交给了你;另一个是教育,别人把未来交给了你。”这,或许是一个带有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故事。在资讯滚滚、文字滔滔的互联网消费主义时代,“撞到枪口”的王小箭们将无处遁形。毕竟,你在“绝对不能缺德的行业”里,逾越了本不该越过的“红线”。毕竟,学生们把未来交给了你。4.套取科研资金的“大盗”,7名教授套现2500万元事件回顾:2014年10月10日,一条消息甫出,举国震惊。这一天,科技部向外通报了审计署2012年审计发现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共依法依纪查处8人,其中2人被依法判刑,4人被依法批捕,1人被行政处分。最让人汗颜的是,此番“失守”的7名教授,不仅均为国家重大科研专项课题的承担者,而且还不乏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大腕”,甚至还有“学术伉俪”双双被捕。除了痛斥“失守者”的贪念,我们真正要追问的恐怕是,什么原因让科研人员甚至连院士李宁都成了套取科研资金的“大盗”?是该死的贪念,还是存有漏洞的现行科研资金发放管理制度让人惦记着呢?“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约四成,这意味着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中国科协的这项调查,或许更耐人寻味。我们的科研项目从立项、经费管理到项目评价,如若还不规范,制度漏洞所造成的诱惑始终还会按着一些学者家的门铃不放,下一个“陨落”的,恐怕就不只是李宁了。5.别在我受伤的时候说爱我,8岁男孩因犯错而被罚跪事件回顾: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两板桥九义校三年级一个8岁小男孩,就是这样一个被教师野蛮的爱“特殊关照”过的学生。2014年9月23日,网友@路边社四川分社爆出了“8岁男孩因犯错被逼向全班下跪”的一张男孩面朝同学跪在讲台旁的照片,成了整个9月舆论“口诛笔伐”的一个热点教育事件。舆论普遍认为,这位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逾越了教育底线,缺乏宽容孩子犯错的雅量。实际上,我们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在孩童时期没有因调皮捣蛋、怕做作业而犯过各种各样的小错误。但是,对于那些曾罚我们跪过的个别教师,纵使时光过去十几二十年,那段难堪的记忆,似乎永远都深藏于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这,或许就是一种隐性的心理伤害。6.“天衣无缝”的骗局,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事件回顾:2014年6月17日中午,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了河南有人组织高考替考的事件。报道说,河南高考有人组织替考,称监考被买通。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监考各个环节获得通融,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从河南替考案不难发现,从考生相片、指纹信息采集、准考证制作到监考环节,从教师、学校到有关招生考试部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条龙”式的舞弊产业链。在这条被权钱打造的所谓的“天衣无缝”链条上,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替考者们其实是最大的一颗“棋子”。他们在最小的利益诱惑下,葬送了个人前途、诚信与尊严。他们是这场利益骗局的最大“殉葬者”。在社会诚信、法律尊严让渡于蝇头小利的那一瞬间的选择上,就已经注定了这样的结局。这条因利益而形成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链条背后,究竟是考试招生制度执行环节的缺陷,还是相关法律的缺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李鬼扮李逵,守护的不过只是个人利益,践踏的却是民众对教育公平、法治以及公权的信任。这出李鬼替李逵的荒诞剧的“制片人”、涉事者,虽然丝毫不含糊地均被禁考、开除或法办,但是,未雨绸缪的更细致更具体的制度安排,显然要比亡羊补牢的成本低得多。2015年中国教育热点新闻1、2000万留守儿童问题再引关注事件回顾:2015年6月9日,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发生了举世震惊的4名留守儿童自杀身亡事件。近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被称为“流动儿童”的进城务工农民工的随迁子女,以及他们留在农村家中的孩子——“留守儿童”。后者相对前者“能见度”更低,近一两年才引起广泛关注。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国17岁以下流动儿童为3581万,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这两个群体总数约一亿人。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流动儿童1277.17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共2126.75万人,合计为3403.9万人。民间组织发布的相关调查显示,按照留守儿童的总数测算,全国约有1793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约有921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毕节事件之后,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对此及其呈相互转化关系的流动儿童问题也引起广泛讨论。毕节留守儿童的悲剧,意义远远超过了自然灾害和一般的突发事件,也远远超过了毕节市和贵州省;它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令人不安的悲催缩影,是整体性社会治理失灵的一个爆点。它揭示的,是我国儿童权益保护的缺位,是乡村教育、乡村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失败;需要通过调查、研讨、政策倡导、实际干预等多样化的社会参与,持续地关注留守流动儿童群体并探讨其解决之道。2、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事件回顾: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全面部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完善机制、城乡一体;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创新管理、推进改革;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是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二是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三是巩固完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四是巩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首次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相关教育经费可携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钱随人走”预计将惠及1300多万农民工随迁子女,是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此外,3000万以上寄宿制学生、1200万左右民办学校就读学生、500万左右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特殊教育学生也将受益。3、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启动事件回顾: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计划》明确抓好8方面举措:一是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二是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四是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五是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六是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七是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八是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近年来引发关注,师资建设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教师老化、难以更新补充,许多村小、教学点处于教育质量低下、难以为继的困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备受期待,能否实现“底部攻坚”还有待实践验证。4、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推进事件回顾:9月,甘肃省公布《关于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全免学费政策;河南省也从今年秋季学期正式对全省各类中职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学生全部免除学费。此外,海南省等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从2015年起对公办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全面实施免学费政策。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规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尽管关于中职教育的办学效益与免费政策的效果,近年一直存在着质疑和争议,其免费范围与力度仍在不断扩大,今年部分省市进一步推出全面免除学费新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加大财政投入是为达到该政策目标的基本保障;但也亟需提高中职办学质量,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加强监管评价,解决当前职业学校布局混乱、办学质量低下、校企合作薄弱等诸多问题。5、校园暴力事件频发青少年违法治理遇难题事件回顾:2015年,校园恶性暴力事件,尤其是女生暴力事件频频曝光。3月,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洛杉矶遭同伴绑架被围殴事件震惊华人圈;5月,江西景德镇
本文标题:2014-2015教育热点事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4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