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2浙江生物高考试卷分析
第1页共10页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生物[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zzstep.com]试卷分析1.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中通过主动转运进入该细胞的是A.CO2B.O2C.K+D.Na+【解析】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K+如果进入细胞,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是主动运输。Na+如果进入细胞,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是协助扩散。【答案】C【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注意物质运输的方向和方式的关系即可,难度较小。2.下列关于高等哺乳动物受精与胚胎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A.绝大多数精卵细胞的识别具有物种特异性B.卵裂球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C.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来源:中教网]D.原肠胚发育分化形成内外两个胚层【解析】】同种动物精子、卵细胞膜表面存在的特异性受体蛋白,决定了只有同种动物精卵才能结合;胚胎发育的卵裂期,卵裂球的总体积基本不变,因此细胞的体积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囊胚的滋养层细胞不具有发育全能性,只能发育成胎盘和胎膜,内细胞团细胞才具有发育全能性。多数哺乳动物,原肠胚发育分化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内外胚层先形成,中胚层后形成。【答案】A【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高等动物的受精和胚胎发育,平时练习,要掌握和理解其过程,难度适中。3.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第2页共10页D.生产上可喷施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来源:z,zs,tep.com]【解析】1.一识标坐标曲线,实际上是“横坐标”对“纵坐标”的影响结果,“标”不同,曲线的含义就不同,形状也不相同。所以,认真识别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之间的联系,是解题的前提。2.二明点曲线是满足一定条件的点的集合,在这些点中,有些点特殊,如: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曲线与纵横坐标以及其他曲线的交叉点等,往往隐含着某些限制条件或某些特殊的生物学含义,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题的基础3.三析线正确分析曲线形状,如:何时开始上升、何时趋向平缓、何时出现转折、其原因分别是什么等等,这是解题的关键。分析题图可知,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乙烯浓度不断增加,成熟叶片脱落率先增加后减少,因此A、B两项错误。生长素浓度较低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乙烯浓度和叶片脱落率均增加,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高浓度生长素可降低叶片脱落率,因此生产上可喷施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D项正确。【答案】D【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以及识图能力,在识图中,注意几个坐标轴之间的关系,并且要与相关知识紧密联系起来,难度适中。[来源:中+教+网z+z+s+tep]4.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来源:中。教。网z。z。s。tep]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解析】骨骼肌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是由许多胚胎细胞经细胞融合而成的,因此每一个骨骼肌细胞靠近细胞膜处有许多细胞核,A项错误。突触后膜有褶皱,表面积要比突触前膜第3页共10页的表面积大,C项错误。一个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只能形成一个小电位,这种电位并不能传播,随着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的增加,开放的通道增多,电位逐渐加大。当突触后膜上的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才会产生动作电位,D项错误。【答案】B【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本部分内容常考神经系统的结构,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难度适中。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得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来源:中_国教_育出_版网]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来源:z#zs#tep.com]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解析】捕食关系判断1根据一般情况下的数量关系看起点。起点高,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2根据升降顺序,先升先降者为被捕食者,后升后降者为捕食者。3根据峰谷时间,先出现波峰的是捕食者,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旅鼠和植物、旅鼠的天敌与旅鼠均为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A正确;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空间、第4页共10页资源)及种间关系(天敌)等的影响,C正确;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植物数量多了,旅鼠增多,植物被破坏数量减少,旅鼠多了,天敌增多,旅鼠反而减少。负反馈可以维持稳态,正反馈更加偏离稳态,D错误。【答案】D[【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种间关系,联系生态系统的层次,近几年高考已经将生态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出题,难度适中。6.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B.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矮牵牛的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BC.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D.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转入玫瑰细胞【解析】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逆转录得到DNA,然后扩增,可获得大量的基因B,A正确;从基因文库中筛选某一克隆的常用办法是分子杂交。首先把属于一个文库的细菌或噬菌体以较低密度接种在培养皿上以取得相当分散的菌落或噬菌斑,然后用硝酸纤维滤膜吸印,使培养皿和滤膜的相对应的位置上具有相同的克隆。同时另行制备供分子杂交用的探针。为了筛选真核生物的某种基因,常从它的转录产物mRNA经反向转录(见中心法则)合成相应的互补DNA(cDNA),再加入用32P标记的核苷三磷酸,用DNA多聚酶切口移位方法制成有同位素标记的探针。把探针DNA和硝酸纤维滤膜上的菌落或噬菌体分别进行变性处理,然后进行分子杂交。再将X光底片覆盖在经过处理的滤膜上以进行放射自显影。在培养皿上找出和X光底片上的黑点相对应的菌落或噬菌斑。这些菌落或噬菌体中便包含着所需要的基因,经过扩增便能得到大量的细菌或噬菌体,从中可以分离出所需基因的DNA片段。所以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只要根据目的基因的相关信息和基因文库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即可,不需要用限制酶进行切割,B错误;目的基因与质粒的连接需要用DNA连接酶,而不是DNA聚合酶,C错误;目的基因需要和运载体连接后形成重组质粒再导入,而且应该用农杆菌进行感染,而不是大肠杆菌,D错误。【答案】A[来源:中_国教_育出_版网]【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在这部分,工具酶的选择和操作过程是常考内容,难度适中。30.(14分)某植物在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条件下,气孔开度(即气孔开放程第5页共10页度)与光合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1)停止供水后,光合速率下降。这是由于水是光合作用(或光反应)的原料,又是光合产物在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2)在温度、光照相同的条件下,图中A点与B点相比,c光饱和点低的是B点,其主要原因是缺水,气孔开度降低,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3)停止供水一段时间后,叶片发黄,原因是缺水,叶绿素合成受阻,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而呈现黄色。此时类囊体结构破坏,提供给碳反应的ATP和[H]减少。(4)生产实验中,可适时喷洒植物激素中的脱落酸[来源:zzstep.com],起到调节气孔开度的作用。【解析】(1)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又是良好溶剂,是细胞内及细胞间物质运输的介质;(2)光饱和点是研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影响时,植物达到最大光和作用速率对应的光照强度,由图可知,B点时叶片缺水,气孔开度值小,叶片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少,最大光和作用速率降低,光饱和点低;(3)水分越多,细胞的代谢越旺盛,停止供水,导致叶片细胞内水分减少,代谢减慢,叶绿素合成速率变慢,叶绿素老化被分解(叶绿素经常会受到光和氧气作用,被光解为一系列小分子物质而褪色。),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对增加,因此呈现黄色,此时类囊体结构破坏,光反应无法发生,ATP和[H]减少;(4)脱落酸:一种抑制生长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叶子脱落而得名。除促使叶子脱落外尚有其他作用,如使芽进入休眠状态、促使马铃薯形成块茎等。对细胞的延长也有抑制作用。在缺水条件下,植物叶子中ABA的含量增多,引起气孔关闭。这是由于ABA促使保卫细胞的K+外渗,细胞失水使气孔关闭。第6页共10页用ABA水溶液喷施植物叶子,可使气孔关闭,降低蒸腾速率。因此,ABA可作为抗蒸腾剂。在缺水情况下,脱落酸可以使植物气孔关闭,使植物保持休眠状态,这样有利于植物抵抗不利环境。(浙江教材)【答案】(1)光合作用(或光反应)物质运输(2)B缺水,气孔开度降低,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3)缺水,叶绿素合成受阻,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而呈现黄色ATP和[H](4)脱落酸[来源:zzstep.com]【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相关因素,还牵涉到了植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学科内知识的整合,难度适中。31.(12分)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生物制剂W对动物不同细胞的分裂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材料:培养液、正常体细胞、癌细胞、W、胰蛋白酶。(要求与说明:答题时不考虑加入W后的体积变化等误差。提供的细胞均具有分裂能力,只进行原代培养且培养条件适宜)请回答:(1)实验思路:①取培养瓶若干个,分组如下:____①A组:培养液中加入正常体细胞;B组:培养液中加入体细胞,加入W;C组:培养液中加入癌细胞;D组:培养液中加入癌细胞,加入W。__________________。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②各组样品在培养箱中培养一段合适的时间后,各取其中的几个样品,加入胰蛋白酶,摇匀,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分别计数并记录细胞数。③重复②若干次。④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来源:z*zs*tep.com](2)预测实验结果(用坐标系和细胞数变化曲线示意图表示):[来源:中§教§网z§z§s§tep]【解析】对于试验设计,先明确实验原理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最后按照分组、处理、预测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思路。此题目的是验证生物制剂W对不同细胞分裂具有促进作用,生物制剂W即为实验的自变量,通过空白组和用W处理的实验组对照,设置重复,统计相同时间内各组培养液中细胞数目变化,求平均值,绘制坐标图,从而确定生物制剂W对细胞分裂的作用。第7页共10页实验思路:首先分组,A组(设置5个重复)培养正常体细胞,B组培养加入生物制剂W的正常体细胞,C组培养癌细胞,D组培养加入生物制剂W的癌细胞;接着将四组培养液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每隔相同的时间取培养液进行镜检,统计每组培养液中细胞数量并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后绘制坐标图,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镜检统计细胞数目时用胰蛋白酶处理细胞,使细胞分散均匀。实验预测:培养相同时间,B组细胞数目大于A,D组细胞数目大于C组【答案】(1)①A组:培养液中加入正常体细胞;B组:培养液中加入体细胞,加入W;C组:培养液中加入癌细胞;D组:培养液中加入癌细胞,加入W。每组设置5个重复组②胰蛋白酶④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2)【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对于试验设计,先明确实验原理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最后按照分组、处理.预测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思路。难度适中。32.(18分)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
本文标题:2012浙江生物高考试卷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5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