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2014总复习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总复习提纲一、知识题复习提要1、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异同含义:“科学”是运用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技术”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总和。“工程”是用科学和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某种范围的应用单元。区别在于:科学是系统理论知识,能用于指导实践;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直接指导和服务生产的一种知识;而工程则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2、科学解释的模型和要求条件一个用于表述科学说明的术语,意为一个事件通过从一个一般规律和某些初始条件中演绎出而被说明。说明就是把事件纳入一个一般规律,或者说用一般规律来“覆盖”它。这称为说明的演绎-规律模型。这个模型也可应用于覆盖律自身,即这一定律可由从更高阶的覆盖律或规律本身中演绎出而得以说明。这种说明理论是由亨佩尔所详尽阐释的。在一种拓展的意义上,覆盖律模型能利用统计规律,通过表明一个事件是高度或然的以说明它。这一通常是归纳的说明模型被称为归纳一概率模型。“覆盖律模型”一词由德莱在他的《历史中的规律与解释》一书中首先用于指第一种模型。亨佩尔把它的使用拓展到第二种模型。围绕着每一种模型都展开了许多争论。对于演绎-规律模型,有些批评者认为,在某些情形中,提供说明无须规律,而至少有些满足这一模型的表述又缺乏说明力。根据某种解释,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这种模型的形式化方法没有注意到说明中的情境因素。对于第二种,争论关涉统计模型的本性和一个纯统计规律能否用于说明。覆盖律模型也称作“说明的归类模型”。D-N模型:又称为演绎---规律模型,或覆盖律模型。此模型对演绎律则的说明如下:1、说明必须是一个有效地演绎论证;2、说明句必须至少包含演绎中实际需要的一个普遍定律;3、说明句必须是经验上可检验的;4、说明句中的句子必须是真的。满足这样些条件的一种说明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使得人们能够预测被说明句或者类似诸事件的出现,如果人们能够自导初始条件或者边界条件成立的话。第一个条件保证,说明句对于被说明句的相关性。第二个条件排除了自身说明自身的情况。第三个条件可检验性,用意是排除一些非科学的说明,即求助于不能由观察、实验或其他经验数据所确证或否证的说明性因素的那些所谓的说明。根据对于说明的相关性和可检验性的考虑﹐Hempel提出了他的说明理论﹕经典的覆盖律模型(thecoveringlawmodel)。按照Hempel﹐所有说明能够被归结在两种模型之下﹕演绎---规律模型(D-N模型)和归纳---统计模型(I-S模型)。这些模型能够按照下列四个条件来表征﹕1.说明是一个具有正确的(演绎的或归纳的)逻辑形式的论证;2.说明的前提中至少一个必须是(普遍的或统计的)定律;3.这些前提必须是真的;4.说明必须满足最大专门性(maximalspecificity)要求。Hempel认为这些条件满足了我们对于说明提出的要求。按照他的观点﹐通过从某些相关的前提中推导出一个给定的事件﹐这个事件便得到了一个说明。这里﹐在D-N说明的情形中,我们期待被说明项以演绎的确定性出现﹔在I-S说明的情形中﹐我们期待它以高概率或对于实际目的足够高的概率出现。Hempel关于说明的主导观念,即说明作为逻辑论证的思想﹐因此意味着说明项要包含如此充分的信息使得允许我们要么以归纳的,要么以演绎的确定性推出被说明项。3、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放映过程,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它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形态。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在科学认识中各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非逻辑思维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基本类型。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式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直接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有时还伴随着被称为“灵感”的特殊心理体验和心理过程,它是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在19世纪前的一切科学活动中,认为逻辑思维是唯一的科学思维方式,他们认为所有的发明结果都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只有逻辑思维才能推导出科学发现,从而排斥和否认非逻辑思维的作用,认为那只是凭空想象,毫无根据胡思乱想,根本不可能得出什么结果。不可否认,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事情只有运用逻辑推理、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对事物进行去伪存真,发现是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比如粒子的波动性的发现就是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发现的。所以这应该是科技工作者首先具备的科学思维能力。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人们才越来越认识到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并把他们与逻辑思维一起看作科学思维的三种基本类型。而在逻辑思维一统天下的时候,爱因斯坦就认识到非逻辑思维的作用,并且认为它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逻辑思维,在他的瑞士首都伯尔尼的故居中的墙壁上有这样一句话:“一切发现都不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尽管那些结果看起来很接近逻辑规律。”爱因斯坦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比如牛顿就是通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直观的想象的而发现的万有引力的。可见,非逻辑思维也应该是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一种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研究是相通的,尽管各个专业领域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他们的思考方式基本上是类似的,当然建筑设计也不例外。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或者说是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中,大多是强调非逻辑思维而很少有完全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造成了很多人经过四年甚至五年的专业学习后,也没有完全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往往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创作中无从下手,或是不着边际的东拼西凑,或是套取以往的经验模式,或是从某一张画片中选取类似的形体,往往会使后面的设计无法深入,有时甚至发现致命错误而推翻设计方案重新开始。以后还会重复这样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的反复后,才会积累一些经验,但是这始终是一种直觉和形象的设计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建筑的功能会越来越复杂,而且各种技术也飞速的发展,信息量也急速的膨胀,如果仅仅依靠直觉思维是很难将设计作的很好,难免会顾此失彼,漏洞百出,而沦为一个失败的设计。当然如果没有非逻辑思维,而完全依靠逻辑思维来进行建筑设计,也会使设计过于平淡,缺乏新意,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在这里探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设计方法,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结合,即系统的设计方法,使设计过程更加合理和系统,以减少设计过程的反复,树立一种系统的观点,这对于处理一些复杂的设计更为有用。同时也鼓励创造性思维,以利于优秀设计的产生。在现代社会里设计和管理工作已经愈来愈多地借助与计算机技术,故将设计中的要素数量化已成为建筑设计工作者的迫切要求。此外现代凡是可以用数字表明的论据要比凭感觉而不能核查的论证能够获得更大的响应,而且应用数量化的方法更便于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者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讨论和协同工作,从而能更好地、集思广益地进行设计。设计方法是指设计中的系统化的、合理的进行方式。系统的概念来源于人类的长期社会实践,系统是由某些相互联系的部件集合而成,这些部件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组织。系统中部件及其结构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和改变系统的特性。设计本身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它一般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即设计策划、设计决策、建筑设计、设计实施、使用运营和使用后评价。不同的国家有各自具体的不同分法,但是基本上差不多。建筑设计策划一般是指建筑设计前期的分析现状、提出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就是现状是什么样子,而实际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二者之间有相异的地方,即存在问题,而实际应该就是策划的目标,也就是解决现存的问题。所以说建筑策划是一种系统化进行的发展和决策的过程,他作为行为的准备,本身并不实施解决问题,而是用以制定目标,为实施确定方向和目标。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最终决策提供多种可行方案,甚至进行排序。只有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全面的考虑才能为决策提供帮助。因为在这一阶段有很多关系很复杂的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很形象地被表述出来,首先要将其进行高度的抽象,然后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方法,得出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确定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时根据这些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且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缺点,为决策提供依据。在分析现状后提出问题,这也许是一个大的抽象的问题,同时也是目标的提出。接下来就要对问题或目标进行分解,也就是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方案。将一个大的抽象的问题分为几个小的抽象问题(或称为局部课题),还可以进一步将小的抽象问题分解为单个的具体问题。然后再分析的基础上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形成多客观对象统一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综合。其逻辑顺序是综合↔分析↔综合双向的并存和反馈。设计决策是在策划提供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利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确定最终的方案。在这一阶段,很多要素都必须进行量化,进行反复的比较才能确定方案。如果仅仅是凭直觉来确定方案,那决策错误的几率就比较高,不利于优选。确定好了最优方案后,接下来就要实施方案,也就是真正的建筑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更多的是非逻辑思维的思考方式,当然中间也会很大程度上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往往一个好的设计它并不是突然的灵感所带来的,它所谓的灵感是大量的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基础,那灵感也只能是意象。同时灵感产生后方案还需要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的方法。反过来,如果仅仅有大量的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而缺乏非逻辑思维的思考,即没有灵感的出现,那也很难产生优秀的设计方案。就像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新馆等等都是设计师的灵感所致,如果没有非逻辑思维那么建筑很难产生这么重要的作用。设计实施这一阶段以逻辑思维为主,很多事情是按照流程来进行的,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还需要大胆的想法和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使用运营和使用后评价这一个阶段主要是在分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得出结果,目的是把实证的科学精神注入建筑设计之中,同时使设计思维方式更为客观务实,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因为这一阶段所有的结果都需要量化,才能更好的指导以后的设计,否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例如,学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必然会产生问题:现有的教学、生活设施是否能够满足扩大招生的需求。当然这需要经过缜密的调研、系统地分析才能确定是否满足。如果不满足,这就需要提出解决方案,最终确定一个最优方案——需要盖食堂(仅以此为例)。这些都必须过逻辑思维的结果才能产生,也就是设计策划和决策。结下来进行建筑设计,建筑采用什么样的空间形式和造型,什么样的色彩等等,这需要设计者有很好的非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大体构思后,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解决好所产生的问题,并将其在图纸上实现,这一阶段是两种思维交替的过程。最后是进行施工修建,投入使用和使用后评价,为其他类似的设计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在科学研究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忽视了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很难获得科学研究上的突破。作为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这两种思维方式,更应合理的运用。在建筑设计方法上更应如此,才能创造更多优秀的建筑,以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4、技术发明与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原理推演法,实验提升法,模拟法,移植法,回采法,头脑风暴法,智力激励法,仿生法,组合法,形态分析法,逆向发明构思法等等5、生态伦理观及其意义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最大限度的(长远的、普遍的)自我实现”是生态智慧的终极性规范,即“普遍的
本文标题:2014总复习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72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