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2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面子”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指物体的表面,还指某种东西的粉末状。从社会学层面上来说,面子的意思更是层次丰富、内涵庞杂,不仅常常指体面,也指人的尊严或名声。可以说“面子”既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又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它被人们挂在嘴上,既成为很多人努力奋斗的目标,又是评判他人的一个软性指标,还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工具或手段,成为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以至于给了面子,就是尊重了人格;扫了面子,就是侵犯了尊严。概括起来说,面子既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信用或资本。有人说,面子观念早已溶解于中国人的血液,成为影响中国人性格的DNA;也有人说,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观,也是一种略含荒诞成份的伦理情感。但不管怎么样,中国人向来很看重面子、很讲究面子,确实是一个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张脸”,这是每个成年中国人都熟悉不过的一句话。面子对人来说既然如此重要,当然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替它添光加彩,而决不允许对其贬损毁誉。名声口碑是面子,权势地位也是面子,成功是面子,被别人肯定、褒奖也是面子。于阳先生在《江湖中国》中很通俗地讲述了尊严和面子的关系,他说:“潜移默化地沉积在百姓之间的礼俗制度,即所谓风俗化的儒教,是‘面子’文化诞生的制度背景。这一点,正好是‘尊严’演化成‘面子’的逻辑条件。讲面子,就是礼教或礼俗制度的尊严观。尊严价值一旦进入礼教,或进入礼教遗迹的江湖,便是面子。而面子的价值,一旦走出礼教,进入现代话语,便是尊严。”中国一向有庙堂、江湖之分。如果说庙堂主要指的是官府、主流社会、传统文明、精英阶层、白道,那么江湖的概念则要宽泛和复杂一点,它既指由侠士演化而来的各种会党、帮派、山头,也指庙堂之外的所有阶层,甚至包括以各种明里暗里的方式向庙堂的渗透,以及与它发生的盘根错节、千丝万缕的勾连的关系网。可以这样说,社会发展到现在,庙堂与江湖已无明显的分野,两者的边界已经模糊化,白道、黑道、灰道、乃至整个社会,统统予以囊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里的江湖,既指官场,也指商场;既指名利场,也指感情场。其外延包括了所有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在这里,面子已越来越具有交易工具的功能,那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往往就是对面子规矩心领神会、运用自如的人。早几年,葛优在冯小刚的电影《夜宴》中饰演皇帝,有一句台词引发笑场,那句台词是——我泱泱大国,诚信为本。其实,信守契约本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所谓“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随着中国社会的江湖化,劣币驱逐良币、诚信不如使诈耍赖得好处实惠,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老实人吃亏,契约和法律规范也就越来越没有明显的约束力。但是,一个社会没有规矩是无法想像的,只会加速社会的瓦解与灭亡。但是,不遵守法律规章,并不意味着不讲江湖规矩,所谓鸡有鸡道、蛇有蛇路。就像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所说:交易费用决定人们对一种制度的选择。于是便有了人情大于法,面子大于规章制度的“中国特色”。因为有面子的人等同于有本事的人,可以出面摆平、搞定很多事,所以,面子大也就等于有了本钱,有了品牌效益,也就有了与人进行资源交换的资本。(节选自《中国式关系》,有删改)1.下列有关“面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子”的意思层次丰富、内涵庞杂。它既可以指物体的表面,还可以指某种东西的粉末状;既可以指体面,又可以指人的尊严或名声。B.作为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面子既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信用或资本,还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工具或手段。C.面子观念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江湖文化,面子的作用广泛,但与主流社会和精英阶层无关。D.面子是很多人努力奋斗的目标,又是评判他人的一个软性指标,甚至被人当做了人格和尊严。2.下列对“面子”的作用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张脸”,是在强调面子能作为荣誉和尊严,人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替它添光加彩,而决不允许对其贬损毁誉。B.面子已越来越具有交易工具的功能,并且逐渐成为一种规矩。那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往往就是对面子规矩心领神会、运用自如的人。C.人情大于法,面子大于规章制度的“中国特色”,使面子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信用或资本,面子大可以出面摆平、搞定很多事。D.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工具或手段,面子成为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面子的价值,一旦走出礼教,进入现代话语,便是尊严,可见尊严是由面子发展而来的。B.尽管人们对面子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面子作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规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C.信守契约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所谓“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使得面子观念因拥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而难以一时消失。D.随着中国社会的江湖化,契约和法律规范也就越来越没有明显的约束力。这是古老的面子在当代中国依然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珝,字有节,赵犨季弟也。幼而刚毅,器宇深沉。既冠,好书籍。及壮,工骑射,尤精《三略》。及犨为陈州刺史,以珝为亲从都知兵马使。时巢党东出商、邓,与蔡贼2012~2013高三第三次摸底语文试卷装订线姓名考号班级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本试卷共17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会,众至百余万,掘长壕五百道攻陈,陈人大惧。珝与二兄①坚心誓众,激励将校,约以死节。珝以祖先松楸②去郭数里,虑为群盗穿发,乃夜纵心膂之士,迁柩入城。府库旧有巨弩数百枝,机牙皆缺,工人咸谓不可用。珝即创意制度,自调弦筈,置之雉堞间,矢激五百余步,凡中人马,皆洞达胸腋,群贼畏之,不敢逼近。自仲秋至于首夏,军食将竭,士虽不饱,而坚拒.之志不移。会太祖率大军解其围,珝兄弟抆泣感谢。其后朝廷议功,加检校右仆射,遥领处州刺史。犨薨,昶为忠武军节度使,珝迁为行军司马、检校司空。昶薨,珝知忠武军留后。珝公干之才,播于远迩,至于符③籍虚实,财谷耗登,备阅其根本,民之利病,无不洞知。庶事简廉,公私俱济,太祖深加慰荐。寻加特进、检校司徒,充忠武军节度使。陈州土壤卑疏,每岁壁垒摧圮,工役不暇,珝遂营度..力用,俾以甓周砌四墉,自是无霖潦之虞.。光化二年,加检校太保、平章事。明年,检校侍中,进封天水郡公。珝博通前古,以陈州本伏羲所都,南顿乃光武旧地,遂稽考古制,崇饰庙貌,为四民祈福之所。又询邓艾故址,决翟王河以溉稻粱,大实仓廪,民获其利。珝兄弟节制陈、许,继拥旌钺,共二十余年,陈人爱戴,风化大行。天复元年冬,韩建为忠武军节度使,乃征珝知同州匡国军节度留后。时太祖统军岐下,珝输挽调发,旁午道途。俄而昭宗还长安,诏征入觐,锡.迎銮功臣之号。珝因坚辞籓镇,遂加检校太傅、右金吾卫上将军。及扈从东迁,岁余,以痼疾免官,遂归淮阳。未几,薨于私第,年五十五。诏赠侍中,陈人为之罢市。(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赵珝传》)【注】①二兄:赵珝的两位兄长,赵犨和赵昶。②松楸:松树与楸树。墓地多植,因以代称坟墓。③符:指符伍,古制,居民五家,共同签具一份连保连坐契约以相检束,称为符伍。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坚拒.之志不移拒:拒绝B.珝遂营度..力用营度:谋划,规划C.自是无霖潦之虞.虞:忧虑D.锡.迎銮功臣之号锡:通“赐”,赏赐,赐予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赵珝“公干之才”的一组是(3分)①激励将校,约以死节②创意制度,自调弦筈③庶事简廉,公私俱济④每岁壁垒摧圮,工役不暇⑤决翟王河以溉稻粱,大实仓廪⑥输挽调发,旁午道途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巢的部众从商州、邓州出发,与蔡州的叛贼会合,人马多至百万,攻打陈州,州人大恐。赵氏三兄弟激励将校,相约誓死抵抗。B.太祖率军解陈州之围后,朝廷议功,赵珝任检校右仆射。兄长赵犨去世后,赵珝升任忠武军节度使,兼行军司马,检校司空。C.太祖在岐下统帅军队,赵珝负责输送调配物资,道路上往来繁忙。不久,昭宗回到长安,下诏召他入朝朝拜,加以封赏。D.赵珝兄弟管辖陈州、许州二十余年,深受百姓爱戴,德政教化大为施行。赵珝世后,陈州百姓罢市,表示哀悼之情。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珝以祖先松楸去郭数里,虑为群盗穿发,乃夜纵心膂之士,迁柩入城。(5分)(2)至于符籍虚实,财谷耗登,备阅其根本,民之利病,无不洞知。(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经李征君故居温庭筠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芳筵想象情难尽,故榭荒凉路已迷。惆怅羸骖往来惯,每经门巷亦长嘶。【注】①李征君:即温庭筠已亡故的挚友李羽。征君:不接受朝廷征聘的人。8.颔联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无客醉”有什么内涵?请简要分析。(5分)9.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抒发情感上有何独到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2)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离骚》)(3),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4)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5),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6)箫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游山西村》)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南怀瑾逸事卞毓方少年南怀瑾在杭州国术馆习武,听说附近有一位老道,剑术出神入化,人称“剑仙”,便按捺不住学艺的冲动,几番前往拜谒,皆缘悭一面。南怀瑾不死心,继续往山上跑,终于有一天见到传说中的老道,当即长跪在地,恳求他指点剑艺。老道问:“你都学过哪几套剑法?”南怀瑾答:“学过青萍、奇门。”老道让他露一手,南怀瑾倾其所能,演练了一番。老道看罢,正色说:“这哪儿是剑路,简直是儿戏,不能再练,练也是白白浪费光阴,我看你还是老老实实读书的好。”稍后又说:“一些小说里讲,剑仙把嘴一张,白光一道,直取敌人首级,那都是瞎编的,你不要上当。剑仙虽有,但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看你诚心诚意,今天我先指点你两步。回去后,每天晚上把门窗关紧,室内不许点灯,要的就是一片漆黑,然后点上一炷香,试着用剑劈开香头,注意,手腕发力,胳膊不能动,等练到一剑劈下,香成两半,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把豆子抛向空中,一剑挥去,豆子在空中被劈成两半。两步完成,回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法。”南怀瑾觉得老道说得有理,倘自己一心习武,这功夫倒也能练,无奈自己同时习文,恐怕拿不出那么多时间。因此,他辞别老道下山后,拜师学剑的事,也就到此为止。抗战期间,南怀瑾进入成都中央军校,业余拜清末探花商衍鎏为师,学习古文。一天,南怀瑾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玑,甚为得意,拿去给老师看,老师满口称赞。南怀瑾就问:“老师,假如我在从前参加科举考试,您觉得能考上吗?”“没问题,没问题,”商衍鎏说,“凭你这水平,考个举人、进士,不在话下。”南怀瑾听得心花怒放。后来,南怀瑾又拜袁焕仙为师,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的习作,求袁老师指教。袁焕仙接过,略扫一眼,就搁在了一旁,全然不理。南怀瑾纳闷,老师怎么是这种态度啊!过了几天,他又拿一篇文章去请教。袁焕仙仍旧是接过略扫一眼,就往旁边一搁。南怀瑾恭敬请教,袁焕仙这才冷冷地说:“就你这水平,还配写文章?”南怀瑾不服气,说:“老师,商衍鎏先生还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哩!”袁焕仙把胡子一抹,瞪他一眼,说:“这事我听说了,你还拿他的客套当真?我问你,《史记》里的《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
本文标题:2012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7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