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4年4月《新闻评论与写作》试卷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8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1.人们把由评论撰稿人自己播讲的评论称为:A.广播谈话B.口头评论C.录音评论D.录音报道2.新闻述评的目的主要是A.报道新闻事实B.分析和评价新闻事实C.开展舆论监督D.报道先进人物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最早出现于报端而且影响最为广泛的小言论专栏是A.《人民日报·今日谈》B.《人民日报·人民论坛》C.《人民日报·市场随笔》D.《人民日报·国际论坛》4.录音评论同其他广播评论形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A.节目短小精悍B.运用音响C.思想性强D.时效性强5.不仅可以配合新闻报道或文稿,也可以配合图片、图表、漫画等编写按语,这种按语是A.文前按语B.文中按语C.编后D.短评6.新闻评论的论据主要包括两大类,即A.哲理性论据和史料性论据B.统计性论据和典型性论据C.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D.政治性论据和实践性论据7.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是A.梁启超B.王韬C孙中山D.于佑任8.各类独立成篇的评论中篇幅最为短小的一种是A.社论B.评论员文章C.述评D.专栏小言论9.下面新闻评论的论据中,不属于事实性论据的是A.具有典型的人和事B.历史资料C.现行的法令、条例D.统计数字10.选择和评价一篇新闻评论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是选题立论是否有A.政治性和针对性B.科学性和理论性C政治性和理论性D.针对性和迫切性11.《穷吃,吃穷》,这则标题采用的修辞手法是A.对照法B.回环法C.比拟法D.借代法12.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是它的A.评论性B.政治性C新闻性D.群众性13.选题和立论的前提是A.调查研究B.占有材料C.理论研究D.掌握政策14.在复合式新闻评论标题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是A.引题B.辅题C.插题D.副题15.具有群言型特点的新闻评论体裁是A.社论B.评论员文章C.编者按语D.专栏评论16.短评在发表时A.不署名B.必须署名C必须集体署名D.可署名也可不署名17.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太史公曰”与今天的哪类新闻评论体裁类似A.短评B.专栏评论C编者按语D.述评18.短评作为一种评论体裁,在A.报纸上最为常见B.期刊上最为常见C.广播上最为常见D.电视上最为常见19.按照编者按语的性质和内容分类,大致分为说明性按语、注释性按语和A.政治性按语B.结论性按语C.议论性按语D.政论性按语20.新闻评论学是一门A.政治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学科B.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C.政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D.理论性和政治性很强的学科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O分)21.立论的前瞻性具体表现在A.历史性B.阶段性C.预见性D.重提示E.洞察力22.新闻评论开头的形式有A.摆出结论B.提出问题C.亮出靶子D.交待意图E.借事入题23.编者按语的功能具体表现在A.提示说明B.评价表态C.提醒建议D.补充强调E.瞻前顾后24.围绕形成“类交流”,广播谈话在写作上要着重把握A.坚持面向听话人B.用商量的态度、口吻说理C.坚持以说话人为主原则D.讲究铺垫、过渡E.创造和谐的谈话气氛25.电视评论的特点是A.声画兼备B.文轻图重C.视听结合D.娱乐为主E.双线互补非选择题部分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6.演绎式结构27.观察家评论28.杂文29.算账说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30.什么叫论辩交锋?论辩交锋的方法有哪些?31.党报社论何以具有权威性?32.经济漫谈专栏言论的写作要求有哪些?33.简答新闻述评与新闻综述的区别。五、操作与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4小题14分,第35小题20分,共34分)34.分析题:根据新闻评论写作原理,分析下面作品的写作特点。(字数400左右)(14分)权力“烫手”才正常刘庆传在北大今年首次试行的“校长推荐”中,全国有39名中学校长有幸获得了众人艳羡的“推荐权”。但是,当推荐结束后,校长们纷纷感叹,推荐权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很“烫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舆论漩涡,“压力非常大”。其实,权力,本来就应该“烫手”。“烫手”,应该是权力的正常“体温”。权者,秤砣也。这就是说,权很“重”,四两足以压千斤。而这很重的权力,不是领导干部的私产,是人民赋予的公权,自然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一举一动都能牵动公众敏感的神经,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火烧身”。因此,权力之所以“烫手”,缘于“聚光灯效应”带来的高强度监督,缘于权力一旦行之不慎,就有可能被质询、被问责,乃至被制裁。作为高校招生改革的一项新鲜举措,“校长推荐”有着极高“眼球效应”,任何“闪失”、“猫腻”都可能引来舆论如潮的批评,甚至因此身败名裂。可以说,推荐权之所以“烫”,“烫”就“烫”在它受瞩目、受制约、受监督。而这种制约力勃兴的背后,则是公民社会的成长、网络问政的兴起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大力发展。权力是“烫手”的,但少数手握重权的干部却感知不到,或者把权力当“儿戏”,随意把弄,胡乱决策;或者把权力当“筹码”,中饱私囊;或者把权力当成“私物”,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根本原因在于监督和制约的阳光还不够强、公民社会的成长还不到位、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还不健全。要让权力“烫手”,关键要给权力上好“笼套”,把“聚光灯效应”带来的高强度监督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通过人大政协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有效途径,保证所有权力都在阳光下运行,为民造福。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公民社会的成长、公民维权意识的提升、“网络问政”的勃兴以及社会主义民主的大力发展,权力将受到越来越多的监督和制约,将越来越“烫手”。对领导干部来说,认识并适应权力的“烫手”,将是网络时代一门新的“必修课”。如果时代发展了,对权力的认知依然停留过去的境界,思维与行为的方式依然“百年不变”,则遭遇的“麻烦”将越来越多。因此,手握权力而感到“烫手”,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追求,一种素养,一种境界。事实上,“以权为民,因权扬名;以权谋私,因权身败”,充分认识权力的“烫手”,让领导干部对权力心怀敬畏,这也是对干部最好的保护。领导干部应该时刻看到权力的“重”和“烫”,认识权力的重要与神圣,增强对权力的敬畏感、责任感,严格约束自己,慎用权力,用好权力。总之,权力越来越“烫手”,这是好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龙永图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必须减少审批经济,把权力从任由把玩的“香饽饽”变成受到制约的“烫手芋”。如果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感到权力“烫手”时,正说明,干部的“权力观”越来越科学,我们的改革越来越成功,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进步。(原载《新华日报》2009年12月3日)35.操作题:就下面报道写一篇短评,题目自拟。(字数500左右)(20分)老人当街摔倒血流满面无人扶10分钟后有人报警东方网9月3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老人在路上不慎摔倒鼻子流血,许多路人在旁边看着,不敢出手相助。9月2日傍晚,网友“小巷总理”在上海滩微博上称,希望市民还是要有点古道热肠。老西门派出所昨晚证实,确实有老人在路上跌倒,接到报警后,当班民警前往现场实施了救援。为什么老人跌倒没人敢扶?有网友称,可能是因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和最近天津的“许云鹤”案等事件的影响,大家是怕那种“碰瓷”的人。因此对于路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敬而远之。网友“小巷总理”在微博称,昨天下午4时许,一名拄着拐棍的老人在尚文路中华路口不慎摔倒,血流满面。尽管当时有许多路人看见,但竟没有一个人上前搀扶老人起来,大家只是在一旁围观。大约过了1O分钟,才有一名路人向警方报警。记者昨晚联系上老西门派出所,当班民警向记者证实,当天下午4时多,派出所确实接到一个电话报警,一位老人于中华路1102号门前跌倒,鼻血直流。派出所两位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实施救援。该派出所一位值班女民警昨晚向早报记者透露,老人就住在附近,因鼻子摔伤出血较多,民警联系120救护车,将老人送到附近医院救护,并随后联系到老人的家人。记者昨天试图联系网友“小巷总理”,一直没有联系上。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消息上传网络后,在网上也引起了一阵议论。记者从网友“小巷总理”上传的图片看到,事发时,现场确实有很多路人围拢在老人周围,但只有两个民警实施救援。
本文标题:2014年4月《新闻评论与写作》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77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