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3-2014宝安区期末调研测试卷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第1页(共4页)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宝安区期末调研测试卷高一历史2014.1命题人:付华龙审题人:林平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双项选择题)和第三部分(非选择题);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生号;用2B铅笔将对应的考生号码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第二卷必须要用汉语做答案,其他语言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共60分)本部分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曾提到:“中国的封建制度只有古代商周间的一段”,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度2.古希腊是西方民主的发源地。在下列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公民通常是由本邦成年男子组成②一些本邦成年贵族女子也是公民③实行直接民主制④实行代议制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十二铜表法》是人类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成文法,它颁布于古代A.罗马B.雅典C.中国D.英国4.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A.皇帝制度B.三省六部制C.两府三司制度D.行省制度5.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大变局”主要指的是A.中央集权遭到破坏B.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C.身份等级世袭被否定D.盗贼群起,社会治安混乱6.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7.唐太宗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A.三公九卿制度B.中外朝制度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8.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D.加强了专制皇权高一历史第2页(共4页)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A.美国B.德国C.日本D.俄国1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共和制D.无产阶级专政1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12.近代下列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先后顺序是①南京②广州③天津④重庆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13.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14.1884年,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拒绝救援受法军攻击的福建水师。甲午战争期间,南洋水师竟然保持“中立”。材料描述现象反映了A.清政府中央权力衰落B.李鸿章打击、削弱异己C.中国海岸线漫长,遥不可及D.北洋军阀各自为政,相互割据15.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6.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17.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反映了作者“梦想”是A.民族独立和富强B.扶清灭洋C.建立民国D.实现社会主义18.邹鲁在《中国国民党史稿》一文中说:“辛亥武汉起义,上海《民立报》日事(每天从事)制造利于革命之电报新闻。”1911年11月7日报道:“北京专电:北京已为大汉光复,清帝藏匿使馆。”材料可以印证A.清帝退位的史实B.宣传革命成为各地报刊主题C.全国各地通过电报电话传递信息D.该报刊“为革命造谣”19.唐德刚认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宣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文中的“分水岭”是指A.由“帝制”转入“民治”B.由“器物”转入“制度”C.由“独立”转入“半殖民地”D.由“近代史”转入“现代史”高一历史第3页(共4页)20.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成立至1913年底,中国仅政治类的党团就达312个。反映了A.袁世凯积极推行民主政治B.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十分强大C.公民享有了较为充分的结社自由D.全国人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21.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的“三个国家”指的是A.英法美B.英美德C.法美德D.英法德22.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A.法国大革命B.《共产党宣言》发表C.巴黎公社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23.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A.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B.1922年中共“二大”的召开C.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D.1926年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24.一度销路不畅的《国粹学报》改名《共和杂志》后,重新变得抢手。时人不禁感叹:“今日惟‘共和’二字稍可卖几钱耳!”“今日”指的是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25.《中国国民党党章》对“总理”(党内领袖)规定为:本党以“孙先生为总理”、“党员须服从总理之指导”、“总理有……最后决定之权”等。这些规定A.反映孙先生深受党员拥戴B.证明孙先生在国民党内具有独尊地位C.反映国民党是民主的政党D.阻碍孙先生与共产党的合作2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A.红军长征的胜利B.抗日战争的胜利C.三大改造的完成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7.1949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向宋庆龄发出邀请电报:“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是指A.抗日B.召开“七大”C.筹建新中国D.召开人民代表大会28.“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这反映当时A.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29.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A.建国初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30.全面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邓小平第二部分双项选择题本部分共20分:选对两个正确选项给2分,只选择一个正确选项给1分,错选不给分31.唐朝草拟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B.门下省C.政事堂D.尚书省32.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中,而天下太平矣”。由此可知他主张A.废除君主专制B.改革郡县制C.适当限制君主权力D.恢复分封制33.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B.相权日益削弱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高一历史第4页(共4页)3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政权相比,其特点是A.专制主义色彩浓厚B.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C.国王统而不治D.首相对议会负责35.五四运动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其斗争中心在A.北京B.上海C.广州D.井冈山36.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有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B.建立民主共和国C.确立中国共产党的名称D.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37.“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其中两项最有力的证据是A.描绘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B.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38.国共两党历史上曾经两度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次统一战线分别建立的时期是A.国民革命B.土地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39.从片名上看,下列电影属于抗日战争题材的有A.《血战台儿庄》B.《火烧圆明园》C.《保卫卢沟桥》D.《北洋水师》40.关于“一国两制”表述正确的是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C.特别行政区自主行使主权D.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第三部分非选择题(共20分)第三部分共2小题,其中第41题9分,第42题11分,共计20分。温馨提示:注意题目答案要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写错位置不得分。41.(9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1)列举政治模块中有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大事(请以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核心关键词的形式呈现)。(5分)(注:任举1个课标核心关键词给1分,不超过5分)(2)下列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回答,多做不加分。(4分)选题1:在上述所列举的课程标准核心关键词中,任选一个予以解释。选题2:在上述所列举的课程标准核心关键词中,任选两个具有直接关联的关键词,并指出其关联性。42.(11分)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年满二十岁的雅典公民都要直接参加公民大会。其职权是选举和评审政府官员,修改法律、解决财政收支、决定宣战和媾和、缔结和解除盟约、评定军功等。材料二: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2分)(2)材料二中的代议制民主与材料一中的民主制度相比,有什么不同?请列举英、美两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相关标志性法律文件。(4分)(3)与材料二中欧美议会代议制相比,俄国十月革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建立了不同的代议制民主制度。指出俄、中两国代议制民主机构名称。概述中国改革开放后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5分)
本文标题:2013-2014宝安区期末调研测试卷高一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0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