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3-2014高一下厦门市语文质检试题分析
1高一语文主观题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第1、2、3题【考查内容】正确书写汉字、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四)【能力层级】识记A【存在问题】1.汉字书写中不能区别意义,因音近、形近而误写,如把“苌”误写成“长”,把“偃”误写成“揠”,把“炙”误写成“灸”,把“冕”字下半部分误写成“兔”等。2.文学常识容易概念混乱,张冠李戴,掌握不准确。如把“纪传体断代史”误写成“断代史通史”,把“班固”误写成“司马迁”,把《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误作“四大悲剧”,把“楔子”误写成“引子”“序幕”。有的因字形而失误,如把“楔”误写成“锲”。3.默写能背诵,但别字较多。有因通假而误写,如把“尊”误写成“樽”;有因音形相近而错,如把“啸”误写成“笑”“潇”,把“仓皇”误写成“苍惶”,把“销”误写成“消”,把“酹”右下部分误写成“子”;有因义近而误写,如把“两”误写成“二”,把“也”误写成“矣”。第8题【考查内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准确顺畅,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本题要求考生根据原文的语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文言句式的特点,并将其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能力层级】理解,B级。【存在问题】第(1)题要求在语境中理解“视”、固定结构“孰与……”及省略句式。“视”可解释为“看”“认为”。固定结构“孰与……”的意思是:“……与……相比,谁更……?”首先是表比较的结构必须翻译完整,其次是“谁更”怎么样要翻译出来。考生失分,或是漏译“视”,或是表比较的结构不完整,或是没有体现这一固定结构的特点。【答卷示例】你觉得廉将军与秦王比起来怎么样?2分在您看来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2分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哪一个厉害?1分你看廉将军与秦王谁更厉害?1分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如何?1分以您之见,廉将军比不比得上秦王啊?1分你们认为廉将军和秦王谁强?1分你仔细看廉将军比得上秦王吗?1分你觉得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好?1分你觉得廉将军与秦王谁更威严?1分2廉将军的威信,有比秦王高吗?0分谁敢看见廉将军而忽视秦王?0分你那廉将军看作和秦王一样的人吗?0分你们以为是廉将军厉害好事秦王厉害?0分廉将军与秦王你更看重谁?0分答案中,错别字现象也比较严重,“廉”(广+兼)的“兼”字很多考生两点下少了一横,“厉害”写成了“历害”“利害”。参考答案: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第(2)题要求在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见”、文言实词“重”和“负”的意思。句中“见”表被动,“见犯”的意思是“被侵犯、被侮辱”,“重”应译为“更加”。考生失分,大多是不了解“见”表被动的意思,“负”译为“辜负、对不起”,“辜”写错的也为数不少。【答卷示例】等到被匈奴侮辱后才死,更加对不起汉朝。2被侵犯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2分被当成犯人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1分等到被匈奴侮辱后才死,感觉更加对不起整个国家啊。1分被定下罪名才死,更加有负国家的声誉。1分看到罪行暴露了才自杀,更加对不起国家了。1分被发现犯罪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1分看见犯罪的就把他处死,使他承担背叛国家的罪名。1分被侮辱了才死,以国家负担为重。1分被匈奴虐待才死,更加姑父祖国。1分一旦有了犯罪就要死,才能不负国家重任。0分被犯人侮辱后才死,实在是对不起国家。0分白白地犯罪就死去,这是重重的辜负了国家。0分眼看犯了罪就要死去,辜负了国家的使命。0分看见犯人死了,严重背叛了国家。0分参考答案: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教学建议】1.必修课文言文学习,要夯实基础。指导学生整理课内重要知识点,明晰实词义项,记住典型例句,强化常见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2.文言翻译首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意思;其次要落实字词,以直译为主,对于原句中带有文言特殊用法的,包括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偏义复词等,务必要做到字词句有落实;第三要追求“雅”的至高境界,在“信”、“达”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的要求,调整修饰句子表达,使之流畅,表意明确。3.得分较差的考生,应注意实词、虚词、句式、用法以及文下注释和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注重在语境中准确理解,关注古今字词实实对应,积累成功翻译经验。3第16题【考查内容】文言断句【能力层级】理解B【存在问题】1.不能理解文言词义而误断,如把“肆”理解为动词,在“肆”后断开。2.不了解语法结构而误断,如“东肆不复能终曲”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却在“终”后误断。3.不了解句首虚词用法而误断,如“盖”在句首,多推断原因,“盖”前面应该要断开。【教学建议】1.教学中,对重点词应加强解释,重点突出,并结合形声、会意等造字法来讲解,使学生理解音形义的关系,加深印象。2.古诗文背诵部分要对易错字防患于未然,并自查互查等方式,逐一落实,达到背会还要写对,让学生养成认真细心求实的学习态度。3.文学常识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平时教学该实的要夯实,文学常识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大有裨益,可以运用知识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识记掌握。4.文言断句是教学难点,要以理解文意为基础,再根据句法结构、虚词用法、对偶排比等修辞特点来断开,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融合,并进行一些精短的句段训练,不断增强语感。课内现代文阅读戏剧阅读【考查内容】戏剧鉴赏的基本常识。考查的是戏剧单元课内话剧《雷雨》节选片段的阅读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层级】理解,B级。【存在问题】解答17、18两小题,考生失分现象比较严重。一是本单元的戏剧基本常识没有掌握,或者混淆不清;二是把填空题做成简答题,语言很不简洁。第17题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不少考生把《窦娥冤》与《雷雨》的戏剧常识混淆了,思维上把古代戏曲语言和现代话剧语言混同了,答成“科、白、旁白(错别字写成:傍白)”,有的考生不懂戏剧语言的分类,写成“舞台动作、舞台效果、舞台场景、动作描写、动作表情、人物说明”等,导致不能得分。第18题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①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即外部冲突。②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即内部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③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本小题的满分答案,除“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阶级矛盾”外,考生正确答案参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劳资关系、资本家周朴园与工人鲁大海的冲突、工人与老板、工人与雇4主、鲁大海代表的工人与老板周朴园之间的劳资矛盾本小题失分,主要是考生不明白什么是戏剧的矛盾冲突。答成“周朴园与鲁大海、鲁大海与周萍、鲁大海对周朴园的不满、周萍打鲁大海、同胞兄弟之间的冲突”等;或者不理解节选片段中的矛盾冲突孰与哪一种,应该怎样概括,答成“鲁侍萍见了儿子却无法相认、鲁大海揭露周朴园的罪行、鲁大海替工人讨回公道、鲁大海与周家的矛盾”等;或者缺乏基本常识,不能理解构成矛盾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对立关系,答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封建阶级与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与地主阶级、雇主与小工、资产阶级与农民、农民与资本家、资本主义家庭与非资本主义家庭的矛盾”等;这些都不能得分。个别考生明白戏剧冲突,但没有读懂课文,不能准确概括,答成“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父亲与儿子同时也是老板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两种矛盾冲突都写,扣1分;有的把概括型的题目答成分析题,写成“资本家剥削工人,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向周朴园这个资本家抗议,并和周萍发生冲突”,顶多也只能得1分。【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2.端正心态,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注重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和全面的语文素养。3.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围绕所课程目标夯实基础,加强语文积累;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的不同艺术特性。第22题【考查内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要求在分析概括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词人寓于词中的思想感情。【存在问题】1、大部分同学可以把握词中所表达的留恋之情,但一些同学指向错误,把对象写成故土家乡、过往生活等,因而不能得分。2、多数同学可以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恋人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但对更深层面上所表现的情绪低沉,黯然神伤等较难把握到位,得到1分的居多。例1: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难忍离别的情感。紧握双手眼里漫出了泪水,想到离别后与自己思念的人无法相聚,不由得黯然神伤,感慨时光飞逝。(2分)例2: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忧愁说不尽的离别之情。(1分)例3:表现对美好景色的难舍难分,充满无限美好的回忆。(0分)例4:表达诗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留恋,对故土家园的不舍。(0分)第23题【考查内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要求在理解诗歌常见意象含义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境,探究词人寓于词中的思想感情。5【存在问题】1、多数同学能把握情感,但缺乏对意象具体细致的分析。2、一些同学虽对诗歌的意象含意理解正确,但在分析意象组合成的意境方面较难准确进行概括。例1:“今宵酒醒何处”表现了诗人四处飘泊、孤苦之情;“杨柳”中的“柳”与“留”谐音,表达他不愿离去的难舍之情;“晓风”“残月”更表现了分离的凄凉。三者结合,描画出了留别后的愁苦伤感的场面,将作者内心孤独凄苦、忧伤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4分)例2:杨柳是表达离别之情的意象,“晓风残月”则是想象分别后所见的情景,一切都显得凄清,当诗人酒醒后,看到眼前景象,难免勾出心中的离别之愁,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使读者感同身受,惹人同情。(3分)例3:写出诗人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杨柳”代表一种依依不舍之情以及怀念之情,“晓风残月”则令人感到十分凄凉寂寞。通过以物喻人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各种情感。(2分)第25题【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能力层级】D级。要求在理解全词内容的基础上,简要赏析词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的借景抒情的手法,探究词人寓于词中的思想感情。【存在问题】1、多数同学能根据内容,写出对故乡或亲人的思念,但体会不到词人通过芳草所表达的离别之愁绪。2、部分同学对词作的内容理解出现偏差,如理解成壮志未酬,恋人分别,对时光匆匆易逝的感慨等。例1:面对秋景带给人阵阵思索和悲凉,一切秋景看来都是无情可言的。芳草无情,人却有情,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离愁。在秋色中作者回想过去,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对过去的的追忆。(3分)例2: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表达作者孤独寂寞,独自一人在外,无依无靠,怀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2分)例3: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之情。(0分)例4: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壮志未酬的悲伤之情。(0分)第27题【考查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求能够联系上下文去分析看似矛盾的语句所蕴含的深意。【能力层级】D【存在问题】1.审题不当,答非所问例1:否。我们就像芦苇一样正直、自强不息地生长着,就像我们的人生年轻的时候要认真拼搏,老的时候应该歇一歇。(没有回答“不矛盾”的原因。)例2:不矛盾。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一点托物言志的韵味,表达我们应该向6芦苇学习。(答成“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了。)2.脱离语境,随意发挥例1: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芦苇像人又不像人,既是统一,又是对立。(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套用哲学原理来答题。)例2:不矛盾。芦苇的生长一样会进行一次长途的
本文标题:2013-2014高一下厦门市语文质检试题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0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