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2014赛迪经济评论第8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
-1-2014年8月11日第8期总第24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内容提要】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具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及发展载体等多种属性。在推动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提供了新的产业空间,满足了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为农民变市民提供了新思路。鉴于此,赛迪方略开发区研究中心提出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条建议: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的技术推广及辐射带动作用;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新型城镇产业;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实现农民向市民过渡;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的扶持力度。【关键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2-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与成果转化模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推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农业产业化的新起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将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的产业空间、为“农民”变“市民”提供新思路以及“城乡经济社会相融合”发展提供新办法,将成为探索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具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与发展载体多重属性农业科技园区实质上是一个以现代农业科技为依托,立足于本地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按照现代农业现代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配置要素和科学管理,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建立起的科技先导型现代农业生产与成果转化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3-首先,技术创新方面,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为基本特征,具备技术开发、引进、转化及示范辐射等科技创新功能,旨在推动农业成果转化。其次,产业融合方面,农业科技园区从区域农产品优势和特色出发,形成以优质、高效产品为主的农产品结构以及规模化、安全化、标准化生产及管理体系。尤其是通过构建农业生态产业链,大力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及农业科技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增效。再次,在载体作用发挥方面,通过集约化、集中化生产,在生产与经营模式上,通过建设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等层次的园区发展体系,可以从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上逐步引导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及农业产业效率的增加三个方面。因此,从技术创新、经营等多个方面看,农业科技园区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目前,全国各地已启动建设了120个左右的-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组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推向创新发展阶段。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一)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的产业空间产业集聚是保障新型城镇化实现的关键。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构建起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转化、农产品物流、农产品金融、法律、咨询服务等现代化产业体系,保证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动力。以山东寿光为例。寿光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全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实践发展表明,农业可以成为地区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园区近几年来利用农业优势资源,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园区农业、种子种苗产业、品牌农业和创业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储藏、包装、流通、会展、旅游、培训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建成了国内首家蔬菜电子拍卖中心和首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涉农产业体系的大发展,己经成为拉-5-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二)满足了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型城镇化要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循环、安全农业为重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在农业发展的思路上更加注重加强农业生产与城市生活、生态三个功能的有机结合,把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食品安全技术、生态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提升城市品位、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该园区是滨州市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园区投资1200万元建设农业物联网,初步建成“农业物联网信息化平台”,成功搭建了黄三角农产品安全追溯平台,与北京农科城、杨凌示范区实现了互联互通;建成了管理控制中心,开通手机扫描、短信、网站、触摸屏、固定语音等五种溯源查询渠道;建成冬枣、肉牛、有机蔬菜等六个安全农产品验证基地,对部分农产品成功实现溯源成果验证服务;注册成立滨州和丰高效生态产业开发公司,与希望集团、宁波绿脉供应链管理公司、台湾精准农业技术团队-6-开展深度合作,力争在国内率先打造安全农产品产业链。(三)为“农民”变“市民”提供了新思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在非农产业领域实现就业和定居并使其向市民转变,是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推动下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实现农村土地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流转、现代化发展,使土地变成资产,使农民从中获得更多的资产收益,使更多人可以进入城市,为“农民”尽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奠定基础。以河南许昌市为例。通过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探索平原农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方面树立了“许昌模式”。目前园区已建成了优质小麦、优质烟叶、优质大豆、优质三粉、优质棉花、优质生猪六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实现了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向生产、加工与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的转变,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和致富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连片开发,建设一批乡镇工业小区,发展商贸流通业,集聚劳动力,促进农村小城镇发展。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众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7-展畜牧和蔬菜生产基地,带动农户12.6万户,仅蔬菜一项,农户亩均纯收益就达2200-3000元。目前许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河南省平均农民人均收入高28%。三、对策建议(一)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的技术推广及辐射带动作用第一,科学确立技术创新方向。与地方农业优势品种相结合,着重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如育种技术、基因技术、细胞技术、胚胎技术及农信信息技术等,同时注重开展各种特种养殖和特色农业。第二,完善农业科研体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中长期科研项目、科技推广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归口到相应的管理单位,实现农业科研成果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三,创建网络化技术推广体系。促导农业科技园区周边农民使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工艺、推广普及各类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技术高效发展。-8-(二)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新型城镇产业第一,大力发展农村和城镇的第二、三产业,提高非农经济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形成其支柱型产业。第二,注重主导产业选择,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以形成特色产业为依托,其他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行业内相关企业集中生产,充分发挥城镇工业的潜在优势。第三,注重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城镇的非农经济,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就业空间。(三)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实现农民向市民过渡第一,加速建立土地流转组织体系,如土地转让市场,各种中介服务机构,有关法规条例及相应的监督管理组织,土地金融组织以及其他必要的配置服务组织和设施系统等。第二,要在适时保留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进城农民让出承包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实行科学规划、土地有偿使用和严格用途管制,通过连片开发集约利用土地。对于进城农民原有的宅基地可以按一定标-9-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四)培育扶持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第一,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用新生产加工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在各地的工业聚集区建立或租用标准化厂房,实行标准化生产,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第二,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开拓创新,对其产品制定营销战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形成一批产业相关力度高,生产设备先进、经济实力雄厚、对经济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创造扶植一大批农产品品牌,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的改革,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五)继续加强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的扶持力度第一,完善科技支持政策。在设立“农业科技园区专项”-10-基础上,把相关的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农业技术引进计划、龙头企业支持计划、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农业科技推广计划等项目向园区倾斜,把园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加以稳定、连续地支持。第二,建立金融支持政策。金融机构对园区内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贷款,每年在信贷计划中专项安排,优先评估、审批和使用。简化园区企业贷款手续,缩短贷款评估和审批时间,对信用好、产品适销对路,符合园区发展方向,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第三,建立人才流动政策。把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农业科研结构同等看待,建立相应的人事管理、职称管理等新制度:加强人才流动,制定类似“博士后流动站”的政策,管理各类人才参与园区科技开发和成果产业化。
本文标题:2014赛迪经济评论第8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4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