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3学年高三调研测试(二)讲评
2013学年高三综合测试(二)讲评•答案:•A.zhàn/jiàn,guǎng/kuàng,cì/sì;•B.jí/jì,chǔ,bàng/páng;•C.qiān/chàn,gě/kē,huì;•D.huì/kuài,lào,jiān/jiàn。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栈道/饯行粗犷/旷达伺候/伺机B.嫉妒/忌恨储存/处方傍晚/滂沱C.阡陌/忏悔百舸/沉疴诲人不倦/韬光养晦D.荟萃/市侩烙印/奶酪间不容发/挑拨离间答案:D。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今年广州云台花园“奇妙俄罗斯之旅”中秋灯会受到追捧。流光溢彩的东欧风情大门、神秘莫测的俄罗斯古堡、英俊威武的俄罗斯士兵、还有热烈奔放的俄罗斯国花向日葵,让八方游客仿若置身美丽的“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推陈出新的灯饰吸引了大批游客,真是众望所归呀。A.流光溢彩B.神秘莫测C.推陈出新D.众望所归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紫禁城是最伟大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艺术奇葩,是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B.课外阅读竞赛活动激发了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拓宽了大家的知识面,营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C.伴随着城市的规模扩大和人口增加,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加,许多城市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垃圾围城”的窘境。D.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充分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和资料,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答案:C。A.词序错误,“最伟大的”应该放在“人类建筑史上”的后面;B.“起到了……效果”搭配不当,改为“收到了……效果”;D.“史传”和“资料”不能并列,改为“史料”。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想象力是指在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它是一种能促使人类预想不存在事物的独特能力,最具改革性和启示作用。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意,,是一种能面对日常生活挑战而衍生出创新主张的能力。它是知识的一种创造,,将来还会创造更多,。它也是知识的一种创新,绝对不会让现有的知识停滞不前,。历史上有些被认为是最荒谬的想象往往成为人类的创举,想象力能够让知识创造出许许多多人间奇迹。,人类才会有今天和未来。①正是具备了超凡的想象力②是将个人独特的才能、看法转换成新奇而有效的想法③人类的想象力创造了无数知识产品④反而能使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进化⑤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⑥正是这种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A.⑤②③④⑥①B.⑤②③⑥④①C.①⑤③④⑥②D.①⑤③④⑥②答案:B。这一段文字围绕“想象力”展开。⑤与上句一起,构成“想象力是……的能力”;②紧承上文作进一步诠释;③“无数”与下句“更多”相关;⑥“正是这种创造”回应句首“想象力是一种创造”;④“反而”与“绝对不会”相照应;①“正是”与“才会”相照应。•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淮东廉访司辟为书吏辟:征召•B.会例革南士会:适逢•C.以岁月及格及格:到了期限•D.亟遣留艮亟:及时•5.答案:D亟:急忙,马上。•6.答案:B。•B.“却”,表转折,连词;A.“向”,介词/“从”,介词;C.“这件事”,代词/宾语前置,结构助词;D.定语前置,结构助词/无实义,语气助词)。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尝言于行省月出于东山之上B.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丞相闻之惑之不解D.而有司喜功生事者今者项庄拔剑舞•7.答案:C。•王艮到任后,首先上奏:“安福州的田租,比原先治理时已经增加了一千一百余石,怎么还会有欺骗隐瞒的田租呢?按照廉访司所议定的意见就可以了。”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B.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C.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D.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艮崇尚气节,读书务求其中道理并求学以致用,在担任淮东宣慰司辟令史时以廉洁能干著称。B.王艮任两淮转运盐使司经历时,通过努力免除了当地百姓头上的不当盐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C.王艮任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在未得到批复的情况下,免除了运户的钱粮,使他们免于破产。D.王艮做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时,建议把向安福百姓多征的田租全部免除,得到了上级的支持。答案:A淮东宣慰司辟(之)为令史,非担任淮东宣慰司辟令史B王艮任两浙转运盐使司经历C不是“在没有得到批复的情况下”,而是“取来办事人员的文案查阅”。•9.①集议欲稍损其额,以纾民力。(3分)•召集(官员)商议希望稍稍减少盐税数额,以宽舒民力。(3分)•[3分。译对“集议”与“纾”各1分,译对大意1分。集议:召集(官员)商议;纾:宽舒。]•②今死、徙已众矣,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4分)•如今死亡、迁移的已经很多,难道重视更改已经有的户籍却轻易放弃百姓的生命吗?(4分)•[4分。“徙”“顾”“成籍”各1分,译对大意1分。徙:迁移;顾:难道;成籍:已经有的户籍。](2)王艮是一位为老百姓敢于直言,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王艮“为百姓着想”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事例一:将减少的盐税转移到浙江西部,分派到商贾聚集的州县。(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事例二:在王艮的努力下,海运船只被大风所损坏的,予以核实后扣除粮食的数额。(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事例三:王艮力争行省采纳自己的建议,将安福州多征的田租全部免除。•[3分。每个事例各1分。]•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张在•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3分)•(1)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四季常青的风姿;(1分)另一层意思是兴龙寺主人从容淡定,荣宠(春风)不惊。(2分)•(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4分)•(2)主要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趋之若鹜来反衬(衬托、对比)老柏树在春风到来之时保持这原有的姿态,(1分)突出了老柏树的超然物外、从容淡定,(1分)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受环境影响,淡定从容精神品质的赞叹。(1分)•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张在•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4分)•(或)双关,“春风来似不曾来”既写老柏树四季常青,不受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又突出了寺院主人淡定从容的高尚品质,一语双关。•(或)象征(以物喻人),如牡丹象征富贵,寻芳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老柏树象征寺院主人等。(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3)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4)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文化的定义难以统一,因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给文化下的定义有几百种之多,各个定义有很多差别,所以无法解说。•B.因为“文化”与“自然”“原始”是相对立的,因此原始社会没有文化,只有到了现代人们上学读书才有了文化。•C.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质、经济、技术、科学、政治、道德、宗教、文艺等都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的文化成果。•D.最广义的文化体现在人生活的整个过程,贯穿在人类发展的始终,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E.理解文化是一种样式、是人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责任所在这两点是理解文化的关键,也是提高我们文化层次的关键。•A.作者认为“文化”的定义虽然在语言表述上有很多细微的差别,但关于文化的理解,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B.“文化”与“自然”“原始”不是对立的,自从有了人,开始按照人的方式改造环境,改造地球,从事耕种土地、改造自然这种人为事业,就是文化的起点。AB•13.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认为的“文化”范畴的一项是(3分)•A.耕种土地,收获粮食•B.蜜蜂筑巢,酿造蜂蜜•C.发明飞船,探索宇宙•D.孩子游戏,看图说话•答案B•“蜜蜂筑巢,酿造蜂蜜”与人的活动无关,不属于本文所认为的“文化”范畴。•14.文中“人化”和“化人”各指什么?请结合文意概括。•所以文化的实质,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就是“人化”。它来源于人在地球上按照自己的尺度来改造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符合人的尺度、人的需要,也就是把自然环境人化了。•人化本身还包括对人自己的人化,因为人一生出来还是个自然生命体,怎样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相一致,成为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的人,就有一个人化的过程,可以叫做“化人”。所以,文化的本质简单地说是“人化”,再展开说就是“人化和化人”。“化人”就是教育、培养人。古人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改造外部世界,积累了很多成果和经验,拿这些成果和经验再来武装人,就使更人符合“人”的发展方向。“人化”就是人按照自己的尺度来改造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符合人的尺度、人的需要,它还包括对人自己的人化。(2分)“化人”就是教育、培养人,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改造外部世界,积累了很多成果和经验,拿这些成果和经验再来武装人。(2分)。•15.作者在接受《广州日报》的采访时,认为过去常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实应该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作者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化”,是人在地球上按照自己的尺度来改造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符合人的尺度、人的需要。(1点)•文化的产物包括经济,事实上,经济是形式,文化是经济活动的核心,(1点)•文化活动本身所包含的一些潜在地反映着人的思想方法、思想感情、价值取向的东西,(1点)所以应该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4分。观点1分;说理2分,表述清楚1分。言之有理即可。]为什么说“经济是形式,文化是主角”?•16.请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D。•第一处画线句子强调了小女孩发现“一滴水”的地点,体现了“一滴水”普通、平常的特点,(1分)突出了这滴水的普遍象征意义;(1分)•第二处画线句子写出了“一滴水”充盈,圆润,透亮的特点,(1分)突出“一滴水”的美,为下文说它是“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最美的事物”埋下伏笔。(1分)•[4分。特点各2分;作用各2分。意思对即可。]•17.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她”对“这滴水”的感情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D。•“她”刚遇到这滴水时,觉得它充盈、圆润、透亮,十分喜爱;(1点)•那滴水滑落消失“她”感到很难过;(1点)•后来“她”很感激这滴水带给她柔情;(1点)•当她又看见了那滴水,感到它还活着时,“她”感到惊喜;(1点)•临终时他“她”对“这滴水”念念不忘;(1点)•最后,当“她”又变成小女孩时,“她”高兴地感到她与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最美的事物相逢了。(1点)•[5分。答对4点即给满分。]•18.读完文章后你认为“这滴水”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对“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作出了怎样的回答?•我认为“这滴水”就是生命的象征。(2分)•作者通过“一滴水”表达她对生命的看法是:生命十分美好,(1分)人们要好好珍惜,好好度过属于自己的一生;(1分)“生”与“死”不是截然分开的,生命永不停息,(1分)生命可以轮回(
本文标题:2013学年高三调研测试(二)讲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4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