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4长沙历史竞赛高中现场课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陶新勇
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治转型,在这个方面,冲突往往很尖锐···解决冲突的方式却不只一端,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一般而言,冲突的解决可以使用暴力,也可以使用非暴力手段;政治转型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暴力的形式,另一种是和平、渐变的形式。——钱乘旦《谈英国议会改革中和平变革的机制》,载《历史教学·高校版》,2006年03期导入近代英国在政治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哪种形式?其具体表现事件有哪些?1.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英国1640年开始的这场战争的挑起者是谁?挑起这场战争是否符合英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暴力是否不可避免?根据教材回答:1.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英国1640年开始的这场战争的挑起者是谁?挑起这场战争是否符合英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暴力是否不可避免?根据教材回答:厉行专制的斯图亚特王朝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国王;不符合,国王为了专制统治而不顾民意的代表议会的要求及社会的发展潮流;有可能,如果国王顺应议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1.根据教材及材料一,1640年英国革命中议会的主要目标是什么?通过暴力革命是否达到了目标?材料一:1649年,经议会特别法庭审判,查理一世被处死,同时议会宣布成立共和国,废除王位。1653年,议会军的代表人物克伦威尔派士兵驱逐了议会,自认“护国主”。自此后,英国革命就迷失了方向:革命是以维护议会的自由权利开始的,反抗国王的专制统治;但现在国王被处死了,议会也失去了权利,起而代之的是一个强制性的力量,它完全以武力为后盾。革命背离了出发点,相反却走向了反面。此后克伦威尔再三解散议会,就如当初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解散议会一样。——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164—167页1.根据教材及材料一,1640年英国革命中议会的主要目标是什么?通过暴力革命是否达到了目标?捍卫议会权利,限制国王权力;没有,由国王的专制走向军人的专制。——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但是革命的目标却没有达到···为了战争的胜利,军队控制了国家,结果,以议会的名义进行的战争却把议会自己否定了,于是出现了革命的悖论。这样一个结果影响深远,它迫使人们进行思考。思考的结果是当冲突再次爆发、再度白热化时,出现了不同的解决方式。2.根据材料二、三及教材,1688年的“光荣革命”其“光荣”之处在哪?为什么能实现“光荣革命”?而“光荣革命”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材料二: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继续走加强专制的老路,最后竟在一个短时间内见效、似乎已建立起绝对的专制统治。这让英国人进退两难:他们不能接受这个局面,不能让专制的权力卷土重来;但他们又不希望再发动一次革命,再次看到革命的悖论。材料三:1688年,议会达成一致,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及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共同继承英国王位,由议会宣布新国王临朝,在此之前,议会发布了一项《权利法案》,作为新国王登基的条件。——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185页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经常集会。1689年《权利法案》主要内容限制国王的权权保证议会的权权立法征税选举集会——引自:百度百科没有流血的革命;此前的暴力革命并未达到革命的目标;威廉接受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议会与王权达成妥协;以和平、妥协的方式开始了由专制君主向立宪君主的政治制度转型,推动了英国的民主进程。2.根据材料二、三及教材,1688年的“光荣革命”其“光荣”之处在哪?为什么能实现“光荣革命”?而“光荣革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光荣革命是一次根本性变革···却在非暴力的过程中完成了制度的变迁。这使人们意识到,妥协和渐进也也可以达到目标;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非暴力的光荣革命中竟然解决了。英国人从光荣革命中学到了许多;后来的英国人们,无论是激进还是保守,都企图到光荣革命中寻根溯源。——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光荣革命仅仅是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它开创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寡头政治(贵族统治)的转变,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却并没有建立民主制···在光荣革命中,统治集团靠相互的妥协避免了流血、同时又改变了政治体制;那么当以后普通民众提出参政要求,对整个统治集团提出挑战时,光荣革命所体现的不流血方式是否仍然可行呢?——钱乘旦《谈英国议会改革中和平变革的机制》1.根据材料一及表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在1832年议会改革前,英国的议会选举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此可能加剧哪两者之间的矛盾?选区老萨拉姆盖顿兰开夏曼彻斯特伯明翰人口00130万18.2万14.9万选民72不详00议席22200——数据来源:阎照祥《18世纪:超稳定的英国议会制度》,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年第07期表一: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前部分地区选举分布表备注:兰开夏、曼彻斯特为新兴纺织中心,伯明翰为新兴煤炭中心。材料一:在第一次议会改革之前,“下院根本谈不上什么民主,也很难比上院有更大的代表性”,它们都代表着大地产贵族的利益···1747年,由上院贵族控制的下院议席有167个,占议席总数的30%。1807年大选,236名下院议员靠大贵族的赞助进入下院,占议席总数的42.2%。这加强了两院的利益关联性,它们共同把持政权,维护贵族寡头统治。——王新喜《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轨迹》,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1期,2006年01月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资格狭小、贵族控制选举;加剧了土地贵族与工业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的矛盾。1.根据材料一及表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在1832年议会改革前,英国的议会选举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此可能加剧哪两者之间的矛盾?2.根据教材及材料二、三,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其意义何在?材料二:要求议会改革的呼声从18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参与其中的有大批下层民众。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几十年里始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暴力冲突。不过真正的考验出现在1830—1832年间,这时同情改革的辉格党执政,在议会提出了改革的法案;反对改革的托利党贵族则坚决给予抵制,利用在上院的多数一再否决改革。一时间,用和平方式完成变革的可能性几乎化为泡影,革命就在眼前。但在这关键时刻国王和贵族做出了让步,第一次议会改革终于成功了!——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材料三:1832年改革法把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249页在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争取权利进行长期的斗争;土地贵族适时的妥协与让步;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议会的民意代表性增加,扩展了英国的民主程度;再一次表明以和平、渐变的方式实现政治转型、制度变革是可能的。原因意义2.根据教材及材料二、三,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其意义何在?1832年议会改革法废除56个衰败选区,给予新兴工业城市更多的席位;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镑者、租地经营达50镑者有选举权;1867年议会改革法清除46个衰败选区;凡缴纳济贫税的房主和一年缴纳10镑以上年租的房客,可获得选举权;在各郡,年收入达5镑的农户或缴纳5镑租金的佃农可成为选民。1884年议会改革法统一城市和农村选举资格,凡年收入10镑的成年男子均享有选举权;1885年议会改革法按照约每5.4万人分配1个席位的标准,将全国统一划分为617个选区;1918年议会改革法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69年议会改革法凡年满18岁的公民获得普选权。——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持久的议会改革》,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年07期——英国保守主义之父埃德蒙·伯克:《下院代表制度改革》,1782年,146页。转引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我国的政体是约定俗成的体制,这种政体的唯一权威就在于它的存在源远流长。1.根据材料一、二,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形成了怎样的惯例?有何意义?材料一:1702年威廉去世,即位的安妮女王性格软弱,优柔寡断,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往往是一件事情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转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如此反复再三,事情就很难决断。为改变这种现状,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进行磋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再报告安妮,让她无可选择。材料二: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关心,还经常回汉诺威,他的继位者乔治二世也是如此。于是,时任财政大臣沃尔波尔逐渐代替国王召开、主持内阁会议,并成为政府的实际首脑。平常,沃尔波尔始终重视内阁行动的一致性,1724年,国务大臣卡特赖特违背内阁的温和外交政策,纵容国王进行对外战争,沃尔波尔将他罢免。——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近代内阁制的萌芽和形成》,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02期——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194页1.根据材料一、二,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形成了怎样的惯例?有何意义?内阁在大政方针上与首相保持一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国王的内阁首相的内阁即行政权由国王逐渐转移到首相。2.根据材料三、四,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形成了怎样的惯例?有何意义?——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近代内阁制的萌芽和形成》——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194页材料三:议会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一次竞选进入下院,成为下院议员。这样,议会与政府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同时,安妮女王逐步认识到政府大臣必须与议会多数党一致,议会换了,政府也要换,否则政府将受到议会的强烈抵制,行政事务便无法运作。因此,虽然个人感情上说她极其厌恶辉格党,但她还是在1708年听从劝告,组织了一个辉格党政府,开创了内阁与议会多数党一致的先例。材料四:1782年秋,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国王任命24岁的小皮特组阁,但他上台后再遭议会不信任。他就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宣布进行大选。结果政府取胜,一百多名反对派议员落选,换上了小皮特的人。但他采取的这一措施,离规定的议会解散时间尚差3年,如此,形成了新的惯例。2.根据材料三、四,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形成了怎样的惯例?有何意义?首相的内阁议会的内阁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集体垮台,首相也可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寻求支持。即议会监督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3.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是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由一个一个“先例”慢慢形成“惯例”延续至今并为大家所遵守。学者们把这些“惯例”称之为“宪政习惯(或宪法惯例)”即虽不具成文宪法形式但起宪法性作用。请问这些“惯例”为何能演变成“宪政习惯(或宪法惯例)”?这些“惯例”以和平、渐变的方式把君主的权力转移到内阁、议会手中,君主进一步“统而不治”,民主政治得到发展;同时,这些“惯例”也规制着内阁、议会等公权力本身的运作。钱乘旦先生在《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一文中说:“在社会转型的时刻,如何寻求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不可避免的社会冲突,确实是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当下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结合本课所学,请你谈谈英国的政治转型之路对我国的启示。结语英国的政治转型是转向民主化,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同时也是一个漫
本文标题:2014长沙历史竞赛高中现场课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陶新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4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