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3届上海高考化学学科系统复习化学平衡
2013届上海高考化学学科系统复习——专题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2013届上海高考化学学科系统复习——专题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在一个容积为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4NH3(气)+5O2(气)4NO(气)+6H2O(气),30S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xv为A.2OV=0.01mol/L(L·S)B.NOV=0.008mol/(L·S)C.OH2V=0.003mol/(L·S)D.3NHV=0.002mol/(L·S)2.对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Y(g)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正、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3.设C+CO22CO-Q1反应速度为V1,N2+3H22NH3+Q2反应速度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A.同时增大B.同时减小C.增大,减小D.减小,增大4.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开始至2min时,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Z的浓度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H2(g)+I2(g)2HI(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①c(H2)=c(I2)=c(HI)时;②c(H2):c(I2):c(HI)=1:1:2时③c(H2)、c(I2)、c(HI)不再随时间而改变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2nmolHI⑤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nmolI2⑥反应速率v(H2)=v(I2)=vc(HI)⑦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⑧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⑨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⑩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⑾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6.将1molO2和2molSO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能够充分说明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化学平衡的是A.容器中,SO2、O2与SO3共存且浓度相等B.容器中,SO2、O2与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C.正反应生成SO3的速率等于逆反应生成O2的速率D.反应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7.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3v正(N2)=v正(H2)B.v正(N2)=v逆(NH3)ZYX0.30.10.81.00.80.60.40.2012345t(s)n(mol)2013届上海高考化学学科系统复习——专题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2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8.下列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合成氨工业选择的反应条件不是室温,是500℃左右B.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加入盐酸中,然后加水稀释C.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D.硫酸工业中,使用过量的空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利用率9.在密闭容器中进行X(g)+3Y(g)2Z(g)的反应,其中X、Y、Z的起始浓度分别是0.1mol/L、0.3mol/L和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可能是A.[X]=0.2mol/L,[Y]=0.6mol/LB.[Y]=0.5mol/LC.[X]=0.2mol/L,[Z]=0.4mol/LD.[Z]=0.4mol/L10.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11.反应2X(g)+Y(g)2Z(g)+Q,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2121,PPTTB.2121,PPTTC.2121,PPTTD.2121,PPTT12.※700℃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发生反应:CO(g)+H2O(g)CO2+H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1>t2):反应时间/minn(CO)/molH2O/mol01.200.60t10.80t20.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在t1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0.40/t1mol·L-1·min-1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molCO和1.20molH2O,到达平衡时,n(CO2)=0.40mol。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mol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增大,H2O的体积分数增大D.温度升至8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2013届上海高考化学学科系统复习——专题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313.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2mo1N2和8mo1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25%,则平衡时的氮气的体积分数接近于A.5%B.10%C.15%D.20%14.※某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气体A和B,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是:A(g)+xB(g)2C(g),达到平衡后,只改变反应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是A.8min前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B.20min时A的反应速率为0.05mol/(L·min)C.反应方程式中的x=1,正反应为吸热反应D.30min时降低温度,40min时升高温度15.在容积固定的某密闭容器内,可逆反应2XY(g)+Z(s)达到平衡。升高温度,混合气体的密度增大,则有A.若X为非气态,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X为气态C.在平衡混合物中加入少量Z,则平衡转化率减小D.此时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增大16.在1000K时,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平衡:CO(g)+H2O(g)CO2(g)+H2(g)已知CO和H2O的起始浓度均为0.01mol/L,H2的平衡浓度为0.005mol/L。此时,若再充入水气0.02mol/L,使平衡移动,H2的新平衡浓度可能是A.0.0025mol/LB.0.0075mol/LC.0.01mol/LD.0.015mol/L17.在一个体积为4L的密闭容器中,高温下发生下列反应:C(s)+H2O(g)CO(g)+H2(g)-Q(Q>0)其中,H2O、CO的物质的量(mol)随时间(min)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1)写出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降低温度,平衡常数K(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反应速率;(填“增大”、“不变”或“减小”)(2)计算第1min内v(H2)=。(3)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2013届上海高考化学学科系统复习——专题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4A、水蒸气的转化率不再发生改变B、2molH—O键断裂的同时,有1molH—H键生成C、v正(H2)=v逆(CO)D、c(H2O)=c(CO)(4)如果要提高CO的平衡转化率可以采用______;a.增加CO的用量b.增加H2O(g)的用量c.增大压强d.升高温度(5)反应进行至2min时,若只改变了某一个条件,使曲线发生如上图所示的变化,该条件可能是;反应至5min时,若也只改变了某一个条件,使曲线发生如上图所示的变化,该条件可能是。18.工业制硝酸的主要反应是:4NH3(g)+5O2(g)4NO(g)+6H2O(g)+1025kJ(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升高温度K值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若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系图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3)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容器内部分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如下表:时间/浓度c(NH3)(mol/L)C(O2)(mol/L)C(NO)(mol/L)起始0.81.60第2min0.6a0.2第4min0.30.9750.5第6min0.30.9750.5第8min0.81.60.5①起始时物料比c(O2):c(NH3)>1.25,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反应在第2min到第4min时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mol/L·min;③反应在第2min改变了反应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a.使用催化剂b.升高温度c.增大压强d.增加O2的浓度④反应在第8min改变的反应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3届上海高考化学学科系统复习——专题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52013届上海高考化学学科系统复习——专题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CD2.A3.C5.③④⑦⑨6.D7.C8.A9.B10.D11.C12.BC13.C14.BD15.B16.B4.0.25mol/(L·min)1mol/L2ZX+3Y17.(1)K=)()()(22OHcHcCOc减小减小⑵0.05mol/L·min⑶A、C(4)b(5)升高温度增加了水蒸气18.(1)c4(NO)c6(H2O)/c4(NH3)c5(O2)减小(2)c(3)①可增大NH3的转化率②0.1875③a、b④增加反应物的浓度
本文标题:2013届上海高考化学学科系统复习化学平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4451 .html